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ra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敢问、想问、会问、能问”,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的提高,使地理课堂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人生大课堂。
  【关键词】 地理课堂 学生 提问能力 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些精辟的论断和新课程理念,深刻地揭示了课堂教学的高层次目标——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基本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一言堂”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课堂中的主要表征是:教师通过向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大多数时间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习惯了“被问”,缺乏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即学生是在学“答”而非学“问”。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师虽然容易掌控教学进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基本教学任务,但学生主动发现、创新创造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激发和发展,情感、意志、精神境界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这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特别是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敢问”
  笔者平时在与学生交流中得知,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或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想法时,想请教老师,但就是不敢问。就其原因,一是学生担心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而遭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是学生担心提出的问题简单幼稚而被同学们嘲笑;三是学生担心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同学们瞧不起。其结果是,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在课后再去寻找机会请教老师,大部分同学可能会将这些问题永远埋藏在心底而不了了之。如果课堂疑问积累太多,那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后续的学习活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善于营造宽松氛围、创造和谐课堂,和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教师要心甘情愿从居高临下主宰课堂局面的“霸主”地位退下来,要树立为学生释疑解难的“服务意识”,积极创设“百家争鸣”、“群雄争霸”的局面,变教室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堂主”,敢于“大胆思维”“突发奇想”;二是要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激励的手势,去感化学生,打消学生惧怕心理;三是要建立以鼓励、赏识为主的评价机制。对在课堂上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同学给予确当的鼓励与表扬。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价值,是幼稚还是离奇,哪怕是“异想天开”“偏题万里”,教师也要宽容、理性的对待,给学生以敢问、主动问的安全心理,以确保学生课堂上没有任何思想顾虑,能真正打开思维的闸门,心情愉悦地享受学习。
  2激发探究热情,让学生“想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与其他学段的学生不同,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热情不高,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的更是少之甚少。在课堂上,即使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要大胆提出疑难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多数学生还是“默默无语”,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回答教师的提问。其实,高中学生并非真的不会问问题,只不过缺乏主动问问题的意识和激情。
  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行为活动,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想问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如,通过运用各种地理图表、图像、影像、动画、热点新闻或地理实验等,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二是要创设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可以借助生产生活实例、身边自然现象、新闻地理事件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能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三是要制订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堂中的质疑求异活跃度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迫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得不问问题。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可以将学生课堂提问的质与量、主动探究质疑的精神、多维思路求异的胆略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从而鼓励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其时时有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乐趣;四是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提出有一定价值的地理问题(附有思路与答案),数量不限。然后学生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张贴在教室的“地理园地”中,供全班学生观看、评论,最后由全班学生投票,评出优胜者。通过这项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学好问、探索求知的兴趣,更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3授之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了应试教育“师问生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加上知识、能力的储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往往不会问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紧扣教学主题,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或提出的问题没有创意,没有独到的见解;或提出的问题古怪离奇。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不知问题从何问起、如何表达。为此,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问”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会问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教师先做示范,让学生模仿设问。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可就某一课题某一方面知识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模仿自己提问。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向学生演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二是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着主动地去发现地理问题,如从教材内容本身的不明确之处、“矛盾”之处寻找问题,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等;三是教师本身要有“标新立异”的思想,敢于向教材中的定论挑战,不盲从于课本中的结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增减、重组与创造性使用,都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创新启示;四是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的一般方法。如“反问法”,根据地理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再如“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不断发问;又如“联系实际提问法”,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提出相关的地理问题。
  4保证活动时间,让学生“能问”
  高中地理课程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在课后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又不够重视,地理教学任务主要在课堂上完成。许多地理教师特别是高三地理教师因担心课堂时间紧张,害怕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问会影响教学进程,故不敢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只是一味地急于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学生是“忠实”的观众和听众。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师可能得到心理安慰感和安全感,但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质疑,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排山倒海似的填鸭式“灌输”,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施展才智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是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地理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探究、学习空间和宽松的探究、质疑时间;二是教师必须调整原有的课堂教学知识结构和时间结构,切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把学生的活动时间提上去。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三是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做到“少讲、精讲,只讲重点、难点和疑点;少练、精练,只练典型题、常考题和易错题”,保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全体学生有参与思、议、问的机会。
  总之,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广大高中地理教师要敢于转变教学思想,勇于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疑、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挑战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我们要认识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地理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培养出有非凡创造能力优秀学生,必须突破原有教育模式,为他们的成长创设出适合他们成长的新环境,新模式。新环境要能不断地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成功喜悦,极大地他们激发了自主学习创新的欲望。本文试图以建立“学生社团+学校+家委会+公司”社团活动的新模式来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 中学生生命科学社团 新模式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期刊
【摘 要】 农村孩子生活阅历丰富,情感表现形式独特,教师应充分激活其情感空间,盘活其生活积蓄,挖掘其个性创意,让学生的习作充满灵性,迸发个性。  【关键词】 情感 生活 个性 写作兴趣 表达欲望 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①而现实中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仍然存在着“模式化”、脱离生活、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诟病。一篇习作从命题、立
期刊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开创一个乐于创造和自由发挥的空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力的培养呢?  1诱发动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动机是指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的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
期刊
【摘 要】 高校档案干部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任。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得力的措施,加上档案干部队伍自身的原因,使这支队伍的建设总体上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对当前高校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问题四个方面的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高校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档案 队伍建设
期刊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1 明确集体备课的目标和意义  集体备课是借教师的集体的智慧碰撞和群体的思想交流,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凸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使课堂教学在更高的层次中进行。其目标是多元的:从学的层面讲,它的目标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获得习惯与方法,同时也获得学习的体验,使每一个
期刊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好多教师反应:一道题讲过去之后,学生没什么印象,下一次再遇到时,仍然没几个同学会做,就象是第一次遇到一样。尤其是一些定理、定义、课后习题,学过即忘,留不下什么印象。因此,好多教师只能采取“题海战术”去提高学生的成绩。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时效率不高,印象不深刻。学习时,如果印象不深刻,没有彻底搞清楚一些数学题为什么要那样做;定理是怎样证明出
期刊
我是一名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职业中学的语文课教学应该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是有别于普通中学的语文课教学的。  1 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1.1 重视字词教学。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常用字词的学习理解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我们甚至可以要求他们学会常用的三千汉字,常见的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1.2 重视朗读教学。在职中的语文课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可不必像普通中学一样精读细研,
期刊
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成形式,是一个按一定课程标准和计划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个双边活动。听(看)课、评课是最常见的教研活动,它对体育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艺,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研、教改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可以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对全校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的教研
期刊
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规约教师个人的职业行为,同时也对学生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构建与之适应的师生关系。现代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平等、尊重是现代人际关系的核心,师生之间的坦诚相对、彼此关怀、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愉快的关键。在美国的一项民意测验(盖洛普民
期刊
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对学生要多做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