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小K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滋滋乐,用“松江小K”概括禹风最恰当不过。禹风住在上海松江区,松江具体在上海什么地方,我也不太清楚,猜测可能是个十八线地段,类似于北京的七八环。有一回我去苏州,坐高铁经过这里,赶紧给禹风发了一个定位,等我到了苏州,他才回复过来:你到松江了?我正在大街上逛呢。工作日,大白天,艳阳高照,在大街上逛,这大概就是禹风的状态。“小K”即“小开”,是上海方言词汇,比“公子”多了几分诙谐,很有种不以为然的海派作风。上海人喜欢说方言,不管对象,听得多了,也习惯了,难怪那些电影导演也喜欢用上海话作对白,比如侯孝贤的《海上花》,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穿旗袍打麻将的漂亮女人说上海话,还真有点风情万种。禹风喜欢用上海话在你朋友圈发表评论,频率最高的就是“侬老卵”。起初我也不大明白什么意思,他说这是赞美的话,类似于“你厉害”,他说他有一个公安局的朋友,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叫“该老卵勿老卵,憨卵,不该老卵老卵,啊呜卵。”这句话他没解释,我就懂了,听罢,乐了大半天。“老卵”这词就成了我和禹风的共同词汇,相互吹捧的时候,经常拿出来用。用了一段时间,我忽然觉得不太可靠,又请教了上海的德公,德公说“侬老卵”后面还得有标点符号,如果用的是问号,那就是挑衅的话,一般街头小混混打架前都这么说:“侬老卵?要么阿拉到外头去掼一跤?”如果用的是感叹号,就是竖起大拇指夸奖对方的意思。我们当然用的是感叹号。
  日子过得真快,和禹风认识也好几年了。记得当时我调到《文学港》做编辑不久,忽然有一天收到了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他开门见山地介绍了自己,说他也写小说,在宁波有朋友,想找个机会来找我玩。我对这类短信都比较警惕,编辑和作者之间保持点距离好,写作的人不需要这么热情。才华横溢的作者,即使板着脸,拒人千里之外,我也会主动跟他联系。一般主动跟编辑套近乎的作者都怀有不纯动机,于是摸了摸手机,就把回复这事忘了。我后来才知道,那时候禹风刚开始写作,他对文学界也不太了解,以为投稿之前要先认识一下编辑,那样编辑才会认真看他的稿子。他就是这么单纯,过了一段日子,忽然那个陌生号码又发来短信,说已经到宁波了,问我在不在,一起碰个面。事情就这么巧,我之前在电视台工作,他的那个朋友又刚好是我电视台的同事。找上门了,一点防备也没有,我这个人又不大会撒谎,就报了单位的地址,他就来了。
  一见面,他模样比想象中的老,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个子挺高的,皮肤黝黑,如果再戴副墨镜,就有点像史泰龙。去了我办公室,他坐在我对面,两个人一本正经地聊了一会儿小说,渐渐放松下来。他问我年纪跟他差不多吧,我们互报了出生年月,发觉我比他小了十多岁,我说是我长得太着急了,他暗暗窃喜,以为自己真的偏年轻。他捣鼓着自己的双肩包,我真担心他突然从里面摸出一包茶叶,硬塞给我,那样就完蛋了。好在他也没带礼物,捣鼓了一阵拉链,又把双肩包放回了脚下。他说他毕业于巴黎商学院,会好几种外语,以前一直在外事部门工作,在上海是个货真价实的白领,年近半百,突然想辞职写小说了。这种想法有点疯狂,相当于断了自己的生路。靠写小说谋生,他的家人也持怀疑态度,好在他夫人还算开明,给了他三年时间,说如果写不出名堂来,就回去好好谋生。他还说了他的爱好,喜欢潜水,经常跑到东南亚,一潜就是半个月,他说他有潜水教练证,可以深潜到海面多少米以下,那里安静极了,除了自己的呼吸声,什么声音都没有,五彩斑斓的热带鱼在他身边游来游去。我被他说得莫名激动起来。
  这之后,禹风第一个小说来了,叫《完蛋》,小说写了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从报社辞职后,到一家大型公司做了危机公关部经理,但天生不会妥协的性格造成了他又一次困境,于是他开始卖画谋生,被一群有预谋的人骗去了山里,在那里他遇上了美国摄制组,一些精于算计的生意人,最后失去了代表男性刚直的东西。有意思的是,卖画的所有这一切又是一个噩梦,在现实面前,是妥协还是继续抗争,他又开始犯难。小说写得干净漂亮,不像个初学者写的,我觉得这个小说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禹风的个人经验,他丰富的人生经验成为了写作的资源,那种经验的叠加,让他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有了叙事的冲动和欲望,我忽然觉得像他这样开始写作也顺理成章,至少不算晚。
  成为我的作者后,我开始关注他的写作。也许生活的压力也是他写作的动力,之后他的小说呈现井喷式爆发,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花城》等刊物上都能看到他的小说,而且长篇小说接二连三地出来。在我们刊物又发表了《左撇子》和《年会》之后,我忽然发现和他的关系,从编辑和作者变成了朋友,看到他小说发表了,我会跟他说:侬又老卵了。他跑到东南亚的某片海域潜水,也会发一些海边的“風景”给我看,很多都是肥硕的外国人,有点欣赏不来。之后,《下降流》,《大洋情》等一系列关于潜水的小说发表后,我就渐渐明白了,禹风不仅仅是爱玩这么简单,他把这种经验带进了他的小说,让他的小说在多个维度上开始生长。
  近来,他又热衷于考察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从上海出发,到昆山、杭州、宁波等地转了一圈,又搞了个大型非虚构作品《长三角淘房纪实》,发表在刊物上后,禹风仿佛从田地里劳作完了,摇身一变,又变回了一个有腔调的上海人,他在朋友圈戴着墨镜,晒着阳光浴,一脸慵懒,旁边是现磨的咖啡。他对咖啡极挑剔,可能跟他在国外待那么长时间有关,他说咖啡豆很重要,某个国内著名品牌深焙的豆子都不是好豆,要找浅中焙的产区风味豆,自己磨豆,立马手冲,他说好的咖啡豆都去了欧洲和日本 ,上海有些小供应商会去找来,用手冲和虹吸两种方式品尝,喝出咖啡豆花香果香等酸调风味。我看着他极讲究的咖啡,突然有了种冲动,想在他现磨的咖啡上加把香菜,放点葱花,再撒一把孜然。
  (责任编辑:丁小宁)
其他文献
余烈在年轻作家中有些特别,明明是女性,却偏偏取了个雄赳赳的笔名;明明生活在时尚都市,却把目光投向穷乡僻壤,挖出了一些不无土产或古董意味的乡亲往事,如这一本《盘古岭》。  当下小说的主要读者购买力在都市,那么都市题材不仅富有文化新潮的高贵感,似乎也多一些亲和力与黏附性,能赢得更大市场。不过,都市题材也有风险。眼下新闻产能实在太大,都市生活通常是信息的超采区,一枚枚鲜果早被记者、自媒体、餐桌八卦等抢先
期刊
我看见他从会场的侧门走出来,他朝我挥手。虽然光线有点灰暗,但我能看见他脸上的笑容。好像马上是一次胜利的会师。远处的树下只有我一个人。我是第一个从会场里走出来的。我从后排的座椅上站起来,脚步啪啪地朝外走。会场里所有人都盯着我,目光像黑暗中手电筒的亮光在我的后背上扫来扫去。人们看见我经过主席台,朝一侧的边门走过去。我是努力仰起头的。主席台上正在讲话的校长停顿了几秒,我不知道他有没有侧过头看我。但我感觉
期刊
按:魏颖,策展人、研究者。“泛生物艺术工作室” (PBS) 创始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于近期获得“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艺术大奖), 由她策展的获奖科技艺术大展“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正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展出(2019.3.22—2019.6.16)。她近期的研究及兴趣方向包括:生物艺术、后人类语境下的科技艺术、科技与社
期刊
因为那是有形世界的最小部分。  ——博尔赫斯《环形废墟》  据我所知,景是在遇到大蝴蝶的第三个黄昏出发的,随行的只有她的影子。前两个昼夜她都将自己锁在屋里翻阅各类古旧典籍,查寻有关梅花、蝴蝶与星辰运行的记载,试图猜解这个终于向她闪耀的幻相世界的普遍谜题:不寻常的蝴蝶指示了唯一的静止所在。第三天黎明,她寂然跪在地板上,无限感恩命运及时的谕示。现在黄昏来临了,她穿过草木衰颓的北城门,沿着青石板路往河边
期刊
那医生是一个远亲的远亲,爸爸让我叫他涂叔叔。我没叫出口。“涂主任。”我说。我们在电话里确定了时间,下个星期二。妈妈问我,那是几号?我说了一个日期。妈妈算了算,说,噢,初六啊。  妈妈给大姑打电话,知会她,终于讲通了。让她放心。妈妈还说,到合肥去,肯定得麻烦她。大姑骂妈妈假客气。事实上,妈妈要麻烦的是我那位当官的大表哥。大姑父肝癌去世后,表哥把大姑接去合肥同住。她老了,不能一个人待在老家,那样对双方
期刊
按:  亚利珊德拉·恰内蒂(Alessandra Cianetti),伦敦策展人,创意制作人和写作者。她与伦敦巴比肯中心、现场艺术发展机构、泰特英国美术馆、伦敦南部美术馆等艺术组织和机构合作,并且在英国、欧洲和东南亚开展跨学科的现场艺术和视觉艺术项目 。从2013年到2018年,亚历珊德拉一直是伦敦艺术策展团体“人性的事”联合负责人。2018年,她创立了名为“演绎边界| 现场”(Performin
期刊
走过隧道  一个人走过隧道  一处黑暗走向了另一处黑暗  这一小段路,在这个深深的夜里  充满温暖  灯光照临,身影  像一颗子弹,穿膛而出  要寻找什么?那么迫不及待,决绝  我又一次将自己曝光在  新的黑暗里  月亮  月亮从山顶冒出来  像一只白炽灯泡  大地因此更加黑暗  所有的指责都开始于此  呼吸变得小心翼翼  举着火把夜行的人  越来越安静  我已经十分谨慎地想象  那些多余的生活 
期刊
2018年7月,我和爽姐在《收获》杂志与清华大学组办的“青年作家工作坊”第一期班上见面。那之前几天,我们通过朋友圈点赞,发现她要好的哥们和我要好的姐们是一对恋人。而我在新疆的一个朋友,也是军嫂,曾编过爽姐的书稿。  用爽姐的话说,就算不在清华我们也会在某地相识,时间早晚的事。这一年多我们没再见过面,保持着微信联系。我虽然姓董但不懂的很多,不时向她求助请教。她每每有求必应,不管手头在忙什么,总先回复
期刊
从来没写过什么人的“印象记”,这儿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从前鄙人当了很多年城市记者,采访过的人上万,皮肤颜色集齐,语种丰富,觉得人留给我的印象大致能归成一定类别,特别没兴趣研究类别里的个体。相同类别里的哥们气质相近,对记者而言,想起一个就拉出一串。柚子归柚子,橙归橙似的。  应邀写写雷默,虽然某种程度上是却之不恭,也因为雷默在我印象里归了一个挺好的类。归到这类别里的人人数不众,颇得我个人好感,以至
期刊
谁也没想过,老荆的终点会在宜宾的李庄,太突然了。  4月11日晚7∶30左右,北京的十八个人终于从车上下来了,老荆和老孟并排走着,我上前从背后用右手拍了一下老孟的肩膀,又用左手拍了一下老荆的肩膀。老孟转过头来,看见是我,停了下来;老荆的头也转了一下,但似乎又并没有反应,继续往前走着。这场面闹哄哄的,况且天也黑了,我拍他肩膀,他没反应,我也没觉着有什么不妥,我又忙着跟别人打招呼了。  几分钟后,东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