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农民问题应先反省而后行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社保、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对此应从理论、体制、制度与政策上深入反省,用特殊手段解决农民问题,对农民进行第三次解放,即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解放。
  关键词:农民问题;弱势群体;剪刀差;第三次解放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01-03
  
  一、对农民问题应彻底反省
  
  我认为,解决农地转非合理补偿,首先应解决对农民的认识问题,对农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应重新认识,应有一个恰当的定位,这一前提不确定,有再好的意见也很难采纳。为此应当对过去的农民问题进行彻底反省,找出目前农民问题存在的原因,这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土地报酬问题。
  在建国前我党对农民的地位和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打土豪分田地。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把中国的解放战争看做是农民战争。由于对农民的这些定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使中国的革命很快取得胜利。在建国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城市,将“严重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变为严重问题在改造农民,农民成为每时每刻会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以这样的观念对待农民,就将依靠农民变为不信任农民,不许成立农会,将革命主力军变为改造的对象,还经常割资本主义尾巴。因此,在理论上、体制上、制度上、政策上,做出了许多不利于农民的事情。在理论上,建国以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进斯大林的两种公有制理论,就使农民的集体所有制低于全民所有制,还有建立人民公社,实行一大二公,大刮“共产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对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进行剥夺。在体制上,社会资源占有不平等,农民占有的资源大大低于城市,只限制在那一小块土地上,国家对农民只有少量资源追加。在制度上,把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严格区分开,在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制度,使原有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知识差别以二元结构制度化。在政策上,农民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社保、社会地位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没有迁移的自由,被禁锢在不能自主支配的这一小块土地上,一直成为管制改造的对象。从上可以看出:理论决定体制(两种所有制)、体制决定制度(二元结构)、制度决定政策(二等公民)。对于这些问题,应进行深入反省,从源头找出农民问题的根本。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政策有许多是对农民不利的。在所有制的问题上,以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名义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直接违背了马克思不许剥夺农民的教导,名义上是集体所有制,实际上农民一无所有,直到目前农民还没有土地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土地交易本身就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对于这一点能否得到共识,如果这一基本前提得不到确认,谈土地的合理补偿,只不过是要求政府对农民进行恩赐,作为恩赐合理的标准就很难确定。在分配问题上,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将农民的余粮国家定价强制收购,为了保证征购任务的完成,有的地方侵占农民的口粮,使生活难以为继。直到实行承包制以后,这一现象才有改变。农民没有生产资料,没有自我发展的自由权。
  
  二、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
  
  由于以上原因,农民在社会地位上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很多政策是损害农民利益的。最典型的事例,有人把它概括为四个剪刀差:即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民工资剪刀差、地价剪刀差、教育卫生剪刀差。
  价格剪刀差。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建国开始就存在,直到目前也没有消失。有人统计,从1950—1994年,在45年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民手里净拿走20 100亿元(扣除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农民人均年负担在100元左右,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负担,但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农民工工资剪刀差。从全国来看,农民工对GDP的贡献率大约为15%~30%,不低于外贸或国债的贡献率。而他们得到的报酬,据全国政协代表计算,一个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价值大约为25 000元,而工资充其量在8 000元,17 000元贡献给城市。他们将青春和血汗留给城市,年老回到农村既无医疗保险又无养老保障,仍然是一个二等公民。
  地价剪刀差。从1979—1997年,在18年间,国家和城市从农村共拿走了2.7亿亩土地,从中国家拿走土地差价在6万~10万亿元之间,而将耕田无地、做工无岗、经商无资本、养老无保障的4 000多万“四无”农民留给农村,对他们只靠地价合理补偿解决不了问题。
  教育、医疗剪刀差。教育和医疗的优势资源均在城市,一切政策是向城市倾斜。高考大城市的录取分数线低于农村,政府的教育投资城市大大高于农村。供养大学生的费用所占家庭收入,农村大大超过城市。一个大学生四年需要学费28 000元,年均支付为7 000元,而2004年农民年均收入才2 936元,是力不从心的。在城市的适龄青年大学教育几乎普及,在农村达到初中水平的只是少数人。在医疗上,国家对10亿农民的合作医疗每年才10亿元,人均才1元(近两年有所增加,但力度不够)。城市与农村的差别集中在知识上,它比经济上的差别扩大所造成的后果还严重,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农村的知识相对贫困,就使农民失去了发财致富的手段,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这一差距的缩小仅靠地价补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知识差别在扩大,把贫穷(相对)和愚昧留给农村,而城市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已经注意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少取、多予、放活”政策,减免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放开粮食市场,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医疗合作以及社保的投入,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缓解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农村的需要来说,相差甚远,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因为国家对农民的欠账太多了,必须在重新确定农民地位以后,另辟蹊径,采取更加果断的措施,一劳永逸,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三、用特殊手段解决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应作为国家一个大战略来对待,通过综合研究、全面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分地区加以解决。现在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农民的管制有所松动,农民也获得一些现实利益,但这些只是治标不是治本,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在社会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应该处于一种什么地位,还不明朗。应当说三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旧的管制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如土地的产权要不要明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要不要由市场来调节,农村的借贷、金融业什么时候开放,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怎样才能和谐相处,等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不知何时、怎样才能解决,现在还看不到前景。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短期能见到成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用常规,必须采取特殊手段,下决心大力解决农民问题。现在农村存在的问题:一是国家对农民欠账太多,农村缺少资金,国家应有大量投入,进行偿还;二是农民缺乏知识,城市应该知识支农。从目前来看,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只看中央是否下决心。
  首先,我国目前有大量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这表明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币有坚实的基础,外贸有强大的后盾,增强了国家经济抗风险的能力。但同时也表明过度外汇储备正制造新风险。中国宏观研究院王建同志就以此为标题,发表在《改革内参》2006年笫34期上的文章就指出,长期高度储备存在的风险和对宏观调控造成的困难。其中讲到,如果美元贬值会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失。中国目前外汇储备70%是美元形态,有关研究认为,美元只有贬值30%~40%,才能纠正巨大贸易的不平衡,美元才能建立稳定的基础。如果是这样,即便贬值20%,也会造成超过1万亿人民币的损失。中国外汇美元的储备主要是美国的国债,其收益仅4%左右,而美资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20%左右,这就意味着外国人用中国的存款来赚中国人的钱。针对这种情况,王建同志建议:解决外汇高储备所带来的难题,应“要突出一个‘用’字,就是找到合理的花钱领域,把多余的外汇尽量用出去,外汇收入不等于外汇储备”。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逐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2006年12月18日发表在《学习时报》的文章指出,中国维持在7 000亿左右美元储备是合适的(国际经验为5—6个月进口用汇)。在动用过高外汇储备方面,是否用一部分外汇来支援新农村建设,一是解决农村缺少资金的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国家对农民的欠账进行补偿,改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三是减少外汇储备,有利于规避风险和国外压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其实把一部分外汇用来支农,只是偿还国家对农民欠账的很少一部分,国家现在有条件、有能力来承担。
  其次,知识支农,目前这一条件也具备。我国现在每年都遇到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据说30%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限制大学的扩招。可是我国万人拥有大学生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与印度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现在处于两难选择。如果能将城市的大学生动员下乡去支援新农村建设,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又不用限制大学的扩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动员大学毕业生上山下乡不是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是知识支农,去改变农村的面貌。
  将巨额美元外汇与广大大学毕业生的热情相结合,形成一股巨大力量,在农村掀起一场新农村运动,为年青一代提供广阔天地。彻底改变我国农村的面貌,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一次大的飞跃,这是千秋大业,功在子孙。
  为了使这一新农村运动能有高效率,很快见到成效,排除各方干扰,应从中央到农村建立独立的组织系统,垂直领导,是一个半官方的、非营利社会组识,为农村建设服务的NGO机构。各级可吸收当地政府官员参加,以便结合当地情况,协调各方关系,但不参与领导只当参谋。经费预算单独核算,不纳入地方政府财政,可参考世界银行或联合国的扶贫资金的运用办法进行管理。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报酬,应当高于一般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水平。这样经过几年(如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我国农村会大变样,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会普遍建立起来,全面小康社会得到实现,这一美好的前景,就是靠这一宏伟计划来实现。
  
  四、应再一次解放农民
  
  用特殊手段支农只是措施之一,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还需全面考虑,总之一句话:再次解放农民。我国农民已经有过两次解放,一次是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次是解散人民公社,实行承包制,从控制制度下解放出来;现在农民应该有第三次解放,即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解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应从土地束缚下解放出来。土地承包制一方面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防止两极分化,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在当时讲,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另一方面,这种土地制度也束缚了农民,使生产要素不能优化组合,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是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规模经营,优势种植。但目前过度分散的小农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其出路之一是,允许农民自愿的、有偿的、合法的出让土地经营权,使土地适当集中,建立各种专业农场,发挥规模效益。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工资收入者在农场劳动。由于土地集中到耕田能人之手,进行规模经营,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会比原来耕地收入还高,还能获得社会保障。这时的两极分化不是看土地占有的多少,而是看收入的高低。二是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组织,政府要扶持,但不要干预,真正成为农民的自治组织。总之,农民只有从小块土地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权、经营权得到保障,才能进入市场经济,才能富裕起来。
  合理解决农民土地报酬的根本性问题是改革现行的土地买卖制度,将以政府控制的两级市场、两种价格,改为农民有权自由出卖土地,可遵循市场原则,合法来进行转让。除了公益用地外,政府无权征用农民的土地,政府只从土地交易中征收土地资源税和交易税,不再从二级市场的地价中获取收入。只有这样农民才会对获取土地报酬满意,才能一劳永逸地化解在地价上农民与政府的矛盾,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报酬问题。现在,讨论土地农转非的合理报酬问题,只是对过去遗留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化解矛盾,而不是长久之计。对政府征地所遗留的问题很难找出一个合理的标准。我国地区广大,情况复杂,如土地的好坏、离城市远近、卖地时间的长短、以后增值的多少、当时地价的补偿、商业用地和公益用地、农民要求的不同,等等,在这千差万别的情况下,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无理可合,只能作到合情,合情才是合理补偿的标准。解决农民出卖土地的难题,只有让农民有权出卖土地,自己来决定出让土地后所获得的收益,才不会出现因地价问题发生农民与政府的矛盾,才不用因合理补偿而伤脑筋。
  第二,放开农村金融市场,让民间进行经营。将农民从自给自足经济中解放出来,必须使农民可以自由融资,才使一些能人有资本进入市场。可是,现在的政策是允许外资进入金融行业,而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四大银行都已从农村退出,又不许农民开展合法信贷,只能逼着农村地下高利贷发展,既不利于经济发展,又会使一些人债台高筑,只有高利贷者获利。现在对农村的信贷应当解放,建立规章制度,发放营业执照,政府监督,实行信贷自由,责任自负。过去晋商开了那么多票号,出现亏损倒闭的没有人去找当地政府,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就做不到呢?
  第三,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割断农业产业链的行业设置,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现在应根据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来设计行业管理。不应延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业划分来管理,如将棉花种植、纺织、印染、服装等划分不同行业,割断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因织布不仅需要棉花,还需要羊毛、蚕丝、化纤,还有进出口,应按生产加工链进行规划管理。只有根据制衣的需要来决定纺织,只有根据纺织的需要来决定棉花的种植品种和数量,才能理顺它们内部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什么加工什么,生产多少加工多少,加工多少销售多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加工什么,加工什么种植什么,加工多少种植多少,加工、种植、完全服从市场,应该颠倒过来。如食品是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餐桌的顺序,作为一个产业链不应再将它们分割开,但从需要来讲完全倒过来,是从餐桌到加工,由加工到种植。只有建立这样的产业结构,才能有合理的加工业和合理的种植业,才能改变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将农产品加工业从各行业独立出来,改变各自为政,建立一个独立的农产品加工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档次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很有意义。我国目前农产品加工一般是低层次的粗加工,产值很低。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值与加工产值之比为1∶3,而我国为1∶0.8,可见农产品加工业的空间很大,这是农民增收的潜力所在,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第四,政府应逐步提高将农民引入市场的档次。为了解决个体小农与市场的矛盾,许多地方提出公司+农户,有的提出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这对于农户进入市场起了一定作用。但这种形式属于低层次的,他们的地位、势力、信息不均等,公司占优势,农户处于弱势,容易出现合同不能兑现,发生坑农户的事件。现在应提高档次,以行会、协会、合作社等形式,在不改变现有承包制的条件下,以中介机构的形式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势力和大公司相抗衡。这种中介机构应维护农户的合法利益,是为农户服务的。它可代表农户与大公司签订合同组织销售,既可进行讨价还价,又能降低交易成本,还能提高合约履行率。这一中介机构是农户的自治组织,民主选举,制定章程,自我约束,自行管理,政府监督,还可传播经验,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在融资等方面为农户服务。在发展中介机构时,一定要坚持自愿,政府不要干预,只能引导和扶持,不能强行推广,特别不应成为半官方机构。这一机构的普遍建立,就会使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
  总之,只有农民再一次得到解放,农村的面貌才会改观,农转非的地价补偿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责任编辑孙莉艳]
其他文献
摘要:司法腐败日趋严重,我们亟须寻找一种完善的监督机制来抑制趋势的蔓延。纵观世界各国,律师协会能够有效防止司法腐败的国家莫过于美国,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与美国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我国律师协会之所以缺位于防止司法腐败的答案。  关键词:律师协会 司法腐败    近年来,我国司法腐败问题一直为社会公众所诟病,中国的司法腐败日趋严重,因贪腐而落马的法院院长、法官不计其数。司法腐败已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公害之
期刊
摘要:目前,青少年网络的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智能化高、隐蔽性强、犯罪多样、社会危害性大等特点。青少年网络的犯罪的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心理因素、网络安全因素、网络环境因素、法律因素。从根源上说,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其个体素质与社会环境的各种条件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犯罪的成因 心理因素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网络以
期刊
摘要:以前的研究在债务导致对研发投资的不适当的管理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这种观点需要重新审视,因为没有进一步研究负债的不同。本文通过研究交易性负债和关系性负债的区别,并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常规模型下潜在债务结构的研发费用的有序排列和当失去秩序时对业绩的影响。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发现,那些主要依靠关系性负债来投资研发的公司的业绩胜于那些依靠交易性负债的公司。  关键词:债务结构 研发投资
期刊
摘要: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一个独特的法律制度。本文论述了保辜制度主要规定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之进行了评价和借鉴,提出其对当今刑事立法及法律制度设计的有益启示,以期达到完善我国的刑法理论,健全我国法制的目的。  关键词:保辜 保辜制度 辜限 法律制度    一、我国古代刑法中保辜制度的规定及内容  对于保辜制度,《清律辑注》的解释是: 保,养也,辜,罪也。保辜,谓殴伤人未致死,当官立限以
期刊
图书销量预测是图书行业中的基本问题,其主要的任务是根据图书的各方面信息来对图书未来的销售数据进行预测,从而辅助支持出版商进行相关的决策。图书销量预测的现有研究多数是使用图书的各种基本信息来进行预测,例如图书价格、出版社信息、作者影响力、历史销量等因素,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追求的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图书时的考虑因素也愈发丰富了,除了对图书基本内容、价格、出版社等的考虑之外,一些研究也指出图书的封面设计也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
  由于封面设计的抽象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现有的图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的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人才资源方面的劣势显得非常突出。企业虽用高薪和其他丰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却不能在较长时间里留住人才。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吸引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才 激励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自然资源和
期刊
摘要:根据现代法治发展的要求,国家机关只能行使法律明文授予的权力,即罪刑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而要使法律对秘密侦查行为给予恰当规制,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两者的双赢局面。秘密侦查法治化则是其实现目的的唯一手段。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公民普遍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多年来司法实践经验的积累。不论是从法治环境的政治保证,公民基本法律素养还是司法实践经验都为我国秘密侦查法治化
期刊
摘要:公正合理量刑的效果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当代社会中,由于司法实践形成的观念和现行法律程序的弊端,刑罚的社会效果往往被忽略。这导致了刑罚的畸形发展。在本文中,首先笔者对我国现行刑罚制度进行介绍,然后再把民意和刑罚有机结合进行论述,把民意融入到现行的刑罚制度中,希望对构建一个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刑罚体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意 量刑 罪刑法定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
期刊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①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溶入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之所以中国法律的落后,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我们过于注重宗教和政治的作用,过于强调情理法的结合,法律在我们的社会调整中并没有起到至上的作用。为了使我们的社会走向现代化,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让法律成为圣经,成为社会中唯一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和机制。宗
期刊
摘要:前在我国针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无论是在实体法方面还是程序法方面发展都比较迅速,然而在公共利益的法律保护方面发展相对较慢。尤其在程序法反方面,与外国相比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公益诉讼制度,公共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护的现象就凸显出来了。鉴于此,笔者从公益诉讼的发展及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的可能性等方面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公益诉讼立法的发展,使公共利益的司法保护早日脱离“真空地带”。   关键词:公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