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的编制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rer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学校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心理学6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基础上,利用访谈法、问卷法,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建构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体系的过程。本研究最终形成了对积极心理品质新的分类和测评量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
  1 文献综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和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Seligman等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1][[1] 林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下半月刊):13-14]。Seligman博士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2][[2] 郭喜青.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谈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下半月刊),12-14]。
  Seligman博士通过研究习得性无助,进而发现了习得性乐观,认为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他相继出版了学会乐观和真实的快乐等著作。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该领域[3][[3] 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20卷第2期:129-132]。
  1.1.1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从1879年单独成为一门科学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心理学都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专业。心理学家的使命有三个。第一是治疗心理疾病。第二个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快乐,更具创造力。第三个使命是在极少数天才儿童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对其IQ分数的追踪,对他们进行识别和训练。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4][[4]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J] .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研究心理问题,以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在这种理论取向指导下,心理学家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学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传统主流心理学,也叫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时至今日,这种临床心理学家的数量超出了其他专业人数的总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消极心理学的巨大成就,心理学的另外两个使命几乎没有得到发展,甚至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产生了,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日常的激励和友爱。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心理学的另外两个使命被重新提了出来。
  1.1.2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提出,其理念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视。
  作为Maslow理论中的典范,积极心理学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大多是那些提升了社会责任感的人,它们都强调人的心理的正向力量。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里,未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将被看作是积极建构人类精神的促进者和培养潜力开发的专业人士,而不是悲观的病理学者。积极心理学还从建构主义心理学学会了防止乐观偏向,即不会盲目乐观,把握现实性乐观的理念。
  1.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1 积极的个人特质
  对于个人成长,积极心理学关心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决等,这些特质许多在早期被研究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 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1.2.2 积极的体验
  积极的体验主要指积极的主观体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幸福感的研究。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状况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Kozma和Stones编订了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该表从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感体验两个方面把握被测者的幸福感状况。胡洁、闫克乐、何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应付方式的学生幸福感不同,较多采用解决问题类应付方式的学生幸福感较低,而较多采用合理化幻想类应付方式的学生幸福感较高。   5.2 研究者根据初步确定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编制初测问卷,用初测问卷进行团体施测,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对初测问卷的施测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依据相关指标剔除不当题项,确定问卷的因素结构,形成正式问卷,对正式问卷的因素结构和计分做出标准化说明。
  5.3 通过团体施测检验正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6 结果与分析
  6.1访谈结果与分析
  依据访谈中,访谈对象自主提出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对24项积极心理品质的修改建议,我们对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修订如下:
  智慧类“热爱学习”表述为“求知”,指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
  智慧类“好奇心”表述为“乐学”,包含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智慧类“开放思维”由于与创造力有交叉,改为逻辑思维,包含逻辑性、严谨性等思维品质;
  勇气类“热情/活力”表述为“活力”,指积极主动的做事和生活习惯;
  仁爱类“爱、善良、社交智力”由于在中国文化中不属于一个层面,分别改为“友善、助人、理解”,“友善”包含和善、善良、与人亲密和对人友好,“助人”包含关怀和帮助他人,“理解”包含理解他人的情绪、需要和相关得体回应;
  超越类“希望/乐观”表述为“乐观”,指乐观对待现在和未来;
  超越类“信念/信仰”表述为“信念”,指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经过访谈,我们建立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见表1,仍为6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但与积极心理学提出的6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略有区别。
  6.2初测问卷题目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理论构想,将访谈收集到的条目加以分析后,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条目,拟定出预测题项,对题目进行审定和修改,形成共72个项目的利克特5点量表式原始问卷,采用1——5级计分法。
  6.3初测问卷施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根据以下几个标准来筛选问卷的题项:①标准差,标准差太低通常表明观测变量中被试的反应趋同,说明该项目对个体的反应差异鉴别力较低,因此,剔除标准差低于0.90的题项;②题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太低(<0.20),说明该项目与总量表所要测查的内容相关太低,没有反映出总量表所要测查的内容,因此给予剔除;③因素负荷值,根据因素分析理论,题目的因素负荷值显示的是该项目与某公因素的相关,因素负荷值越大,说明该题目与公因素的关系越密切,若某公因素与某个项目间的相关很低,则该因素反映的心理特质无法由此题目推知,据此将因素负荷值低于0.40的题目删除;④共同度,在保证某特定公因素上负荷值大的前提下,项目的共同度则反映题目对该公因素的贡献,事实它上是各题目效度系数的估计值(即项目在各个公共因素上的负荷值的平方和),据此,将共同度低于0.20的题目删除;⑤题目的多级化倾向,在几个因子上负荷值均较高的题目给予删除。
  本研究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考察因素分析的切实性。检验结果表明,KMO的检验值为0.913,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系数为4023.3,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有共享因素的可能,适宜进行因素分析。用主成份分析(principal-components analysis, PCA)法抽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符合矩阵,删除不良题目后,再用正交极大方差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的数目:因素特征值大于1;因子解符合Cattlell所倡导的特征图形的陡阶检验(screen test)(见图3);各因子的题目不能低于3个,最后确定了4个因素。
  如表3所示,4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53.371%,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素命名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参照理论模型的构想维度命名。看该因素的题目主要来自根据理论构想模型编制的初测问卷的哪个维度,哪个维度贡献的题目多就以该构想维度命名;二是参照因素题目的负荷值命名。一般根据负荷值较高的题目所隐含的意义来命名。在原来的6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理论构想中,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通过观察实际的因素分析结果,原来构想理论维度有所改变,原来的节制因素下有关“谦虚”、“审慎”、“自制”的题目和勇气因素归并在同一因素下,根据其共同的意义将其命名为“个性”;原来的公正因素下的所有题目,节制因素下有关“宽容”的题目,均与仁爱因素归并在同一因素下,根据其共同的意义将其命名为“社会性”。
  我们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如表4:
  各维度重新解释如下:
  智慧(F1):这个维度的心理特征与访谈后建立初测问卷时的理论模型基本一致,包含了创造力、求知、乐学、逻辑思维、洞察力,五种积极心理品质。对于高中生来讲,通过学习发展各方面的智能是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而智慧维度就包含了与学习有关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
  个性(F2):这个维度的心理特征包含了初测问卷理论模型中勇气因素的所有心理品质和节制因素中的谦虚、审慎、自制三项心理品质。个性因素包含与气质、性格等有关的一些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一名高中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决定未来发展的机会,真诚、勇敢、坚持、活力、谦虚、审慎、自制正式良好个性的代表性体现。
  社会性(F3):这个维度的心理特征包含了初测问卷理论模型中仁爱、公正两个因素的所有心理品质和节制因素中的宽容。社会性因素包含与社会交往、团队合作有关的一些积极心理品质。高中生的社会交往日益广泛,友谊的体验也越来越深刻,在这个阶段,学会建立和维系友谊,把握好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将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高中生具备交往与合作中的友善、助人、理解、领导力、团队合作、公平、宽容,7项典型积极心理品质。   超越(F4):这个维度的心理特征与访谈后建立初测问卷时的理论模型基本一致,包含了审美、感恩、幽默、乐观、信念,五种积极心理品质。超越因素包含了与积极情绪、情感,以及幸福感有关的个人内在特征。高中生面临着种种学业压力、交往压力和社会生活压力,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态度等心理正能量可以帮助高中生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这样,经过初测问卷题目的筛选,共删除47个题目,得到包含25个题目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的正式问卷。
  6.4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阶段的数据对新形成的正式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
  6.4.1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内部一致性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从表5可以看出,各个因素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37—0.835之间;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7。由此可见,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6.4.2效度检验
  本研究从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内部一致性效度来检验问卷的效度。
  6.4.2.1内容效度
  对问卷内容效度的考察主要运用逻辑分析法来判断问卷的测试题目与原定理论构想内容的吻合程度。判断一般依据以下两点:一是在理论构想中是否确定了良好的内容范围;二是对于已经确定的内容范围,测验的题目是否具备代表性。本问卷的维度构想和题目编拟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个别访谈,并请相关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问卷维度和题目能够覆盖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各方面,具代表性。因此,本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6.4.2.2结构效度
  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通常运用两种方法:一是问卷的各维度之间、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的相关程度分析,二是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选择采用相关程度分析的方法。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的各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维度之间有重合,有些维度可能并非必要;如果维度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维度测的是与问卷总体拟测量的完全不相关的内容。根据心理学家Tuker的观点,一个良好的问卷因素和总分之间的相关应该在0.30—0.80之间,因素之间的相关应该在0.10—0.60之间。本问卷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相关情况见表6。从中可见,四个维度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655—0.744之间,相关系数在可接受范围内;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在0.311—0.595之间,相关适中。说明各维度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又能反映总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因此,问卷的结构是合理的。
  6.4.2.3内部一致性效度
  为了进一步检验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研究者从各题目与其所属的因素及其他因素之间相关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检验各个因素是否具有区分价值(见表7)。由表7可知,各题目与其所属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与其他因素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该问卷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7 讨论与结论
  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越来越多,北京市的兄弟学校也做过不少实践探索。然而,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的6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结构,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模型进行本土化仍然是研究的欠缺之处和难点。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那么必然要探索符合我国、本市和本区域高中生特点的,符合中文表述方式的本土化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体系和评估调查工具。因此,通过调查研究,编制本土化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量表,建立符合区域高中生实际情况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体系有必要,也有意义。
  要编制调查问卷,首先要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模型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高信度和高效度的问卷。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的6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为理论模型。依据此理论假设,在高中师生访谈的基础上筛选和设定题目,形成了初测问卷,然后经过预测分析、修改以及验证,最终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正式问卷包含四个因子,即智慧、个性、社会性、超越。每个因子下的积极心理品质表述贴近当代本市、本区域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在描述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关于问卷的信度,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系数)作为检验指标。统计结果表明,问卷以及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比较高。总体来看,正式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关于问卷的效度则从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效度以及结构效度三个方面来考察。
  问卷项目来源于文献查阅和访谈结果,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在正式问卷的形成过程中,进行了问卷的预测研究,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多次修改,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另外,本研究从量化角度验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各个因子与总问卷之间呈现中等偏高的相关,且达到显著性水平,各个因子的内容与问卷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我们分析了问卷题目的内部一致性,我们从各个项目与其所属的因素及其他因素之间相关的角度分析,各项目与其所属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与其他因素间的相关系数,说明问卷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效度。
  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来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个因子,解释项目总方差的53.371%,在理论可以接受的范围,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各因子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呈中等偏低相关,说明各因素所测内容是不相同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参考文献
  1.林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下半月刊):13-14
  2.郭喜青.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谈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下半月刊),12-14
  3.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20卷第2期:129-132
  4.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5.李芳萍.积极体验与心理健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第5期:56-58
  6.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65-69
  7.郭喜青.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7:23-25
  8.宋雅娟.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3:67-69
  9.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5-39
  10.新波.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4):90-94
  11.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品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第29卷第2期:32-35
  12.余晓灵,孙燕,王新波.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71-77
  13.叶发钦,李燕燕,蔡伟林.广西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报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4):177-181
其他文献
摘要: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就会发出它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调音调。作为引导孩子们走上人生之路的教师,教会孩子们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必不可免的不幸与痛苦,还要启发他们学会赞美自己,赞扬别人,学会善意的关爱他人。  关键词自信 欣赏 肯定 激励    一朵花儿需要一粒种子,一粒种子,用真善美浇灌,便可以绽放出一朵美
期刊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但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活动才能实现。“狼孩”和“孟母三迁”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从逻辑上讲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因素,是可控制的特殊因素。由此,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那
期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爱会激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开发学生的智慧,鼓起学生的信心……一句话,爱是教育的源泉。  一、用爱的胸怀包容学生   “知心姐姐”卢勤说:“‘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是孩子就可能犯错,我们要给他改错的机会。
期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聋生是整个学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聋生克服心理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期刊
题记:本着“在活动中感悟,在培训中成长”的原则,笔者尝试着以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开展了班主任成长营的培训活动。从培训活动中去看班主任老师、看班级管理,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启迪。有的班主任说“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受启发,传统的‘保姆’式的管理已不适应新时期的班级管理。这就需要班主任合理、科学的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有的班主任谈到感受时说:“难忘、充实、回味无穷。说‘难忘’是因为本次培训形式新颖,给参加培训的所
期刊
2009年11月30日在辽宁电视台《说天下》中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李姓男子杀死其六位亲人(父母、妻子、两个儿子、妹妹)后逃往海南。被捕后,得知其杀人原因仅是小时候父母管教极严,成婚后妻子有很厉害,长期的心理压力无法排解,最终导致了这幕人间悲剧。   新闻在报导这则新闻后,着重强调“该男子性格内向”。痛定思痛后,脑海中倏然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快乐是一种责任”。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用
期刊
【授课年级】六年级  【设计思想】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8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上网活动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网民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因此,对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而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网成瘾。  另据调查显示,本校以上网玩游戏为主要目的的学生超过50%,而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极强,且认知能力及自我
期刊
素质教育最终关注的是人的个性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德育固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或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区别,但更有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问题。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工作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同理 ,我们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  在某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明
期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农村小学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小学生正处在人的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的力量也是单薄的,必须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由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教学的认识不足,教师忽视家校的作用,致使学校、家庭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和谐、统一进行。家庭与学校之
期刊
内容摘要:目前,随班就读这种形式已普遍被学校、社会、家庭所接受,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对随班就读生们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本文从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激发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动力,家校合作,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成长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随班就读 健康教育    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随班就读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