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qidf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描写的是一个苗族少女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人们的生活,还写到了当地人那种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这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城,青山绿水和善良淳朴的人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关键词:《边城》;翠翠;田园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一、世外桃源里的爱情悲剧
  边城指的是四川与湖南交界的一个江边小城,名叫“茶峒”。江边摆渡的老艄公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的母亲是苗族人,父亲是驻扎在这里的汉人军官。在义务和爱情无法两全的情况下,翠翠的父亲自杀了,母亲在生下翠翠后也殉情了。翠翠渐渐长大,老艄公的心事就是给翠翠找一个婆家安顿下来,这样自己死也瞑目了。
  当地码头团总顺顺的儿子傩送是翠翠情窦初开时遇到的,但顺顺的大儿子天保却喜欢上了翠翠,顺顺和老艄公都有意促成这桩婚事。就在天保欲向翠翠表白时,发现弟弟也爱上了翠翠。于是兄弟俩决定用唱山歌的方式,让翠翠自己选择。翠翠选择了傩送,天保为了成全弟弟,驾船出走,但不幸溺死水中。傩送认为哥哥的死,自己成为间接凶手,他也离家出走。为此,顺顺对老艄公心怀不满,不再像过去那么好了。老艄公由此生病,不久去世。顺顺看见翠翠孤身一人,就希望她以傩送未婚妻的身份去他家生活,但翠翠却固执地在码头坚守,她相信,傩送总有一天会回来。
  这篇小说是沈从文于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由于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外人无法将这个美丽凄婉的故事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这篇小说中没有表现时代变革,也没有描写当时的社会矛盾,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休戚与共。故事虽然是个悲剧,但其中的美好感情却感动每一个读者。
  二、《边城》中的田园牧歌情调
  (一)友好淳朴的人事关系
  田园牧歌是个外来词,含义是和城市生活相对应的,和复杂而又充满利益冲突的城市相比,田园牧歌是一种淳朴而自然的乡村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基础上,共同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在利益上没有多少冲突。在我国,传统的中国农村都是以姓氏为单位,一个小村落里,生活的人们大多具有血缘和亲属关系,因此,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美好关系。这种关系和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睦邻”要求一致。
  在《边城》中,体现的不是传统的以姓氏为单位的乡村,而是一个小山城,但由于这里远离尘嚣,人们都非常熟悉,因此这里还保持着传统的美德。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为了利益而互相倾轧的现象,将礼仪看得比金钱重要。像小说开始部分,介绍老艄公的摆渡生涯。老艄公的小船是公益性质的,由公家出资雇请老艄公,平时人家渡河不用付钱。但有时候,一些生意人因为货物多,需要老艄公来来回回好几次。他们下船后心里过意不去,要另外付钱,老艄公总是回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别人强行将钱丢在船上,老艄公也不会独吞,而是用来买草烟和茶叶。草烟用来和渡船的人共享,茶叶用来泡茶给路人解渴。这种优秀的道德和我国传统道德中的“慎独”是一致的。
  生活在这里的人还没有门第观念,不用财富的多寡来将人分成等级。像顺顺,家里有许多船跑运输,又是团总,在当地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但他和一无所有的老艄公却非常要好。过端午节还带粽子给老艄公,儿子在活动中得到的奖品鸭子,也送给老艄公。
  不仅在平常生活中如此,在婚姻大事上。顺顺也没有门第观念,知道天保喜欢翠翠,他就在老艄公面前半真半假地提出,要将翠翠娶回家当儿媳。后来天保去世,顺顺一度对老艄公产生误会,但也没有过分怪罪老艄公,只是态度冷淡一些。老艄公去世后,顺顺第一个来到他家,送来了米和油,帮助料理后事。看到翠翠孤身一人,他还希望翠翠去自己家生活。
  这种没有金钱利益和门第观念的美好感情,只有在桃花源这样的地方才会出现,因此,读者读过这篇小说,总会将它和《桃花源记》来对比,因为这种美好的境界,正是人们追求的。
  (二)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
  小说不仅描写了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描写了一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
  小说中描写的生活环境是青山、绿水、吊脚楼,这里“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城因为靠水而建,都是吊脚楼,富有民族特色。
  生活环境美好,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是悠闲放松的。像翠翠跟着外公摆渡,闲下来时,外公用自制的笛子吹奏,翠翠在静静地听着。有时候,翠翠还会学母羊叫,有花轿过渡,她还要追随花轿走到山坡。
  这里还保持着古老的民风,像端午节部队里的人要与民同乐,赛龙舟,捉鸭子;连求婚还有“走车路”、“走马路”的区别。
  如此种种,总能使人产生美好的向往,尤其是工业化的今天,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加令人向往。
  参考文献:
  [1]曹瑞霞.解读《边城》中的美与悲[J]. 文学教育(下).2011(02).
  [2]闫晓昀.《边城》的牧歌叙事研究[D]. 青岛大学.2008.
  [3]刘丽丽.优美、和谐、善的失落与破碎[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解析阎连科《生死晶黄》中大众群体的意志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并致使个体生命的消失后果,来寻求人存在于世的价值和尊严。  关键词:大众群体;个体生命;价值;尊严  作者简介:刘闪(1990-),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  阎连科的《生
我尊敬的朋友张抗抗、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为了一个作家,为了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为了一个把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人相聚在这里,共同来见证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学馆的开馆,我想这无论是对于她的朋友,还是对于她无数忠实的读者,都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在这里,请允许我以一个诗人的名义并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张抗抗文学馆的正式开馆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人才辈出的杭州高级中学的慷慨之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为文
人大多喜欢积聚,积聚有好有坏:有的人积德、积恩、积善,因为积种种好事,得以流芳百世;也有的人积种种坏事于一身,最终招致种种祸患,甚至遗臭万年。  兹将积坏之患,列举如下:  一、积财招嫉:积聚钱财,本乃人之常情,但有的人过分贪财好利,甚至挡人财路,积不该积之财,例如揩油、贪小便宜、放高利贷等。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积聚钱财也要讲究君子之道。如果钱财积聚不当,人生就被破坏了,即使有财,
还得从水说起。因为属于我们的一切,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还得从嫩江说起。多少年来,多少故事,在这条江边扮演;多少年来,多少风景,在这条江边变换。而值得说的,是变换的历程;值得看的,是今天的美丽。  “嫩水流长,历尽沧桑,沿岸人民,得失嫩江。丰年雨顺,喜获五谷;灾年洪害,民遭祸殃。”这是一段碑文,来自齐齐哈尔抗洪胜利纪念塔;这是全部的历史,是嫩江子孙几百年的悲欢。  我们要看的是嫩江公园,但要说的
摘 要:读书是一门艺术。林语堂在其散文作品中展示了其以“自然”为核心,以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为要点的读书艺术。  关键词:读书艺术;自然;林语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书籍,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可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古语告诉了我们,读书也要讲究一个方法问题,读书也是一门艺术。在
摘 要:被誉为“讽刺之书”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向我们展示了十八世纪的社会场景。书中涉及的人物大大小小近三百个,他们或“美”或“丑”,皆意有所指,体现出了鲜明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儒林外史;典型人物;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鲁亚妮(1997-),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摘 要: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通过对西方诗歌潮流追踪,来分析思考当时中国诗坛面临的诗歌困境,提出“新诗现代化”为核心一系列的诗歌理论,在其诗论中,诗歌的“经验说”是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诗论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通过“诗经验”这一角度切入袁可嘉诗论,探究其诗论。  关键词:袁可嘉;诗;经验;新诗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摘 要:中华民族礼仪充斥着生活的各方面,一些传统礼仪逐渐发生变化。在古代,三从四德是衡量女性品德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新时代,三从四德的含义却发生变化。本篇文章着重对比中华传统文化中女性三从四德的古代含义和现代含义,从而了解到适合现代女性应当遵从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传统礼仪;三从四德;变化  作者简介:余琼(1993-),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硕
【摘 要】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高校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国内建立的72所高校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形成动因、存在价值和如何建设等问题构建了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基本分析框架。首先从社会发展要求、国家战略驱动、高校自身改
摘 要:2013年,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贾樟柯,带着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天注定》,再次让观众们领略了一把有着纪录片风情的电影语言。在《天注定》中,贾樟柯多次运用到各种符号语言表达深层象征意义。有些观众反应,看不懂这些貌似和主线叙述无关的镜头为什么存在。本文以《天注定》为例,分析电影中符号语言的巧妙运用,对于表达影片思想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影语言;符号;贾樟柯;天注定;影评  作者简介:张淅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