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引“问” 以问促“思”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松林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核心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问题;解读文本;自主学习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也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课堂上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李松林教授在我校“‘基于核心问题的自主学习’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自主学习,侧重要解决课堂教学中教材解读不“深”、问题设计不“精”、自主学习不“力”这三个问题。这正好言中了我们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教师文本意识不浓,问题设计粗浅、零散,学生不会学习等弊端,对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极有针对性。
  一、设计的前提——深度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要对文本的教学价值了然于胸,授课前进行“师本对话”;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光有知识的授受,还要通过“师生对话”关注学生获知的途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生成与创新;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通过“生本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生命解读。
  那么,如何深入地解读文本,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呢?
  (一)要提取文本中的养分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美术鉴赏课,不是音乐课,更不是科技知识的普及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儿”背道而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但不意味着语文课堂呈现的是一锅“大杂烩”;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点明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二)老师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应该求真,求实
  同样一篇课文,钻研程度不同,挖掘程度不同,最终的教学效益大不一样。教师挖掘教材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是因为它承担着一定的任务,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而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自己要读懂,而且要学会用学生的目光来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阅读文本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疑惑点。正因如此,老师应该以三种不同的身份解读教材,解读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读出自己的感悟;以作者的身份重读,读出作者的意图;以学生的身份再读,读出学习的思路、读出学习的角度,读出学习的重点。
  (三)师生能够有创意、有个性的解读文本
  这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对教师来说,如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能結合自身的长处,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如何以自己独特的人格个性魅力,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在真实自然状态下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和文本解读;如何自然展现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匠心独运,自然圆融……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挑战!
  所以,深度解读文本其实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通过深度解读才能发现文章中有价值的东西,形成核心问题,打开阅读教学双赢的局面,实现语文学科的价值。
  二、核心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什么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呢?核心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李松林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核心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在对核心问题的设计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上设计核心问题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可见,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核心问题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二)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上设计核心问题
  在很多文章特别是叙述类文章中,一般都会有不同的关键点,比如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个过渡段。尤其是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一般都能揭示课文的主旨。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的某些关键点,并围绕这些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较快而准确地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教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时,笔者先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的语句,然后向学生提问: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天吃得那么好?这样写收到什么效果?”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在这样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下子从冗长或难以理解的文章中跳出来,并抓住关键点行走到文本更深处,在“行走”的过程中学到思考的方法,学会阅读方法。这样以核心问题带动全篇的分析,避免了问题的琐碎、凌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上设计核心问题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向来讲究文道统一。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我校一位教师在《老王》一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品味语言,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揣摩,表达效果的体会,从而学习课文精妙的表达,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例片段如下:   核心问题:如何理解作者所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子问题1:“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
  幸运的人:杨绛不幸者:老王
  子问题2:在文中勾画出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工作与为人的语句,了解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子问题3:老王是一个又苦又善的人。那么杨绛一家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呢?
  子问题4:杨绛一家都对老王非常关爱,为什么还对老王感到愧作呢?“愧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明确: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一无所有的老王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为“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无论是从情感还是物质,老王都是倾其所有。相对于老王对我的付出,我对老王的付出显得那么不经意;我对老王的关心也显得那么不够。这就是作者回想起来感到“愧怍”的原因。
  子问题5:从“写作背景”中得知,杨绛一家在文革中受到很大冲击,先是被打“反动学术权威”,然后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吃了不少苦头。她为什么还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呢?
  明确:是和老王相比较,杨绛有文化、身体健康、有亲人关爱、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候,还得到了老王这种“最老实”的人的帮助。
  解读主题:杨绛认为“幸与不幸”是相对而言的,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不然就会感到愧怍。
  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在于此。
  三、用活核心问题。促进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關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学生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学案上安排的问题程序是:先解题,再疏通文意,后赏析诸葛亮、刘备等人物性格。这样一上课,气氛就很沉闷,于是笔者调整了问题的设计:有谁来说说诸葛亮、刘备、刘禅三人之间的故事?学生畅所欲言。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增添了他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不成器的刘禅的痛心之感。火候一到,笔者进一步提问:刚才我们所谈论的小故事,与今天要学的课文有没有联系呢?(核心问题)请你自由朗读课本,从中找出依据。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自觉地进入到阅读、理解课文的状态之中。
  (二)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会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即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兴趣和能力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强调自己的思想与众不同
  我校语文优质课《人物的肖像描写》上,老师引领学生创作出有各自特色的片段作文后,她就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同时还鼓励学生自主互动,层次不同的学生可以自发组织成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修改作品。学生各有所长,在自主互动中取长补短。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教研、课堂一直发生着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这变化的背后,不变的是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它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这也许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三语文讲评课占很大比例,关系到语文知识的网络构建,关系到复习效率,关系到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而其中的专题训练讲评课更是关键,有助于把纷繁的知识化整为零,对点训练,各个击破,为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专题训练的讲评课尤其要重视效率。  [关键词]高三语文;专题训练;及时性;针对性;精准性  针对考点,有效的专题训练和讲评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期刊
[摘要]楹联引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气质,感受到其精神之美。就语文教学而言,从知识层面到能力层面、方法层面、情感和价值观层面,楹联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丰富语文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具文化韵味。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从课内知识和能力到课外的发散思维,秉持语文学科本位地位,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语文素
期刊
[摘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正确深入个性化的解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读者,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教学的模式化、板块化。而语言形式又是文本内容的载体,言语活动的工具,是文本内容表面呈现出的“字词句”。通过探讨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品味言语运用之妙,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从而优化文本解读,让语文学科成为人文学科的立科之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言语形式;方法  一、文本
期刊
[摘要]试卷讲评的四个探索之路:阅卷时要统计记录相关学生答题情况,为评讲做好数据支撑准备;评讲时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传授学生答题方法、技巧、引导探究;评讲后还要巩固强化、建立错题库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试卷;讲评;探索  试卷讲评一直是老师们教学的一个软肋,考前复习的每一个知识板块老
期刊
[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新闻播报,是政治教师进行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在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共评共议”的形式,围绕“贯彻性”“适应性”“弥补性”的目标,进行新闻播报,对于促使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播报;互动共评;目标;意义  在初中学段的政治课堂上,进行新闻播报是很多老师进行时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是一份政治课堂的“保鲜剂”。  一、新闻播报的目标
期刊
[摘要]以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阵地,结合教学实践,着重从激发兴趣、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课外延伸,开展多彩的深度学习活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阐述提高学生课堂内外深度学习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深度学习;兴趣;有效教学  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经历了历次的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不断提升。但课堂教学始
期刊
[摘要]本文是笔者对延续十几年课改的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由起初的针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嬗变为对历史教育价值的追求,提出了“人文的、智慧的、生命的和科学的”历史教学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教育;历史教学;教育价值  一、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历史教学价值的认定  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教学价值”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对于何为历史教学的价值,却是众说纷纭、莫衷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些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学习兴趣;合作探究;生活化;学法指导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面临许多新、旧挑战,如:教学内容抽象、脱离实际、教学策略单一、缺乏有质感的评价机制等。面对挑战本文主张以“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论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有与无”,通过这种辩证的、开放的、逆向的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有与无”  有学者评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看似“包罗万象”,但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一种价值观在学科课堂的传递引导,需要采取恰当的实践路径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云技术的运用让传统的价值观教学收获新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课;云技术;翻转课堂  “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这是出自马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