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虚化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w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一方面从《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共时分布来考察复音词中“子”的意义;另一方面根据“子”的虚化过程得出其虚化的原因:一是意义上的泛化,一是中心语的转移。
  关键词:《幽明录》;复音词;子;虚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042-03
  
  中古时期,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趋势加强,此时出现了大量的复音词。而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著的志怪小说《幽明录》也不例外,其中也出现了许多复音词。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幽明录》复音词研究的人较少,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只有邓志强从构词方式这一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对‘子’,在复音词中虚化的分析还没有涉及或关注。因此,本文以《幽明录》复音词中的“子”为分析对象,对其具体的意义进行考察,并且描写其虚化的过程和浅析其虚化的原因,从而为“子”的历时演变提供小说材料方面的证据。
  《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共时分布
  复音词中“子”在《幽明录》的意义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具有实词意义的“子”
  
  (一)表示“儿子”或“孩子”,“小儿”义,组成的合成词有15个,共63例。
  1、并列式合成词,表亲属关系的:子孙5见,父子2见,妻子2见(偏指妻),儿子1见,子弟1见。例如:
  (1)安疑是神人,因葬其地,遂登司徙,子孙昌盛,四世五公焉。
  (2)遥见纵父子,便唤住,就纵手中然火,纵因问是何贵人,答日:“是斗山王,在余杭南。”
  (3)至来日,复至日:“君便应到职。”青松知必死,告妻子处分家事,沐浴。
  (4)甄日:“仆既老悴,已有家室,儿子且大,虽贪贵聘,不敢闻命。”
  (5)晋秘书监太原温敬林亡一年,妇柏氏,忽见林还,共寝处,不肯见子弟。
  2、偏正式合成词,“子”为中心语素。有表地位的:天子11见,王子1见;表小孩儿的:童子2见;其它的:男子8见,女子21见,孝子5见,贤子1见,贵子1见,鬼子1见,胡子(胡人的儿子)1见。例如:
  (6)乃召羽林,语主人日:“朕,天子也。”
  (7)安侯世高者,安息国王子,与大长者共出家,学道舍卫城。
  (8)澄令童子斋七日,取麻油掌中研之,燎旃檀而咒。
  (9)孙恩作逆时,吴兴纷乱,一男子避急,突入蒋侯庙。
  (10)义熙三年,山阴徐琦每出门,见一女子,貌极艳丽,琦便解臂上银钤赠之。
  (11)晋海西公时,有一人母终,家贫,无以葬,因移柩深山,于其侧志孝结坟,昼夜不休。将暮,有一妇人抱儿来寄宿,转夜,孝子未作竞,妇人每求眠,而于火边睡,乃是一狸抱一乌鸡。
  (12)可百许人,径到甘家,问:“录事在否?故来相诣,贤子亦在此。”
  (13)相者指之:“此当生贵子,而有虎厄。”
  (14)老鬼日:“我儿等杀公。”比即唤鬼子:“可还之。”
  (15)胡儿并有至性,每节朔,儿并悲思,驰往,抱甲脚号眺;忽行路相遇,便攀援啼哭。为此每出入时,恒令人守门,以防胡子。
  
  (二)表示植物的果实义,共桃子1见。例如:
  (16)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
  
  二、处于虚化过程的“子”
  
  (一)表示人的身份,组成的合成词有奴子2见,婢子1见,弟子5见,共8例。例如:
  (17)玄惊愕然,便见阶下奴子御憾车,见一士大夫,自云是蒋子文:“君何以害太傅与为伯仲?”顾视之闻,便不复见。
  (18)女郎却在东岸,黄门白拂夹车立,婢子在前。
  (19)棘中人见长和独行平道,叹息日:“佛弟子独乐,得行大道中。”
  
  (二)表示对人的敬称或自称,构成的合成词共3个。君子1见,兄子1见,老子1见,共3例。例如:
  (20)时有博物君子日:“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
  (21)晋秘书监太原温敬林亡一年,妇柏氏,忽见林还,共寝处,不肯见子弟。兄子来见林,林小开窗出面见之。
  (22)须臾进,自云郑玄,责之日:“君年少,何以轻穿文凿句,而妄讥诮老子邪?”极有忿色,言竟便退。
  
  (三)表示圆形的小东西,共3例,组成的合成词有桐子1见,鹅子1见,瞳子1见。例如:
  (23)忽梦见一道人,以丸药与之,如桐子。
  (24)祖往视之;坐斗帐里,四角及顶上各有一大珠,形如鹅子,明彩炫耀。
  (25)时笼月暧昧,见其面上熏深,目无瞳子,唇褰齿露,手执黄丝。
  
  三、完全虚化的“子”
  
  完全虚化的“子”,即词尾“子”,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是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此书中共3例:帻子1见,瓠壶子1见,茄子1见。例如:
  (26)便惊,出户,见一千钱在外;又见一乌纱冠帻子执背户而立,呼主人共视,比来已不复见,而取钱用之。
  (27)俄见共争一瓠壶子,俊引弹弹之,正中壶,霍然不见。
  (28)旁人见识此胡者,死犹未殡,家近在茄子浦,甲亲往视胡尸,果见其脚著胡体,正当殡敛,对之泣。
  根据上述《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共时分布,现将所考察的复音词中“子”在《幽明录》中的意义列一表格,来更好地显示其共时分布的具体情况。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幽明录》复音词中具有实词意义的“子”所占的比例最大,共占79%,处于虚化过程的“子”占17.3%,完全虚化作为词尾的“子”占3.7%。在《世说新语》中,具有实词意义的占86.5%,虚化过程中的占8.1%,完全虚化的占5.4%。虽然《世说新语》中包含“子”的单用,但两相比较可以反映出“子”虚化的大概情况:《幽明录》中“子”的虚化比例整体上比《世说新语》的大,尤其是虚化过程中的“子”在《幽明录》中所占的比例比《世说新语》的大一倍多一点。由此可以显示出“子”的虚化的一种趋势。
  复音词中的“子”在《幽明录》中虚化的过程及原因
  实词虚化用当前时兴的语言学术语来说是“语法化”。“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语法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共时分布情况反映了从并列结构的名词“子”到附加式结构的词缀“子”的历时演变过程。从名词“子”到虚化过程的“子”再到词尾的“子”,可以看出其大致的虚化轨迹。
  
  一、复音词中“子”在《幽明录》中虚化的过程
  虚化是逐渐完成的,一个成分在由A义转化为B义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个A义和B义共存的阶段。下面将《幽明录》复音词中具有实词意义的“子”,处于虚化过程的“子”,完全虚化的“子”分别用A、AB、B来表示,使其虚化的轨迹更清晰一些。
  
  (一)A—AB
  “子”在汉语中最初是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名词。《幽明录》并列结构的“子”是具有实词意义的,指孩子或儿子,小儿义,只指人;在偏正结构中,绝大部 分保留了原来名词“子”的意义,即指人;只有一例指植物的果实,即指物。而到虚化过程的“子”,其处于A与B共存的状态,即AB。AB中指人义与A中指人义相比词义较虚。例如:
  (29)矩至长沙,见一人长丈余,著白布单衣,将奏在岸上,呼矩:“奴子过我!”
  此例“奴子”中的“子”表示人物身份,比A中“子孙”的“子”词义要虚。AB中指物义也变得比较虚,由原来具体的某一事物到泛化的某类圆形的小东西。例如:
  (30)时笼月暖昧,见其面上熏深,目无瞳子,唇褰齿露,手执黄丝。
  此例“瞳子”的“子”是小称,词义比A中“桃子”的“子”表果实义更虚。
  A—AB这一阶段原来实词的意义只是变得比较虚,但还没有完全变为虚词。
  
  (二)AB—B
  处于AB中的“子”,虽然保留着A中名词“子”的实词意义,但已经是比较虚的实词,其虚与实的分界已经很模糊。到了B,“子”成为名词的词缀,只是一个附加在实语素后的不表意义的成分。例如:
  (31)便惊,出户,见一千钱在外;又见一乌纱冠帻子执背户而立,呼主人共视,比来已不复见,而取钱用之。
  此例中“帻子”的“子”只是名词“帻”的词缀,去掉词尾“子”不影响“帻子”这一词的意义,仍表示头巾。
  AB—B这一阶段是本来已经发生了虚化的成分变为词缀的过程,此过程使得原来虚化的成分变为真正的虚词。
  
  二、复音词“子”在《幽明录》中虚化的原因
  
  《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虚化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意义上的泛化;一是中心语的转移。
  
  (一)泛化
  从意义上来说,复音词中附加式结构的“子”是由泛化而形成的。泛化是指一个实词的语义成素部分消失,从而造成自身适用的范围扩大。《幽明录》并列结构复音词中的“子”只指人(有小孩或儿子,小儿义),偏正结构复音词中的“子”只有一例指事物(例如桃子),其它的都指人,其语义基本上没有损耗;而虚化过程中的“子”语义损耗了一大部分,但其适用范围扩大了,它不仅指人指物,而且其实词的意义比原来要虚,例如“奴子”、“婢子”、“君子”、“老子”、“鹅子”、“瞳子”等中的“子”比“子孙”,“父子”,“子弟”等中的“子”词义要虚。附加式结构中的“子”,其词汇意义完全消失,它只是名词的词缀不表示任何意义,即虚化为某种事物的标记,例如帻子、瓠壶子、茄子等。现列一泛化过程的表格以便更清楚地说明此虚化的原因。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子”的指称范围发生了变化,即指人的比例由77.8%缩小到13.6%,指物的比例由1.2%扩大到3.7%,完全损耗了语义成素的占3.7%。由此可见,指人比例大大变小,而指物比例增大,这说明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大,直到意义完全消失,“子”完成了泛化的过程,即从有所指到无所指,成为词尾。
  
  (二)中心语的转移
  从《幽明录》中“子”所构成的复音词结构上看,词尾“子”的虚化过程则表现为中心语的转移,即从并列式结构,偏正式结构变为附加式结构。例如从并列式的“父子”到偏正式的“天子”到附加式的“帻子”。现通过下列表格来显示“子”的位移。
  以上表格的数据显示出复音词中“子”作为中心语素即在偏正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为79.1%。从并列结构到偏正结构,比例由16.4%增大到79.1%,附加结构占4.5%。由此可以说明“子”的位置经过了并列结构的不稳定到偏正结构的稳定再到附加结构固化为词尾的过程。这一过程说明了“子”的虚化和其所处的位置有关。
  通过《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共时分布情况以及对其意义考察的结果,可以看出其历时虚化的大概过程,《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分布情况是其历时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在共时层面上的反映。我们知道实词虚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幽明录》复音词中“子”的虚化原因也是复杂的,以上只是粗疏浅陋的分析。另外,《幽明录》复音词中“子”完全成为虚词的例证虽然只有三例,但可以证明中古时期“子”已经有作为词尾的用法。事实上,在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字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它有构成新词的能力。但有些书中所举“子”作为词尾的例证基本上是史书和诗歌材料,小说材料方面的例证少之又少,因此,《幽明录》中完全虚化的“子”的例子可以弥补这些书中例证的小小不足,并为研究“子”的历时演变提供小说方面的实证。
  


  


  

其他文献
摘 要:《诗经》以自己真实质朴而又充满同情的笔触论及了一批批形象生动的中国古代妇女,笔者通过分析以女性视角为主体的婚恋诗,再现了一个个生动丰满的妇女形象。从她们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到古代女性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  关键词:《诗经》;女性视角;婚恋诗;女性形象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05-0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
翻开中国绘画史,诸多的评论家若评论画家的作品具有神韵时,即是说他的画已经画活了,画评论家往往以“神韵”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宋代绘画评论家有“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
文章阐述了近几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对目前的就业趋势及就业特点做了分析,最后对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在学校统筹方面、涉及就业工作的学校各部门方面、高校基层各系方面、就业市场
摘 要:作为一个汉字,“礼”在殷商时就有了引申义,到秦汉时词义发展已相当完备,很多词义沿用至今。“礼”字意义的形成发展过程,既有力地表现了汉语词汇的文化功能,又从一个角度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存在及与世界关系的认识。“礼”的词义引申说明中华先民将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应用到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并曾使其一度成为上层社会稳固社会秩序的工具。但无论怎么说,作为人与人交往尺度的“礼”,对社会发展都起着巨大的
摘 要:在语言行使其交际功能时,不可否认作为语言介质的声音,相较于其它语言可能采用的介质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声音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首先,人类以听、嗅、视、触等多种感知形式来接受信息,却仅仅以声音一种形式来输出信息,单调的一种形式无法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容,而且具体的形式表达抽象的内容必然存在某些问题。其次,语言使用过程中,声音在时空方面的限制也阻碍了人类更好地交流。最后,由声音作为形式、意义作
现今梳理历代《谷粱传》研究的发展脉络仍是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想要理清历代春秋谷梁学的发展演变,就有必要先梳理出历代对《谷粱传》的注疏有何变化。笔者简要比较晋范宁《春秋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这一理论体系作了进一步强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
一个好的歌唱家从全面来讲,他的声音清晰流畅、圆润悦耳、情真意切,其歌声必然会给人留下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歌唱家,就要有好的声音。那么,要想创建好的声
印象中的吴小莉总是笑口常开,明朗、敏锐、知性而又富有亲和力的健康形象深入人心。她主持的《时事直通车》、《小莉看时事》、《小莉看世界》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2000年吴小莉被选为“环球20位最具影响力世纪女性之一”;2003年吴小莉被中国环保总局委任为形象大使;今年1月,吴小莉又当选广东政协委员。那么,镜头的背后,生活中的吴小莉是个怎样的女人呢?    健康的女人    身为著名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资
我国五声性调式是建立在适于表现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上的一种音乐思维和调式思维.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根基和灵魂。文章通过对几部代表性的五声性和声论著中所涉及的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