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再认识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笔者对延续十几年课改的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由起初的针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嬗变为对历史教育价值的追求,提出了“人文的、智慧的、生命的和科学的”历史教学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教育;历史教学;教育价值
  一、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历史教学价值的认定
  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教学价值”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对于何为历史教学的价值,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个问题该怎么看待,笔者认为首要的、最根本的立场,是应该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应从教育的根本任务或是目的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一原点、这一根本性的任务及目的,就是“树人”。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看重的一样,报告首次确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整个中学教育及教学的总体目标。
  “树人”只是一个总体的目标,具体到历史学科,又该如何落实呢?由此笔者摸索出了历史学科的一组目标,也即是对历史教学价值具体的、多角度的认识,即:
  中学教学及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树人”(总体目标)
  新课改阐述为三维目标——从三个维度来树人(外延)
  而结合历史学科的特征,笔者则提出人文的、智慧的、生命的和科学的历史教学价值目标(内涵)
  历史教学特有的目标,激发兴趣、涵养性情、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初中)
  在此需要明确一点,就是历史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的关系。笔者的观点是:价值就是目标,目标就是价值。因此,以上对于历史教学价值的认识,也就是对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认识。
  (二)历史教学价值的涵义
  在上述若干历史教学价值观的表述中,由笔者提出的、也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人文的、智慧的、生命的、科学的”历史教学价值观。这是因为它是一个能较为准确并全面地把握住历史教学育人功能的价值观,且有着较为明确的价值指向,易于实践中的操作。在这当中,“智慧的”和“生命的”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是触摸不到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存在,它应当是由“人文的”和“科学的”历史教学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是核心中的核心,为历史教学最中心的价值。这时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成为了服务于“智慧”和“生命”的一个外围手段,但另一方面“人文性”和“科学性”不仅是实现(更高)价值的手段,实际它也是历史教学价值本身。
  所谓“人文”,可以从多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宏观意义上世界的、人类的文明与文化;二是中观意义上民族的、地域的文明与文化;三是微观的、个体的人的精神、思想与情感。
  它们之间互有关联又相互有别。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性则侧重在以各个层面的文明、文化以致精神、思想这些“人文养分”(内容),滋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目的);以使致力于人之精神的追求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能成为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正如赵亚夫老师所说,“所谓历史教育的独特价值,则在于它能够为丰富人生精神世界提供认识素材,即从人文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
  所谓“科学”,一是以历史学科属“社会科学”门类之谓也。更主要的,这里是从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思维”应体现的思维的“科学性”这一意义上来认识的。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普遍性思维方法上,首先要有正确的逻辑的和辩证的思维,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形成批判的和创造的思维;在历史思维方法上,还会涉及历史的时序、因果、变迁的概念以及史论结合进行历史的引证、分析、评估及推论等思维活动。这一“科学性”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初稿)》中的表述是“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而“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则是文件中认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
  (三)三种教学价值(目标)的功能
  三种教学价值是指前述教学价值中除去第一种总体的“树人”价值之外的另三种历史教学价值。第一种的三维目标能应用于各个学科,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普遍性;后两种历史教学价值目标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三种视角的目标对笔者的教学实践具有各不相同的引领意义。
  1.“人文的、智慧的、生命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核心式的灵魂式的目标。
  2.至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下简称“情态”)”这三维目标,它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引入新课”、“知识要点”及“深入学习”三个教学环节(栏目)。其中,“知识要点”栏目对应知识目标,“引入新课”及“深入学习”栏目对应能力及情态目标。它的用意在于强化和突出了除了容易把握的知识维度之外另两个维度的教学。
  3.“激发兴趣、涵养性情、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则帮助笔者确立了“初中历史教学应有别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观点,对这一价值的体现应当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
  (四)三维教学价值(目标)的整合
  这里所要谈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何与“知识、能力、情态”三维目标融合的问题。尤其是传统的“重点”“难点”教学栏目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对这两者及其关系的认识,是课改当中的一大症结,也是导致我们课改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重点”“难点”栏目的问题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强调“知识本位”的观念意识。其实,“重点”“难点”的问题并不需要过分强调,以前述笔者三个教学栏目中的“知识要点”栏目取而代之即可。
  再者,问题还出现在课改开始后“三维目标”中“情态目标”的制定上,老师们为贯彻新课改理念,挖空心思地去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对这一目标共通的感受却是隔靴搔痒、无法落实。其实,这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问题本身认识不清所致。所谓“情感态度價值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对此我们要说,确定每一课的情态教学目标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需要在与该课有关的内容中,找出能够实施情态教育的历史素材,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事、物以及情节来感染人教育人。它是一种浸润、一种熏陶,是一种精神塑造和观念培养。因此,那脱离了具体内容和情节的“情态目标”岂能不是隔靴搔痒。因此,我们备课的重点应放在涉及情态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的挖掘,而不是空洞的情态目标的制定上。而这一情态维度再加上能力维度的内容,就被我配置在了“引入新课”和“深入学习”两个教学栏目中。   在此,笔者用上述三个教学栏目取代了传统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直接把三维目标落实在三个教学栏目中。并实现了一种由“知识本位”教学向“人本位”教学的平衡与转移,使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态目标能够得到较为明确的贯彻与落实,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备课及教学的样态或模式。
  (五)对个别问题的审视与回顾
  1.于本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设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所设定的这六个方面的目标中,广大中小学教师被指导主要是要致力于第四个方面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即致力于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就笔者而言,首先也是致力于在这方面的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东碰西撞的结果,却被带到了课程改革所设定目标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有关教育价值及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的问题上。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改革?或许!是的!然而,从自己的实践来看,我们还有另外一步同样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路还没有走,或说还没有走完,就是当初这改革给我们设定的那么好的一个理念——三维目标。这一个理念,我们还没有把它真正落实,我们需要回到目标的第一个方面去,我们需要更加充分地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以往对于历史教学价值的认识之所以会出现混乱,感觉到其根源还在于在我们的观念当中存在着一个需要理清的认识误区,就是将“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教学)”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历史学自有与历史教学,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同的价值分野,前者重在学术研究,后者重在以史育人。它们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我们是要像按照历史学的思路去培养众多小历史学家呢,还是借助历史来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会有助于将中学历史教学调整到于育人而言最有效力的方向。
  二、历史教学的内容
  本着历史教学价值的调整,历史教学的内容也应当加以重新审视。
  (一)现行历史教学内容与历史教学价值之关系的审视
  所谓“教学内容”,笔者赞同这样一种观点,“教学内容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学实际是构成教学内容的三个基本要素”。若按照这一观点来加以审视,就其后半句三个基本要素来说:
  1.现行的“课程标准”,特别是在它的“课程目标”部分,不仅为历史学科,也为其他所有学科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及其他学科)教学价值的要求的。
  2.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内容,但若我们的教学实际只是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就还不足以达到历史教学的价值和目标。
  3.再来环顾当今的教学实际,与教科书的联系还是太过紧密,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教历史就是教教材(指教科书,下同),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材的教学,历史教学的评价就是教科书教学的评价,这样的教学及评价的形式与状况与课改前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教学的实际依然无法脱离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窠臼。如此则与历史教学价值的追求存有距离。看来,关键还在于前半句那“综合”和“动态”的概念,那到是可以去探索的一个领域和空间,可借以改变我们的“教学实际”。
  (二)现行历史教材与历史教学价值之关系的审视
  以深圳地区所使用的2001版人教社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由于深圳地区使用的教材近年才由原来的《历史与社会》科改为《历史》科,笔者也只是在去年才开始接触到这套教材。一经深入了解这套教材,不禁心中一阵惊喜,因感觉到这套教材,它与我、我与它的精神是高度的契合和一致的。笔者所认识到的该教材的特点是:在内容上突出并重视“人文历史”的维度,再结合着“学科历史”的形式和架构编写教材。这也就是说,对于“人文历史”部分的内容,其实教材的编著者是有用心在这里面的,只是我们没有看见和运用它的功能和好处罢了。
  但如前所述,按照现行的教科书进行的教学仍不足以达到历史教学的价值目标。这当中,就教学实施这一面来说,是因为广大教师还没有去挖掘和应用到教材这方面的功能;就教材这一面来说,它也仍有不足,但这样的不足与其说是教材自身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与国家对初中历史科的课时规定有关。在短短的初中三年、且是在每周两课时的基础上,要把中外古今的历史都拉通一遍,基于首先要把历史本身说清楚的角度,现行教材的内容及容量都是恰当的。但这也决定了教材更多地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这是必须的),同时,它也在尽力地加进人文历史的内容。但它仍然更多地只是一幅“骨头架子”,它的“血肉”不够丰满,它在如何应用人文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方面尚缺乏高远的立意和可行的方法,它的活动课的范例也较为表象化。总之,要说到如何以历史来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材也只是做了一个开始的工作,即将人文历史的内容纳入了教材。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深入的课改留给了我们两个课题,一是如何应用教材现有的人文历史的内容以增进学生的人文涵养;二是如何挖掘教材中相关的内容以强化人文历史的教育功能。
  (三)人文历史——中学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2001版人教社初中历史教材在实际上是兼具了“学科历史”和“人文历史”双重意涵。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都只是按着“学科历史”的套路进行教学,但在历史教学价值进行了调整的情形下,“人文历史”教学就会必然地应成为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
  所谓“人文历史”是一种人文视野下的大历史,它与文学、地理、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结合,它对历史的人、事物本身有更多丰富精彩、有血有肉的叙述,你甚至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内化的、有机融合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相较于“学科历史”,这样的视野更具有一种开放性、灵活性,且内涵更加地丰富,利于我们的历史教学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更有意义的教学素材。同时这也是说,这样一种大历史的、人文视野下的历史教学会更具有一种综合性。对此,或许会引起人们的一些异议,认为这是对学科教学的一种背离。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地来对这种综合性进行认定和评估,它或许是对学科教学的一种背离,但却是对人的教育的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拓展和延伸。注重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学”与具有更关注人的特点的“综合性”教学,两者孰轻孰重,这里希望是后者。因为学科是为了学生为了人,而不应让学生让人为学科。
  这里涉及问题的实质就是前述关于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目标及价值分野的问题。过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历史学、从知识的角度,而不是从人、从以史育人的角度来追求历史教学。究其缘由,盖因中学历史学科渊源于历史学的这样一种“纯正血统”的关系,使得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学之间有着“血濃于水”的化解不开的“浓情”,令得我们只有学科而罔顾其他了。但这也并不是说该完全地置历史学及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于不顾,尤其是在历史思维中所涉及的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这一点上,它乃是我们的与“人文性”并立的一个历史教学价值点。一面,历史教育应具有一种人文价值的大历史的视野,它不应自我窄化;另一面,我们还应继续发挥并进一步发掘传统的历史学科“科学性”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人文的、智慧的、生命的、科学的”历史教学价值观是一个能较为准确并全面地把握住历史教学育人功能的价值观,而由单纯的“学科历史”教学向兼具“人文历史”教学的转变,则是实现这一价值观的一条路径。
其他文献
[摘要]“人类是由男女两性组成,人类整部的过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两性串演的剧本。”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同为历史活动的参与者,然而统观整个初中历史教科书,在其所呈现的历史人物群体中我们却少见女性人物之身影,更多见的是男性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独领风骚”。即便在2016年开始施行的川教版初一历史新教科书中,女性人物仍然没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且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尴尬。  [关键词]历史新教科书;历史人物
期刊
[摘要]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牢牢掌握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为他们将来走向更高的平台奠定坚实的根基。  [关键词]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基本技能;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
期刊
[摘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要求,明确:历史课程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核心素养。中职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启发引导,注重体验学习,优化学习方法,充分创设智慧课堂,强化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不断提升,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养成较强综合素质,促进更好长远发展,幸福成长
期刊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后,成都七中积极加入到研究未来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问题上,以期与国家的教育目标相一致。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学科,中学政治学科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都七中政治教研组在发扬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本文以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教育;核心素养;政治学科;法治意识  一、核心素养的提
期刊
[摘要]高三语文讲评课占很大比例,关系到语文知识的网络构建,关系到复习效率,关系到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而其中的专题训练讲评课更是关键,有助于把纷繁的知识化整为零,对点训练,各个击破,为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专题训练的讲评课尤其要重视效率。  [关键词]高三语文;专题训练;及时性;针对性;精准性  针对考点,有效的专题训练和讲评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期刊
[摘要]楹联引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气质,感受到其精神之美。就语文教学而言,从知识层面到能力层面、方法层面、情感和价值观层面,楹联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丰富语文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具文化韵味。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从课内知识和能力到课外的发散思维,秉持语文学科本位地位,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语文素
期刊
[摘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正确深入个性化的解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读者,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教学的模式化、板块化。而语言形式又是文本内容的载体,言语活动的工具,是文本内容表面呈现出的“字词句”。通过探讨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品味言语运用之妙,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从而优化文本解读,让语文学科成为人文学科的立科之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言语形式;方法  一、文本
期刊
[摘要]试卷讲评的四个探索之路:阅卷时要统计记录相关学生答题情况,为评讲做好数据支撑准备;评讲时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传授学生答题方法、技巧、引导探究;评讲后还要巩固强化、建立错题库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试卷;讲评;探索  试卷讲评一直是老师们教学的一个软肋,考前复习的每一个知识板块老
期刊
[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新闻播报,是政治教师进行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在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共评共议”的形式,围绕“贯彻性”“适应性”“弥补性”的目标,进行新闻播报,对于促使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播报;互动共评;目标;意义  在初中学段的政治课堂上,进行新闻播报是很多老师进行时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是一份政治课堂的“保鲜剂”。  一、新闻播报的目标
期刊
[摘要]以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阵地,结合教学实践,着重从激发兴趣、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课外延伸,开展多彩的深度学习活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阐述提高学生课堂内外深度学习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深度学习;兴趣;有效教学  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经历了历次的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不断提升。但课堂教学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