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68-01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維和创新能力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在教学中感悟到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营造氛围——孕育创新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孩子,把激励性的语言送入他们的耳际。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信心百倍;在学生学得有困难时,要寄予学生勇气,让他们百折不挠。在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孕育在其中了。
二、激发兴趣——引发创新
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古人云:“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才会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无穷的灵感,从而引发出创新的意识。
1.实验激趣
人类在探索科学奥秘时人为创造条件使自然现象得以再现的操作过程称为实验。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特色之一。由于实验能重现自然现象,生动、鲜明、直观,所以能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和亲手做实验的欲望。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精心选材,细心设计,能推出许多吸引学生的有趣实验。例如:在学生学习《小米粒水中游》一课,我设计并演示了实验。在烧瓶里盛满冷水,在烧瓶底部放上事先准备好的小米,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底部的小米会随着冷水和热水的相对流动,而游动起来。全班学生顿感新奇——欢呼、雀跃。争先恐后都想问个为什么? 争先恐后都想捷足先登试一试。
2.声像激趣
声像激趣是以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等表现形成刺激多种感官,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它能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叫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立刻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在教学《风从哪里来》这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软件演播出“微风乍起,枝头花落,鸟儿微颤”,再演播“风声肆虐,举步维艰,树摇枝断”,更进一步演播“狂风大作,拔树倒屋,翻江倒海”,让学生一步步感受风、体会风,随后再导入新课:“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风。”逼真的音效、强烈的画面带给学生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唤起学生体内对风的共鸣,对风的疑惑,对风的知识的渴求。
3.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玩是儿童的天性。玩中学、学中玩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引入一些游戏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具有较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游戏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便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实物激趣
直观、鲜明、生动是实物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去。标本也能发挥同样作用。例如:我在上《制作植物标本》一课时,首先请学生观赏精致的压塑植物标本。清晰、干净、整齐、漂亮的画面一下吸引了学生,学生问:“老师,漂亮的标本是怎样做的?我们也想做”。紧接着老师讲解制作步骤和要求,学生也就很快投入到愉快的制做活动中去了。在制做中各个同学表现得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有了这种兴趣,就会有积极持久的求学劲头,才会去乐此不疲地去学习,去创造,去创新。
三、鼓励质疑——诱导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使学生产生疑问,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学生能质疑,会质疑,说明学生是在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有这不能说,那不能说的规定,而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题就可以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如教《声音的产生》一课,授完新课,我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人不加思索地说:“老师,小猫的叫声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们大都一撇嘴,有人忍不住说:“老师刚讲过,还问?”我微笑地说:“问题提得好,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答这个问题?”这个学生默默想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了,猫声和人声一样,也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说得好!你敢于举手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了问题,让我们为他鼓掌!”经过鼓励,举手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学生从动物想到植物,从乐器想到电器,从高山想到大海,从树木想到森林……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表想法、意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他们创新的能力。
四、拓展引伸——深化创新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拓展引伸就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和学习的渠道,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去获得创造的成功,体验创造成功后的喜悦。因此,自然课应实施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的方针。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课余实践中,巩固、拓展知识,发展兴趣,启发思维,陶冶情操,锻炼创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社会,对人才的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三教会议精神,在课堂上用心地去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精心地优化教学环节,培植学生的创新精神;全心地重视知识外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然课堂教学真正插上创新的翅膀,在新课程广袤的天空里飞翔,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維和创新能力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在教学中感悟到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营造氛围——孕育创新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孩子,把激励性的语言送入他们的耳际。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信心百倍;在学生学得有困难时,要寄予学生勇气,让他们百折不挠。在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孕育在其中了。
二、激发兴趣——引发创新
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古人云:“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才会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无穷的灵感,从而引发出创新的意识。
1.实验激趣
人类在探索科学奥秘时人为创造条件使自然现象得以再现的操作过程称为实验。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特色之一。由于实验能重现自然现象,生动、鲜明、直观,所以能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和亲手做实验的欲望。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精心选材,细心设计,能推出许多吸引学生的有趣实验。例如:在学生学习《小米粒水中游》一课,我设计并演示了实验。在烧瓶里盛满冷水,在烧瓶底部放上事先准备好的小米,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底部的小米会随着冷水和热水的相对流动,而游动起来。全班学生顿感新奇——欢呼、雀跃。争先恐后都想问个为什么? 争先恐后都想捷足先登试一试。
2.声像激趣
声像激趣是以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等表现形成刺激多种感官,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它能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叫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立刻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在教学《风从哪里来》这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软件演播出“微风乍起,枝头花落,鸟儿微颤”,再演播“风声肆虐,举步维艰,树摇枝断”,更进一步演播“狂风大作,拔树倒屋,翻江倒海”,让学生一步步感受风、体会风,随后再导入新课:“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风。”逼真的音效、强烈的画面带给学生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唤起学生体内对风的共鸣,对风的疑惑,对风的知识的渴求。
3.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玩是儿童的天性。玩中学、学中玩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引入一些游戏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具有较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游戏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便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实物激趣
直观、鲜明、生动是实物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去。标本也能发挥同样作用。例如:我在上《制作植物标本》一课时,首先请学生观赏精致的压塑植物标本。清晰、干净、整齐、漂亮的画面一下吸引了学生,学生问:“老师,漂亮的标本是怎样做的?我们也想做”。紧接着老师讲解制作步骤和要求,学生也就很快投入到愉快的制做活动中去了。在制做中各个同学表现得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有了这种兴趣,就会有积极持久的求学劲头,才会去乐此不疲地去学习,去创造,去创新。
三、鼓励质疑——诱导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使学生产生疑问,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学生能质疑,会质疑,说明学生是在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有这不能说,那不能说的规定,而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题就可以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如教《声音的产生》一课,授完新课,我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人不加思索地说:“老师,小猫的叫声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们大都一撇嘴,有人忍不住说:“老师刚讲过,还问?”我微笑地说:“问题提得好,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答这个问题?”这个学生默默想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了,猫声和人声一样,也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说得好!你敢于举手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了问题,让我们为他鼓掌!”经过鼓励,举手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学生从动物想到植物,从乐器想到电器,从高山想到大海,从树木想到森林……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表想法、意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他们创新的能力。
四、拓展引伸——深化创新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拓展引伸就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和学习的渠道,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去获得创造的成功,体验创造成功后的喜悦。因此,自然课应实施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的方针。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课余实践中,巩固、拓展知识,发展兴趣,启发思维,陶冶情操,锻炼创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社会,对人才的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三教会议精神,在课堂上用心地去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精心地优化教学环节,培植学生的创新精神;全心地重视知识外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然课堂教学真正插上创新的翅膀,在新课程广袤的天空里飞翔,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