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析歌曲英译策略——以《青花瓷》二译本比较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f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功能目的论为实用文体的翻译研究奠下了理论基础,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提出了挑战。歌曲翻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文歌曲英译研究也较少。本文拟在功能目的论关照下,以具有“中国风”的流行歌曲《青花瓷》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分析比较两个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不同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以期对二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做出客观描述和评价。
  【关键词】:《青花瓷》;目的论;歌曲翻译;英译策略
  一、引言
  至今,薛范于2002年出版的《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目前的第一本,也可以说是唯一一本歌曲翻译理论的入门书(邵正如,2002)。该书的撰写是基于作者毕生致力于外国歌曲翻译、介绍和研究的经验和总结,由于作者一生都是从事外文歌曲翻译实践与研究,书中几乎没有对中文歌曲翻译的介绍和研究。国内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有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我国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多,但研究类型比例失衡,多是在非文学类翻译研究的方面,根据陈玉龙和王晓燕2010年对相关数据分析得出,有关非文学类的研究占翻译策略研究的80%,而有关文学类的研究只占2%。
  本文在功能目的论的关照下,应用《青花瓷》两个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这对丰富目的论的研究类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对中文歌词进行英译,对实现文化的共享和音乐的交际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的核心思想是: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谭载喜,2004)。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依照目的论翻译理论,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结果决定方法。如果译文的目的是译文为了达到其他的目的而要求译文不必通顺,那么连贯法则服从于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在这里不适用。而忠实原则又必须从属于连贯原则,当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发生冲突时,译者应优先考虑连贯原则(叶朝成,陈春燕,2011)。
  三、《青花瓷》二译本英译策略比较分析
  本文选用了两篇不同的翻译目的且具有代表性的《青花瓷》译本,即2008年CCTV9春晚《青花瓷》歌词理解版和李杜翻译的诗歌欣赏版。接下来对这两个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异化与归化策略
  《青花瓷》是一首“中国风”歌曲,其中有大量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词,如“宣纸”“炊烟”“江南小镇”等,这些词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在翻译过程中,两个译本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表现出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在理解版翻译中,为了便于目标观众的理解,其采用了归化策略,把这些词翻译成译入语文化中熟悉的词,如把“宣纸”简单翻译成读者所熟悉的普通纸张“paper”;将“素胚”直接翻译成通俗易懂的“the vase”;在李译版的翻译中,为了达到传递中国文化和欣赏歌词意境的目的,大多保留了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或者在翻译的时候充分考虑歌词的意境,如把歌词中的“宣纸”翻译成“the painting”,将宣纸这个词意境进一步形象化,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炊烟”直接翻译成“chimney smoke”,采取了直译策略,完整表达歌词的意象;把“江南”直接翻译成“South of the river”,保留了中国地理文化特色。
  案例1
  原文:
  炊烟袅袅升起
  CCTV译:
  Smoke dances towards the sky;
  李译:
  The chimney smoke is to rise;
  案例2
  原文: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CCTV译:
  Dropping in on the town by the river,
  I catch slight of innocent you.
  李译:
  South of the river
  I passed through the small town,
  mindless of turning your life around.
  (二)增译与删减策略
  二译本,根据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即为补充说明、帮助理解或增加文字美学效果、追求更准确的表达,都采用了增译策略,理解版中采用删减策略较多。例5,“素胚”一词涉及到青花瓷制作文化,对不了解该制作工艺的人来说是存在理解障碍的,在理解版中采取了删减策略,在李译本中直译,忠实原文。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天青色等烟雨”的意思,是因为不了解青花瓷的烧制工艺,雨过天青色是一种釉色,烧制出炉的那一瞬间必须是烟雨天,才能使釉色呈现“雨过天青云破处”般的色彩,而青花瓷的烧铸者不能掌控天气,想看到纯净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就如同 “我” 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一样;(杜楠,2011)因此,该句的翻译理解很重要,在央视理解版翻译中,对此采取了增译策略,把文化隐含内容翻译了出来,便于理解,是网上翻译版本中唯一把这一文化内容翻译出来的版本;李译本对此句的翻译也采用了增译策略,其中“however in vain”是增译部分,原文并未写出没有等到对方的诗句,但是从歌曲的整体把握上来看,主人公一再等候而失望的心情表现明显,这里与上句的“rain”押韵,也把原文的创作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在第二次出现的该句翻译中,“on watch”把主人公翘首以盼的神情和迫切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案例5
  原文: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CCTV9译:
  Blue strokes tailing off
  李译:
  Unglazed, yet from shade to light,
  unfolds the blue and white.
  案例6
  原文: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CCTV9译:
  Waiting for you, like the most beautiful porcelain color
  expecting rain.
  李译:
  The sky is blue enough to herald the rain;
  for you I am waiting, however in vain.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青花瓷》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评价了两种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翻译策略的运用,包括异化和归化、增译和删减等,二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为其翻译目的服务的,可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可以是各种翻译策略的组合。由于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只做了简单的尝试和解析,有待更多学者能对中文歌词英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玉龙,王晓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4):226.
  [2] 杜楠.浅谈周杰伦歌词中的凄美爱情[J]. 研究生论坛,2011(20).
  [3] 叶朝成,陈春燕.功能派目的论综述 [J].科技信息,外语论坛,2011(1).
  [4] 邵正如.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序[Z]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6] 薛范.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读了汤亭亭的作品《孙行者:他的伪书》之后,个人认为本文具有强烈的互文意识。这本书是以《西游记》为基础,通过互文性意义的拼接,结合中西方文本故事,揭示华裔美国人的归属困惑。这本书真实的表现了华裔美国人对于身份转换的困惑,倡导美裔华人不要胡乱摆脱中华文化的精髓,迎合美国所谓的主流文化来博取身份认同感。而是应该努力搭建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融合两种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汤亭亭;《孙行者:他
期刊
【摘要】:本文从视点的基本概念出发,主要探讨了叙述人称、角度以及作者对于作品的干预等问题,在结合福楼拜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对视点与聚焦人物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视点;客观性;作者干预  视点又称为叙述角度或者视角,是指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采取的一种角度。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角度来向读者展示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背景和事件。最早对视点问题做
期刊
【摘要】:19世纪末网络因为其方便、快捷、利于互动和无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成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在新闻传播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在其发展的短短的近十年中,出现了大量的虚假新闻,是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重大的冲击。这些虚假新闻在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的作用下迅速传遍世界,在损害了网络媒体公信度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  关键期: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真实性  网络新闻是以互联网络为载
期刊
【摘要】:该文从苏轼《赤壁赋》的文本出发,通过对作品本身的遣词造句、结构构成等的分析,揭示了作品与《楚辞》《庄子》等经典的纵向联系。意在以此阐释苏轼在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精神内涵。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精神内涵  1082年的秋天,七月十五都过了,  苏子和客人们泛舟来到赤壁之下。  大家都很高兴,诵诗、唱歌、饮酒、弹琴。  这时一个客人吹起洞箫,声音呜呜咽咽的,  苏子凝起双眉说:
期刊
【摘要】:余华的《第七天》用荒诞的笔法将现实的真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透过余华这部作品能够对其创作理念与创作追求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余华用小视阈囊括大视野,《第七天》呈现给读者不仅仅是赤裸裸的现实,还有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现实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第七天》腰封上印着余华的这句话。通过整个封面与这句话会使读者对《第七天》充满了期待与好奇,究竟
期刊
【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从考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背后的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依据,从尤金﹒奈达所划分的五个文化层面为切入点来对钱钟书《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探析,考察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造成的文化侵略和流失。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研究;《围城》英译本;权力差异;翻译策略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李白诗歌中“酒”这一意象的解读,阐释了其诗歌中豪放豁达、浪漫洒脱、孤独忧伤等几种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李白;诗歌;“酒”;意象  中国历史文人都喜欢喝酒,文人的酒是一种寄托,而饮酒更是他们对人生的一种品味。饮酒不仅要饮出豪气,更要饮出诗意,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酒浇灌出了绚丽的诗篇。而杜甫的一句“李白斗酒诗百篇”更是道出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酒的不解之缘。在酒的世界里,李白
期刊
【摘要】:玛丽·雪莱于1818 年发表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在哥特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发展史上都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被西方文学界誉为最杰出的的哥特式小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本文将分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传统和科幻元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前者对后世科幻小说写作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哥特传统;科幻元素;写作模式  一 引言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创作的一部经典哥特小说,蕴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历史上张爱玲是极具价值的作家,研究其文学作品最初是从文学的视角开展的,之后就出现更多的学者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文化、心理以及哲学等不同的视角领域来进行研究分析。发展到目前,针对这一名作家的语言艺术风格的探索成果依旧是零零星星,缺乏整体性的研究成果。本篇文章主要是根据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分析的对象,站在语言学的视角将其语言成就进行综合的探讨研究,从而研究张爱玲女士的文学个
期刊
【摘要】:英语文学作品《简·爱》是由夏洛蒂·勃朗特所创作,其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夏洛蒂女性意识的形成主要是由充分矛盾的时代、悲惨的生活以及独特的个性共同作用形成,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其借助《简·爱》中的女主人塑造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以及精神独立的女性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对女性意识在英语文学作品《简·爱》中的融入与思考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女性意识;英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