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功能目的论为实用文体的翻译研究奠下了理论基础,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提出了挑战。歌曲翻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文歌曲英译研究也较少。本文拟在功能目的论关照下,以具有“中国风”的流行歌曲《青花瓷》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分析比较两个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不同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以期对二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做出客观描述和评价。
【关键词】:《青花瓷》;目的论;歌曲翻译;英译策略
一、引言
至今,薛范于2002年出版的《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目前的第一本,也可以说是唯一一本歌曲翻译理论的入门书(邵正如,2002)。该书的撰写是基于作者毕生致力于外国歌曲翻译、介绍和研究的经验和总结,由于作者一生都是从事外文歌曲翻译实践与研究,书中几乎没有对中文歌曲翻译的介绍和研究。国内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有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我国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多,但研究类型比例失衡,多是在非文学类翻译研究的方面,根据陈玉龙和王晓燕2010年对相关数据分析得出,有关非文学类的研究占翻译策略研究的80%,而有关文学类的研究只占2%。
本文在功能目的论的关照下,应用《青花瓷》两个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这对丰富目的论的研究类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对中文歌词进行英译,对实现文化的共享和音乐的交际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的核心思想是: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谭载喜,2004)。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依照目的论翻译理论,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结果决定方法。如果译文的目的是译文为了达到其他的目的而要求译文不必通顺,那么连贯法则服从于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在这里不适用。而忠实原则又必须从属于连贯原则,当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发生冲突时,译者应优先考虑连贯原则(叶朝成,陈春燕,2011)。
三、《青花瓷》二译本英译策略比较分析
本文选用了两篇不同的翻译目的且具有代表性的《青花瓷》译本,即2008年CCTV9春晚《青花瓷》歌词理解版和李杜翻译的诗歌欣赏版。接下来对这两个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异化与归化策略
《青花瓷》是一首“中国风”歌曲,其中有大量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词,如“宣纸”“炊烟”“江南小镇”等,这些词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在翻译过程中,两个译本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表现出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在理解版翻译中,为了便于目标观众的理解,其采用了归化策略,把这些词翻译成译入语文化中熟悉的词,如把“宣纸”简单翻译成读者所熟悉的普通纸张“paper”;将“素胚”直接翻译成通俗易懂的“the vase”;在李译版的翻译中,为了达到传递中国文化和欣赏歌词意境的目的,大多保留了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或者在翻译的时候充分考虑歌词的意境,如把歌词中的“宣纸”翻译成“the painting”,将宣纸这个词意境进一步形象化,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炊烟”直接翻译成“chimney smoke”,采取了直译策略,完整表达歌词的意象;把“江南”直接翻译成“South of the river”,保留了中国地理文化特色。
案例1
原文:
炊烟袅袅升起
CCTV译:
Smoke dances towards the sky;
李译:
The chimney smoke is to rise;
案例2
原文: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CCTV译:
Dropping in on the town by the river,
I catch slight of innocent you.
李译:
South of the river
I passed through the small town,
mindless of turning your life around.
(二)增译与删减策略
二译本,根据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即为补充说明、帮助理解或增加文字美学效果、追求更准确的表达,都采用了增译策略,理解版中采用删减策略较多。例5,“素胚”一词涉及到青花瓷制作文化,对不了解该制作工艺的人来说是存在理解障碍的,在理解版中采取了删减策略,在李译本中直译,忠实原文。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天青色等烟雨”的意思,是因为不了解青花瓷的烧制工艺,雨过天青色是一种釉色,烧制出炉的那一瞬间必须是烟雨天,才能使釉色呈现“雨过天青云破处”般的色彩,而青花瓷的烧铸者不能掌控天气,想看到纯净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就如同 “我” 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一样;(杜楠,2011)因此,该句的翻译理解很重要,在央视理解版翻译中,对此采取了增译策略,把文化隐含内容翻译了出来,便于理解,是网上翻译版本中唯一把这一文化内容翻译出来的版本;李译本对此句的翻译也采用了增译策略,其中“however in vain”是增译部分,原文并未写出没有等到对方的诗句,但是从歌曲的整体把握上来看,主人公一再等候而失望的心情表现明显,这里与上句的“rain”押韵,也把原文的创作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在第二次出现的该句翻译中,“on watch”把主人公翘首以盼的神情和迫切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案例5
原文: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CCTV9译:
Blue strokes tailing off
李译:
Unglazed, yet from shade to light,
unfolds the blue and white.
案例6
原文: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CCTV9译:
Waiting for you, like the most beautiful porcelain color
expecting rain.
李译:
The sky is blue enough to herald the rain;
for you I am waiting, however in vain.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青花瓷》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评价了两种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翻译策略的运用,包括异化和归化、增译和删减等,二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为其翻译目的服务的,可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可以是各种翻译策略的组合。由于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只做了简单的尝试和解析,有待更多学者能对中文歌词英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玉龙,王晓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4):226.
[2] 杜楠.浅谈周杰伦歌词中的凄美爱情[J]. 研究生论坛,2011(20).
[3] 叶朝成,陈春燕.功能派目的论综述 [J].科技信息,外语论坛,2011(1).
[4] 邵正如.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序[Z]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6] 薛范.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青花瓷》;目的论;歌曲翻译;英译策略
一、引言
至今,薛范于2002年出版的《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目前的第一本,也可以说是唯一一本歌曲翻译理论的入门书(邵正如,2002)。该书的撰写是基于作者毕生致力于外国歌曲翻译、介绍和研究的经验和总结,由于作者一生都是从事外文歌曲翻译实践与研究,书中几乎没有对中文歌曲翻译的介绍和研究。国内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有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我国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多,但研究类型比例失衡,多是在非文学类翻译研究的方面,根据陈玉龙和王晓燕2010年对相关数据分析得出,有关非文学类的研究占翻译策略研究的80%,而有关文学类的研究只占2%。
本文在功能目的论的关照下,应用《青花瓷》两个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这对丰富目的论的研究类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对中文歌词进行英译,对实现文化的共享和音乐的交际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的核心思想是: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谭载喜,2004)。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依照目的论翻译理论,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结果决定方法。如果译文的目的是译文为了达到其他的目的而要求译文不必通顺,那么连贯法则服从于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在这里不适用。而忠实原则又必须从属于连贯原则,当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发生冲突时,译者应优先考虑连贯原则(叶朝成,陈春燕,2011)。
三、《青花瓷》二译本英译策略比较分析
本文选用了两篇不同的翻译目的且具有代表性的《青花瓷》译本,即2008年CCTV9春晚《青花瓷》歌词理解版和李杜翻译的诗歌欣赏版。接下来对这两个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异化与归化策略
《青花瓷》是一首“中国风”歌曲,其中有大量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词,如“宣纸”“炊烟”“江南小镇”等,这些词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在翻译过程中,两个译本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表现出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在理解版翻译中,为了便于目标观众的理解,其采用了归化策略,把这些词翻译成译入语文化中熟悉的词,如把“宣纸”简单翻译成读者所熟悉的普通纸张“paper”;将“素胚”直接翻译成通俗易懂的“the vase”;在李译版的翻译中,为了达到传递中国文化和欣赏歌词意境的目的,大多保留了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或者在翻译的时候充分考虑歌词的意境,如把歌词中的“宣纸”翻译成“the painting”,将宣纸这个词意境进一步形象化,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炊烟”直接翻译成“chimney smoke”,采取了直译策略,完整表达歌词的意象;把“江南”直接翻译成“South of the river”,保留了中国地理文化特色。
案例1
原文:
炊烟袅袅升起
CCTV译:
Smoke dances towards the sky;
李译:
The chimney smoke is to rise;
案例2
原文: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CCTV译:
Dropping in on the town by the river,
I catch slight of innocent you.
李译:
South of the river
I passed through the small town,
mindless of turning your life around.
(二)增译与删减策略
二译本,根据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即为补充说明、帮助理解或增加文字美学效果、追求更准确的表达,都采用了增译策略,理解版中采用删减策略较多。例5,“素胚”一词涉及到青花瓷制作文化,对不了解该制作工艺的人来说是存在理解障碍的,在理解版中采取了删减策略,在李译本中直译,忠实原文。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天青色等烟雨”的意思,是因为不了解青花瓷的烧制工艺,雨过天青色是一种釉色,烧制出炉的那一瞬间必须是烟雨天,才能使釉色呈现“雨过天青云破处”般的色彩,而青花瓷的烧铸者不能掌控天气,想看到纯净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就如同 “我” 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一样;(杜楠,2011)因此,该句的翻译理解很重要,在央视理解版翻译中,对此采取了增译策略,把文化隐含内容翻译了出来,便于理解,是网上翻译版本中唯一把这一文化内容翻译出来的版本;李译本对此句的翻译也采用了增译策略,其中“however in vain”是增译部分,原文并未写出没有等到对方的诗句,但是从歌曲的整体把握上来看,主人公一再等候而失望的心情表现明显,这里与上句的“rain”押韵,也把原文的创作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在第二次出现的该句翻译中,“on watch”把主人公翘首以盼的神情和迫切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案例5
原文: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CCTV9译:
Blue strokes tailing off
李译:
Unglazed, yet from shade to light,
unfolds the blue and white.
案例6
原文: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CCTV9译:
Waiting for you, like the most beautiful porcelain color
expecting rain.
李译:
The sky is blue enough to herald the rain;
for you I am waiting, however in vain.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青花瓷》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评价了两种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翻译策略的运用,包括异化和归化、增译和删减等,二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为其翻译目的服务的,可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可以是各种翻译策略的组合。由于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只做了简单的尝试和解析,有待更多学者能对中文歌词英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玉龙,王晓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4):226.
[2] 杜楠.浅谈周杰伦歌词中的凄美爱情[J]. 研究生论坛,2011(20).
[3] 叶朝成,陈春燕.功能派目的论综述 [J].科技信息,外语论坛,2011(1).
[4] 邵正如.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序[Z]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6] 薛范.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