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经典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o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虽历经沧桑,仍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学阶段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经常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对学生积词累句、品味优美佳句、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意义重大。
  一、在诵读中感悟国学经典的美妙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国学经典涵盖了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经常诵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只有反复诵读经典美文,对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会体会到国学经典的奥妙所在,才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方面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对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优美段落进行不断的吸收和积累,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才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提高。读写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国学
  国学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到老了的时候后悔也没用,从而教育学生要趁年少认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可以让学生懂得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地追求的态度。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可以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文明礼仪,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三、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国学的魅力
  国学经典是炎黄子孙的魂,经过国学经典的熏陶,不仅能使学生热爱学习,还能使学生懂得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道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华上下五千年,给炎黄子孙积攒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弟子规》是人生的第一规,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千字文》由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不仅可以教学生识文断字,还可以让学生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经常指导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并成立国学诵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愉快的研读中体会国学经典的魅力。遇到难于理解的问题,可以小组通力合作,翻阅相关的课外书籍,共同解决诵读国学中遇到的难题。
  四、在仿写中体悟国学的写作艺术
  学习经典,学的不仅是现成的词句,更要学习如何遣词造句。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学生学的不只是贯串始终的虚词“也”,也不只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样现成的句子,学生更要领会此文一气呵成、曲折而富于变化的句势。在赞叹这样高超的写作艺术之时,古为今用,这恐怕是学生学习国学的真正精髓之所在。
  总之,利用活泼的形式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接班人,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帮助学生反思、体验、提升和完善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成为众多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积极思考的问题。为此,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
期刊
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无不发出感慨:现在的小孩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难管了。作为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说,天天跟学生打交道,就更不用说工作难度之大、工作压力之大了——既有教学业务上的任务和难题,又有教育学生的任务和难题。难怪有报道指出,约7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班主任的比例则更大。  根据这种形势,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学会调整心态。日子是自己的,得自己过,既然是自己
期刊
体育课上,由于学生在年龄、性别、高矮、兴趣和爱好等各不相同,如果在体育课全部时间全部同学学习同一内容,可能会有部分同学兴趣索然,不想学。但如果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营造一个安全、乐学、高效的“自然生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提供各种各样的体育课程、学习项目、专门或热身游戏、师生合作互动练习……,让学生们在里面自由自在的“生长生活”,按照自己的兴趣
期刊
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靠有效的美育来培养,而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它的美。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料是绘画的材料或是声音是音乐的材料一样。语文作品中的语言是
期刊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真研究古代节日风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移风易俗,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节日与节俗的意义  节日是相对与日常日子而言的,它是古人通过对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的观察和把握而约定俗成的;节庆民俗则是与农业文明的发生、发展同步萌芽出现的,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调谐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的禁忌、
期刊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快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并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期刊
教学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活动,是师生之间对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传递与接受动态过程的统一。要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除自身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技巧外,加强情感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在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人的过程中具有的功能、作用及其实施的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智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对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受近年来风行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启发而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一
期刊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如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那种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青少年在所谓的现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常常会脱离课本,舍近求远地教学生这样那样的写作技巧,孰不知,最好的写作范本往往正是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阅读与写作又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承,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离开阅读学写作,或离开写作学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