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九天的隐身战机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d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身战机自1989年12月在美国入侵巴拿马的军事行动中首次亮相后,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从巴拿马战争到海湾战争,从科索沃战火到阿富汗战争,直至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隐身战机在战争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无所顾忌地出入地面雷达密布、防空火力森严的重要目标上空,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行动的“杀手锏”。有人甚至提出,未来天空是隐身飞机的天下。
  隐身——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在很多神话和传说中,人类都流露了隐身的梦想。很早以前人们一直在想办法,所谓明眼人打瞎子,把自己隐藏起来,让敌人暴露在自己的目光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隐身主要体现在飞机涂装上,比如把夜间飞行的飞机涂成黑色,把在沙漠地区作战的飞机涂成沙漠黄,在寒区的冬季,则把飞机涂成白色,或涂上各种与战区地貌背景近似的迷彩等等。另外,还辅以发动机降噪、消除排气管排焰等措施,这些隐身手段基本属于目视隐身范畴。
  迷彩的确可以迷惑敌人的眼睛,但是雷达一出现,它就失去了作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像水纹一样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会在接收仪器上显示为一个光点,称为雷达反射截面(RCS),战场上可以根据雷达反射截面的大小来发现并推测目标大小。除了雷达电磁波外,人们还发现了其他可以探测到天空飞行物的方法,红外线、紫外线甚至是音响、电波扰动。
  从现阶段而言,隐身战机的努力方向主要还是向着躲避雷达探测的方向发展。因为雷达是探测手段中有效距离最远。而且大量运用在各种早期警戒及火控系统中。雷达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视觉大大延伸,为了与之抗衡,隐身技术也逐步发展,隐身手段五花八门,但是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就是尽量采用各种措施使目标在雷达探测波束范围内,具有极小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大幅度地减少被敌方雷达接收机截获的电磁波能量,使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缩短。
  从雷达探测公式不难看出,从被探测一方来说,缩短探测距离的手段只能是减小RCS,而要想敌方探测距离减少十分之一,则RCS必须要减少为万分之一。因此,想实现隐身,难度很大。正如通过简单的方法(如在机身表面贴一层吸收雷达波材料)所证明那样,即便减小了一些RCS,但其减少探测距离效果也是有限的。要真正使RCS变小,就必须从机体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运用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中减少RCS的最基本方法就是不让雷达电磁波返回到原来的方向。一般来说,雷达电磁波处于直角人射时具有最强的反射能力,因此多采取使表面和边缘不正对着电磁波飞来方向的形式。
  F-117的主翼具有很大的后掠角,这对空气动力学上仅有亚音速性能的飞机来说,是不需要这么大的后掠角度的,这其中的奥秘在于大后掠角能够向左右方向分散从正面来的电磁波。比F-117更容易理解的B-2,从由主翼前端、后端、侧翼构成的机扇轮廓线,到进气口、检查孔的边缘,所有边缘、分界线都采取了相同角度。像这样,使反射部分的角度达到一致时,机身就只能向特定的方向反射电磁波,而几乎不向其他方向反射。我们把反射增强的角度称为波瓣,在B-2上有4个这样的波瓣。
  隐身战机偶尔也在雷达照射方向同波瓣一致的瞬间实现了反射,但因高速移动的机身和雷达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下一个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很少反射的角度。因此,即便偶尔在雷达屏幕上出现隐身战斗机的踪迹,也会很快就消失的。
  所以说现在谈到的“隐身”,不是完全消除雷达反射的技术,而是将反射限定在特定角度的技术。当然,若要完全消除雷达反射,并不是完全达不到,但为此必须在整个机身上涂满能够吸收掉各种各样雷达电磁波的厚厚涂层,这不太现实。
  除了雷达隐身外,红外隐身也深受重视,因为红外线广泛用于飞机探测和导弹制导领域。飞机上主要红外源头(热源)就是发动机,因此隐身战机想方设法降低发动机的排气温度。
  最初探索隐身实用化的是二战时期德国海军的U艇,它为了躲避盟军反潜飞机雷达的探测,在船体和舰桥上喷涂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木制结构的英国“蚊”式和德国霍顿G0229飞翼轰炸机都以RCS小而闻名。只是战后开始进入到超音速及核动力潜艇时代,使躲避雷达探测等技术的发展变得缓慢起来。
  60年代,洛克希德公司曾在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设计的U-2战略侦察机上,试验将混合铁氧化物的涂料涂在机身表面以降低RCS(只是进行了试验,没有正式采用)。同时,在其后的SR-71侦察机上,从最初开发时就研究在外形上减小RCS,采用了倾斜的双垂直尾翼和机身侧面的脊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以色列空军遭到阿拉伯阵营防空炮火及导弹严重打击之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主导实施隐身战机的研究,并于1977年底试飞了第一架隐身技术试验机——洛克希德“海弗蓝”。在“海弗蓝”基础上研制的实用机型就是鼎鼎大名的F-117,它于1981年首飞,两年后开始服役。在此项目上失败的诺斯罗普公司采用了比多面体技术更为先进的连续曲面技术,自费开发了“沉默蓝”试验机。与成多边形的“海弗蓝”试验机相比,呈圆形的“沉默蓝”在设计上应用了刚刚实用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1982年首次试飞的“沉默蓝”取得了超乎预想的效果,由此造就了B-2隐身轰炸机的诞生。
  若把F-117作为隐身战机的第一代,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B-2就是第二代。设计F-117时,由直线和平面构成机身表面,并只能综合计算每个面上的电磁波反射情况。到了70年代末设计B-2时,则开始使用超级计算机,就连复杂的连续曲面也能够计算出来。F-117那被淘汰的锐角外形与B-2曲型弧面的外形差别,就是两机设计时期的体现,即隐身的代差。
  洛克希德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也在美国空军1981年提出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F-15“鹰”式战斗机的后继机ATF(新型战术战斗机)项目上竞争,这是洛克希德、波音、通用公司研制的YF-22同诺斯罗普、麦道公司打造的YF-23之间的竞争。飞行试验从1990年至1991年进行,隐身性能超群的YF-23败北,美国空军最终选择了实用性更强的YF-22。
  洛克希德公司的F-22及后续F-35可以称为新一代隐身战机。它们同优先考虑隐身的F-117等不同,着重战机的基本作战能力,如在不影响机动性、超音速飞行等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运用隐身技术。可以预见,未来开发的新一代隐身战机,隐身技术和性能、成本等之间的权衡日益显得重要。
其他文献
说起美日鱼雷战,就得先从双方使用的鱼雷谈起,美军在战争中使用的是Mk10、Mk13、Mk14、Mk18等型鱼雷,以其中的Mk14型最为广泛,其质量在战争前期差得实在无话可说,舰载机使用的鱼雷和潜艇使用的一样存在严重的引信问题,经常命中不起爆。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1943年,一艘潜艇攻击日本油轮发射13枚鱼雷无一爆炸,愤怒的艇长将剩下的一条鱼雷带回去检查,发现用鱼雷射击海边的山崖同样不爆炸。这才最终确
期刊
地中海“涨潮”    与当前大多数西欧国家军费预算缩减形成鲜明对比,西班牙近年来国防开支不断增长。其2006年的国防预算比2005年增长6.1%,2007年更达80.5亿欧元(约合10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8.6%,是近20年增幅最大的一次。为继续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西班牙政府最初提出2008年的国防预算为81.4亿欧元,随后又把这一数字增加5.9%,达到86.2亿欧元。  由于西班牙位于欧
期刊
1948年11月12日,日本东京。这一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25名甲级战犯(另3名甲级战犯在审理过程中已死去,故未最后判决)进行最后判决。(火田)俊六是这25名甲级战犯中唯一一位挂着日本帝国陆军元帅军衔的高级将领。他坐在被告席的第一排,他的左边是土肥原贤二,右边是广田弘毅。此时他的脸上早已没有骄横之气,只是一脸的苦涩和难堪。  (火田)俊六认为自己是必死无疑的
期刊
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故事,故事里都有着清贫而宁静的田园生活,也都有着他们永远不明就里的天降灾祸。他们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但他们的余生都被噩梦缠绕,在那个共同的噩梦里都有着丑陋的日本兵;晾衣杆一般长的三八大盖;雪亮的东洋刀;还有至亲骨肉的鲜血甚至内脏。这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回忆,他们不愿拥有,却又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回忆,因为他们是近代史上最灭绝人性的战争暴行的见证人。是谁让他们得到了这样的回忆?    莫
期刊
1940年爆发的不列颠之战是世界上第一场完全在空中实施的战役行动,它毫无疑问也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战役之一。1940年,希特勒的军队已经征服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丹麦和法国。欧洲唯一仍在与纳粹德国继续对抗的国家只有英国。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陆军把几乎所有的装甲车辆和重型装备都留在了欧洲大陆。他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武装起来,保卫本土。丘吉尔当时就说:“魏刚将军所称的法国之战已经结
期刊
让部队更加多姿多彩    在总政治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军摄影艺术展开幕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届摄影艺术奖”同时揭晓。经过由总政治部有关部门和《解放军报》社领导,以及军内外著名摄影家组成的全军摄影艺术奖评审委员会认真阅评,从全军选送的2376幅(组)作品中,投票评选出30幅(组)获奖作品,搞文字出身的北京军区司令部专职新闻工作者张坤平大校拍摄的作品《车辚辚,羊咩咩》,荣获了这一全军最高层次摄影奖项,
期刊
大地在隆隆的铁流声中震动,天空在呼啸的炮声中颤抖。隆冬的一天清晨,在黎明薄雾的掩映下’一条铁甲“长龙”正风驰电掣地闯进海拔5000多米的巍巍喀喇昆仑,首次在寂静的“生命禁区”拉开了成建制,全员、全要素远程机动装备技术保障综合演练的帷幕。      这一天的9时30分。该机械化步兵师组成梯队,穿过昆仑峡谷,沿着新藏公路急驰,突然接到先遣分队报告:“前方遭‘敌’空袭,道路已被毁坏,前进受堵。”部队长夏
期刊
编者按:虽然美国官方以及部分研究机构依旧在每年鼓噪“中国威胁论”。但是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及透明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外学者和机构开始以一种趋于理性的态度来分析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中国未来的国家战略目标。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泰勒·弗拉沃在《华盛顿季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寻求什么样的军事力量》一文,便是这种分析的代表。他试图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出发,推测中国军事现
期刊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军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逐步建立了一个依托本土为主,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体系。这些大小不等、规模各异的海外基地,构成了美军严密的海外军事基地网络。然而,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海外军事基地的数量和规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体上看,美军事基地的基本布局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既重视前沿基地,又
期刊
2月13日,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TRDI)与三菱重工集团在神奈川县的相模原制造所首次披露下一代主战坦克的试验车——TK-X,现场还专门请来日本防卫大臣、退休高官和社会名流。按照惯例,防卫大臣一般只出席有重大国防项目的发布活动(如日本“爱宕”号“宙斯盾”驱逐舰下水),可见TK-X坦克对日本防务的重要意义。在机动展示活动中,TK-X顺利完成了波纹路面行驶、大角度爬坡以及水池泅渡等机动演示项目,还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