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是为了“学”,“教”应该服务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授学生以渔,远胜于授学生以鱼。
  多年来,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经常领着学生逐段分析课文,把知识掰开并揉碎,讲深讲透,这样以来,一篇好文章被分解的支离破碎,一节课仅有的45分钟,被我占去了三分之二,而自己反认为这样的讲解模式才算“传道授业”,才被认为是好课。
  我完全抛弃了分析课文的模式,不再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巡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能力,并且为止叹服。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的回答问题、读书、记笔记,而是主动地参与。
  记得我讲《阿里山纪行》时,我首先让学生按语文学习小组重新调整座位,四人一组,明确职责。然后,我以台湾歌曲《高山情》和大陆歌曲《大海啊,故乡》引入,让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在歌声中走进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学指导,让学生在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特别是自学指导二的出示,更激起了学生探讨的兴趣,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激烈的争论与辩论中,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思路,写作方法和特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老师,不同的教法,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节课,我一改过去领着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设计的自学指导来引导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于问题情境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人。这节课,我的讲话不超过15分钟,不足总课时的四分之一,但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从中悟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同时就是孩子发展的空间”的道理,也让我领教了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让我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
  而我们传统的教学侧重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多余用传授新知,巩固已知,培养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学的改革,侧重于情感的培养,过程的优化,人格的健全,创造力的开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加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美国教育革命的倡导者杜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以地球为中心转移到以太阳为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以罗杰斯为首的人本教育学派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由此可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也是世界教育思潮中的合理内核。
  从语文课程自身性质和目标来看,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其最终目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与提高。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来看,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入语文课堂的,且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甚至是读写能力。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完全是我们教师“教”出来的,而主要是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渐“养成”的。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对于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围绕对“人”的发展需要和对“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他们互相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以高度重视,并且实际运用与我们的教学。“老师少讲了,学生反而多学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了。
  (上接第1版)
  第一,反复朗读吟诵。朗读吟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学生对语文内涵的理解、作品感情的把握,语文妙味的领悟,都必须通过朗读吟诵来领悟的,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对“百草园”一段景物描写文字,不仅景物优美,而且洋溢着生活情趣,不通过反复朗读,仅分析里面用了什么词语和修辞方法,是体会不深切的。
  第二,利用揣摩比较。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篇作品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确实是经验之谈,比如这两个句子:“几千人的眼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教师走上讲台,扫了大家一眼。”句中的“投”“扫”二字都有“看、望、瞧”的意思,但在这两外句子里,如果用“看、望、瞧”中任何一个词来代替“投”“扫”,就不能把“投”“扫”互相调换,这就得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比较,才能发现用词的妙处,达到“意会”。
  第三,诱导联想和想象。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在感知描写性的语言文字 时,更应如此,便如,学生学过碧绿、翠绿、嫩绿、浅绿、深绿等名词,如果他们对每个词绿到什么程度弄不清楚,脑子里只有“绿色”的概念,就很难有语感。因此,在讲授这类词时,应诱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词所的状态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概括的东西变为具体的形象并在脑子里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对某个词语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产生语感。像下列的文字:“一走进清幽的紫竹院,就置身于绿色之中了。头顶上是黑绿的松、浅绿的柳;脚下是淡淡的草;身旁尽是翠绿的竹……”学生对这段文字产生敏锐的感受力,就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不仅领受到紫清幽的意境,而且还会联想到绿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还会从松、柳、草、竹各自所代表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想开去,领悟无字之境、字底之意、字里行间之情,进而达到对这段文字的整体把握 这就是语感能力。
  新课标下的语感教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品味 探索”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语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恢复语文教学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都是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人。以人为本,就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要在小学语文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和说话的能力。语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听、说、读、写”并重,让学生想写、会写、有物可写。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给学生指导呢?    一、乐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乐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认为,首先应鼓励学生动笔写。针对学生手头上的优秀作文选,获奖作文集,指出这些内容其实大家也写得出,为
期刊
书面表达能力是各种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要具备的基本的、重要的能力。可以说,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单从写作上就可能体现出来,因而在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占分相当高。有人形象地称其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到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苦苦写出来了,教师认真改了,可效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
期刊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日益显示。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有效的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即学习兴趣,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尚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受新异活动的
期刊
艺术是对生活的创造,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艺术具有惊人的魅力!它让多少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们的学生,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  当然,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舞台艺术、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艺术与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然而两者却是相通的。教育应该探究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乐
期刊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
期刊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
期刊
当前的许多课粗看去很活泼,很生动,但课堂表面的繁荣背后往往是实质深处的萧条。这就是摆在我们许多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想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
期刊
一次沙龙研讨中,一位同事给我们讲述了下面的这个案例:  有位教师为了渲染气氛,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情景:“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朗读水平很高,电视台特意准备到我们班来招聘播音员。你们想当播音员吗?你们想到电视台露一手吗?老师预祝你们成功。”  此言一出,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自由读时,孩子们集中了所有的智慧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比试读时,同学们声情并茂,使出了九牛二虎之
期刊
学期初,偶遇机缘参加了语文优质课评选,我选择的课文是《第一次抱母亲》,所以我选择了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信息和资源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下载了很多适合学生阅读和观看的资料,以期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温暖他们的心灵,为课文内容和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做好铺垫。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