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将军两信晋祠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玉祥(188卜1948,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原为直系军阀将领,曾任北洋军旅长、师长。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率部从热河前线回北京,倒戈发动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曾电邀孙中山北上。北伐战争期间,他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开始投入中国国民党的阵营。“中原大战”前后,冯玉祥将军曾两次居住在山西太原的晋祠一带。
  1929年5月的一个上午,冯玉祥在太原县县长屠孝鸿及当地绅士名流的夹道欢迎中来到了晋祠。当时正是“全国编遣会议”以后,蒋介石与桂(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两系撕破面皮兵戈相见,李宗仁、白崇禧战败去了香港,冯玉祥退入潼关自保。其时,山西军阀阎锡山眼看蒋介石“削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深知山西的微薄兵力不能与之抗衡,于是采取“以柔克刚”的软办法,以出面调停为名,电劝冯玉祥下野出国,并表示自己也愿意随同一起下野,以此向蒋介石表明自己无异心。冯玉祥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一边公开宣布“人山读书”,一边暗中致电阎锡山希望双方能联合反蒋。阎锡山老奸巨滑,对此含糊其词不置可否,只表示要冯亲自来山西会谈。冯玉祥将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来到太原晋祠的。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创建于北魏以前,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有历代修建的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是一处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建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冯玉祥就下榻在晋祠奉圣寺前的江家(福海)花园。这是一座只有10数间房屋的私家小庭院,规模虽然不大,但玲珑别致、树荫花香,将军感到很是舒心惬意。冯玉祥几次去晋祠庙里游览景致,特别欣赏苗裔堂前之周柏,作有《咏晋祠周柏》七言绝句,诗为“大树苍苍数千载,虽然倾斜诚大观。饱经世间冷暖事,能耐风霜不畏寒。”其时恰逢难老泉边建起一座小石舫,冯将军即兴题联“碧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以喻平生之志。农历六月十五是晋祠的传统庙会,这一年写下平遥锦艺园(冀武斋承办)的戏,庙里山西梆子日夜连场数天不息,冯玉祥身穿灰色布军装,腰系皮带,腿上打着绑腿,与乡民百姓们一齐挤在水镜台前观看盖天红(王步云)的《蝴蝶杯》。周围看戏的老百姓们谁也料想不到身边的这位“普通士兵”,竟是统领数十万军队的总司令大将军。
   冯玉祥将军素喜读书学习,在晋祠居住时又是“人山读书”之时,于是延请了历史、英文、图画等科教师为其定时授课。当时太原县第四高等小学就设在奉圣寺内,他常以普通人的身份坐在教室后面听老师讲课,并为学校师生书写了“我们不应忘记百年来割地赔款之耻”的横幅。他还经常与校长胡国佐(同盟会员)商讨谈论国家兴亡之事,每每至深更半夜,曾将所书横幅“外侮日深”四字赠与胡校长。冯玉祥律己甚严,生活十分简朴,据说在晋祠居住时早晚二餐经常是用玉米面、高梁面做的当地叫做“煮圪瘩”、“不烂只”的饭,就点腌咸菜,与普通百姓生活无异。冯玉祥初至晋祠时正值盛夏酷暑,地方上从南堡某户借回一架旧式藤制躺椅,安放在树荫之下以供将军乘凉消暑,后来冯玉祥离开晋祠时看到躺椅有数处藤皮脱落,遂派手下登门致歉,赔偿了买新椅之钱。这件事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时传为佳话。
  冯玉祥第二次住晋祠,已经是中原大战结束之后的事。倒蒋运动失败,阎锡山匿居大连,冯玉祥则于1930年11月避祸太原晋祠。
  这一次,冯玉祥居住的地方是晋祠西南1C公里的天龙山圣寿寺。天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主寺奉圣寺初名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寺后东西二峰半山腰间有石窟25龛,里面有石雕造像500余尊,包容了东魏、北齐、隋、唐、晚唐五代5个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品。冯将军住在天龙山一边读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了解民间疾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当时有帝国主义分子与中国败类蝇营狗苟、狼狈为奸共同人山盗窃天龙山文物,将军目睹石窟佛像缺头断胳膊惨状,不禁义愤填膺,亲自派人将佛门劣僧押送县署,交当地政府严惩,并倡仪保护文物古迹,又出资修建了晋祠通往天龙山圣寿寺的山路。
   冯玉祥非常关心民间劳苦大众的生活疾苦,他发现天龙山附近的“义成公”、“和尚窑”、“康家窑”等煤窑花言巧语哄骗农民卖身下窑,这些人一旦受骗就得没明没黑给窑主挖煤,挨打受气不要说,而且没有人生自由,终日食不充饥,衣不遮体,连牛马都不如,遇有病魔缠身就被扔进死人沟,至死都不能脱离煤窑。冯玉祥深感贫富之悬殊及社会的不公平,亲自出面多方交涉,迫使窑主们解除了窑工卖身制,使1000多名窑工重见天日。冯玉祥出于唤醒民众反帝反封建觉悟之目的,于民国十九年(1930)十一月在天龙山题词:“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这句题词后来镌刻在天龙山漫山阁(即第9号石窟)东面的大山石上。
  冯玉祥从天龙山移居汾阳峪道河时发生“九·一dk"事变,东北三省数千万同胞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冯积极主张抗日,又移居山东泰山。1933年5月,冯玉祥自任总司令,与共产党员吉鸿昌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抗日战争爆发后改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八年抗战胜利后,冯玉祥继续采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立场,与李济深等人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旋即出国考察。1948年9月,冯玉祥应中共之邀从欧洲归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不幸因轮船失火在黑海遇难。
其他文献
民国32年(1943年),晋城遭灾,这是继清光绪三年(1877年)之后,波及晋城全县的又一次特大灾荒。同年,高平县亦受灾。次年,阳城县又受灾。据《晋城大事记》所载,是年“晋城遭蝗旱大灾,麦苗枯死,树皮草根皆食尽。本年晋城县境内有19万人口左右,人口较战前减少10万多。”而“高平县全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虫灾,春夏无雨,蝗虫遮天盖地,夏粮全部被毁,秋粮几种几毁,致使百姓饿死、冻死、逃荒出走10万
期刊
冯玉祥,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著名的爱国将领,曾任西北军领袖、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其女冯理达,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台港澳侨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原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副院长、世界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之一。出自名门望族的她,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人士,同时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位女将军,其身世、其阅历是如此的丰富,深深地吸引着我,2004年初春,笔者有幸采访了冯
期刊
1933年5月日本侵略军进一步向华北进攻,平津各校提前放假。北平第四中学应庙毕业班的员宪千、赵键和我一同返回太原度假,商量着假期内如何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以稍补危若覆巢的大局。这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赵宗复,从北平返太原后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我们共同研究后,一致同意在报纸上创办一个文艺刊物,来唤醒更多的民众起来共同抗日救亡。决定后,便请赵宗复出面和《山西日报》联系,划给我们报纸的一角创办文艺刊物。在赵
期刊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奔腾!   这首优美激扬的歌曲,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曾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或传到“国统区”和海外,成为一曲激发抗战爱国热情的颂歌,至今传唱不已。它的词作者,就
期刊
我在中统的位置    1939年8月,湖大招生,我以第二名成绩被录取  (经济系)。慈利县与我同时考取的有李文进(别号李  子大)、李柏生(王育瑛的外甥)、安齐家(女)等4人。  1940年12月,我由政治系同学李笑白(临湘人)介绍,  加人中国湖南省调查统计室(简称“中统”),直属湖大  干部小组。1942年6月,李笑白毕业后赴重庆国民党  中央组织部任干事,我继任
期刊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战争的胜利,显然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是受压迫人民受压迫民族和受压迫国家最喜庆的伟大节日。这一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并揭露日本战犯东条英机之战争亡灵不散,继续做着军国主义迷梦的诸多罪行,本刊决定开辟《
期刊
前不久,在新华书店得丁玲回忆录《魍魉世界、风雪人间》一书;又闻丁玲纪念馆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落成的消息,使我又回忆起在北大荒宝泉岭农场认识丁玲那些难忘的岁月。  1958年,我作为准右派(中右)从军队下放北大荒宝泉岭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劳动改造。因为我拼命干活表现突出,在生产队拥戴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干出了成绩后,从生产队调到总场机关粮食出口科工作。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物资产品、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之际
期刊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参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近半个世纪以来,张恩德爱党爱国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激励着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着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张恩德之所以能在危及关头将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是缘于他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战友有着浓厚的兄弟情。在长征
期刊
虎将许世友,因是少林出身,练得一身惊世武功。在沙场上,他作战骁勇,令敌闻风丧胆,大有百万军中能取上将首级之雄风;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位重感情、很有人情味的汉子,他的一生,留下很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连拔六棵白杨树        在延安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全军上下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有一次,许世友下部队视察开荒的完成情况。在他来到通讯连的时候,发现战士们刚刚开垦出来
期刊
口述人档案:邬吉成,1927年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荣庄子村,1938年2月参加革命。曾担任毛泽东主席的随身警卫,中央警卫处副处长兼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及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司令部副参谋长、安徽军区副司令,并长期做外宾警卫工作,多次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担任卫士长。    从晋绥边区到延安     1945年初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即,中央保卫部门决定从晋绥军区各部队抽调一批军事技能过硬、政治可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