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双慧眼观察课堂 让教研走向真实有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188667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是一首歌的歌词,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谓花样繁多、变化多端,让我们眼花缭乱。如何让自己不被这变幻莫测的改革所困扰?那就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向40分钟要质量。
  一、关注细节——确定主题的一个前提
  课堂上是充满细节的,但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与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与发现细节。为此,我们所捕捉的细节,是蕴含有教育理念的,是反映教师教育教学问题的。如观察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观察提问的指向性清晰度,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还要关注提问停留的时间是否恰当,学生回答的方式怎样,教师理答情况怎样。这些细节的关注,是以往听课所不能做到的。
  二、学生和教师——选择观察点的两个角度
  1.学生的角度
  用学生的眼光观察课堂。由于学生与听课教师存在着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的差异,所以观察者就必须首先有意识地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教师要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多想一想学生已知的是什么,哪个知识点是必须让学生弄明白的,哪里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观察:①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②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活动?③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④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回答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⑤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2.教师的角度
  对于教师的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达成?②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③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④课堂教学氛围如何,表现为死气沉沉还是井然有序?⑤能否引导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或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
  三、准备、观察、分析——进行观察的三个环节
  1.准备阶段
  (1)召开会议,做好准备阶段的“四个确定”
  准备阶段“四个确定”包括:第一是确定观察内容,第二是确定观察方法,第三是确定观察工具,第四是确定观察分工。
  (2)让上课教师先作观课说明
  我们侧重让上课教师做三个方面的说明: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二是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促进教师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2.观察阶段
  (1)做好“两项记录”
  一是记录时间。为了便于操作起见,我们一般是以五分钟为时间段记录的。比如,可以根据这种记述统计学生在哪一个时间段内的学习最为投入和最不投入,据此分析教师的教学原因。二是记录细节,即记录与观察主题相关的典型细节。
  (2)做到“两个用心”
  一是用心感悟课堂,二是用心思考课堂。
  3.分析阶段
  在观察结束之后,观课教师和上课教师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锤炼教师的研修能力。一般要经历个人反思、分析观察结果、集体分析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等过程。
  (1)个人分析与整理
  从他人的课堂中走出来,应该有一段时间来整理自己的观察,包括统计观察的数据等等。这个整理与思考是个人的,每一个参与观察的教师都要从自己观察的角度,根据自己的课堂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分析,这要求观察者要站在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宏观方面进行思考,来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
  (2)集体分析与对话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组织交流,观察者和上课教师一起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与反思,议出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分析,议出自己的分析与建议。因此,在交流时,尽可能做到:①要说主题,而不要面面俱到。必须围绕观察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如我们今天的观察就必须围绕着“目标达成情况”来进行讨论。②要说细节,而不要大概印象。对课堂的细节要进行选择性的再现,才能清晰,才可分析。 “用细节说话”,这是课后交流最基本的方法,因为课堂的关键细节折射出教师内在的个人理论。③要说道理,而不是只说事实。分析现象,要进行理性分析,有相互的碰撞与彼此的吸收。交流的过程既是参与者获得经验的过程,又是由此促进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批判反思,重新构建个人理念的过程。④要说建议,而不是只说意见。
  在课堂观察的操作中,我们特别强调观察者对上课教师必须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这种具体建议建立在“诠释”的基础上,这样在交流互动中就可能会提出很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参考,如“你可以这样提问” “你可以这样点拨”“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教学……”这样的建议方式没有强加的意思在里面,教师接受起来也比较自然,如此教师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作为站在新课程改革最前沿的一线教师,作为践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思品教师,在当今新课改的不断挑战中,我们理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过程,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
教育形式的不断改革,需要教师能够顺应形势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注入新的活力,勇于探索,把智慧的教学带入课堂,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遨游在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  很多教师片面地把考试成绩当成了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这并不是理智的教育方式。因此,我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形式出现,在教育中能闪烁教者和被教者心灵碰撞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和乐趣。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富有智慧的教育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重要性逐渐显现了出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清这门学科所承担的责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品德课堂如何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如何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如何秉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风尚呢?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  一、巧引  品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
补连塔煤矿组建于1987年,属神府大煤田辖区,经过几任矿长的拓进,日臻兴盛.成为盛开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所在地一朵娇艳的文明花.
以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工作提升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是推动市民化进程的重要政策举措,但系统考察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对城市社会融入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匮乏。借助中国农村居民综合调查(2019)数据,刻画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对城市融入不同维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培训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经济、社会、心理维度融入水平,而对更深层次的身份融入尚无显著效果。不同类型职业培训的城市融入效果有显著差异,其中以技能为培训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