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确实是个城,虽然不大,但已有相当历史。这就是哈密的命运:沙漠 绿洲;荒凉 繁华;沉寂 喧嚣。
  在哈密,我曾见过这样一件衣服:是维吾尔族女士的外衣,但纽扣,是汉族人的盘扣,而其上缀着的扣子,圆盘状,四边装饰着罗马文字!
  哈密人是不怎么讲排场的。讲给谁?沒有祠堂,沒有族人;哈密人又是不怎么说大话的。要在这里定居,必得拿出诚信,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每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自己的形象气质,比如上海是现代,厦门是温馨,深圳是开放,成都是怡然,那北疆小城哈密的气质又应该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甜蜜”——这大概是从哈密名产“哈密瓜”联想起的;也有人说是“活力”,的确,作为茫茫沙漠中的绿洲城市,哈密天然就带着生命的活力……
  哈密的气质难以评价,哈密人的特征则更难归纳,特殊的地理、民族、历史给了哈密太多的积淀。而身为这片土地的子民,哈密人身上似乎笼罩着散不开的纱幕,只有走近了,接近他们,与他们一起徜徉时光,这个遥远之地的城市人群才会展现他们的独特、深沉和与众不同。
  
  哈密瓜:上苍赐予哈密的礼物
  
  哈密是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后的第一个绿洲;此后向西,每经过一段戈壁,便能望见天边有一点绿。如此,从新疆至中亚,至小亚细亚,再至北非的埃及、卡萨布兰卡……另一条通往世界的道路由驼掌一延再延。古代的中原诗人曾感慨: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哈密,则是西出阳关后的第一个城市。这里并非荒凉一片——意外的坎儿井、葡萄架,意外的哈密瓜、桑树枝,总让人疑心成海市蜃楼。然而,这里确实是个城,虽然不大,但已有相当的历史。而这也是哈密的命运:沙漠 绿洲;荒凉 繁华;沉寂 喧嚣。
  这样地域环境下的哈密人,踏实肯干地求着生存,又因为骨子里流淌着哈密历史的根脉,自成着一份大气圆融。而哈密的“小”和哈密瓜的“甜”又让哈密人生活得如此滋润和自在。
  哈密的一切都要从哈密瓜说起:那是甜蜜的瓜,不可取代的瓜,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瓜。哈密瓜就在那里,在瓜地里,逐渐成长,成为一包“蜜糖”;但它实在不只是一个水果,无论草莓、芒果、葡萄、桔子、火龙果,哪里有它那般幸运,名气冲天。
  哈密的名气得益于哈密瓜,哈密瓜是上苍赐予哈密的礼物:特殊的地理环境培植出甜蜜的水果;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这种水果被当作贡瓜,被清帝钦点,扬名中原。在新疆,能培植甜瓜的地方很多,譬如伽师瓜,也许口感并不比哈密瓜差,但名气却无法望哈密瓜项背;吐鲁番总显得愤愤不平,似乎要和哈密争夺哈密瓜的原产地,然而,对新疆之外的人来说,似乎早已形成定论:哈密瓜=哈密,哈密=哈密瓜。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虽然个中滋味不能被量化,然而若深入其中,则不得不被其感化。在重庆吃过火锅后,总觉得广东人吃火锅,是在吃某种形式,而不是滋味。如果北京塑造自己的形象是大气,上海是现代,厦门是温馨,深圳是开放,成都是怡然,也许哈密应该塑造的形象是甜蜜。甜蜜,首先由哈密瓜无与伦比的含糖量所决定,这是个可以量化的标准;然后,推而广之,深之。是否可以打出这样一条广告:到哈密,吃哈密瓜,过甜蜜的生活。
  
  不一样的城:新疆地貌的微缩版
  
  久居哈密不外出的人,也许恍惚中,以为哈密和别的城市沒有太大差别,但是,不,哈密是个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它的周围被沙漠、戈壁、雪山、草原包裹,这种景致,基本上是新疆地貌的微缩版。
  虽说装下了整个新疆的特点,但哈密人的性格又迥异于新疆其他地域。譬如北疆人,因草原辽阔而多显豁达;南疆人,又因沙漠奇崛多显幽默;位于东疆的哈密人,深受中原汉文化浸染,同时,又杂糅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只属于这个地区的某种文化心理定势。在笔者看来,哈密人的性格大致可分为务实、大气、淡定3种。
  哈密人肯干(不干就无法生存),愿意动脑子(自然环境恶劣),不轻易求人(可怕的烽火台……),不顽固(到底是交通要道),这种务实的性格,实乃地理环境塑造而成。哈密是中原的结束、西域的开始,双重叠加的命运让这里的人不得不变得更机敏,才能求得一线生机。
  哈密是遥远的,遥远不仅是地理的结果,更能成为一种刑罚——遭皇帝贬斥后的纪晓岚,被流放至西域;而苏东坡,流放至岭南;同样,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看起来,古今中外,让一个人去遥远之地便是惩罚,便是比杀头还残酷的折磨。笔者曾在哈密通往巴里坤的道路上,看到那些依旧挺立的烽火台,心里一阵阵紧缩。遥想古人,当外敌入侵,点燃狼烟,期盼救援时,要经受怎样的煎熬。而来自京都的指令,到达哈密时,已如强弩之末。
  遥远……这是内地人无法理解的词。当笔者定居岭南东莞,驱车穿过三四个小镇而不知时,每每会想起那些烽火台。各小镇虽有中心地带,但其边缘处并无明显界限,一条街粘着一条街,一座山坡背后是另一座,到处都是人,是加油站,是修理铺,是便利店,是宾馆,是餐厅。同为流放地,东南和西北完全不同:东南气候温润、植物繁茂,虽口音倨傲、貌似蛮夷,可到底还是更容易生存;但西北——荒漠地带缺水,只这一点,便能轻易了结人的性命。随时随地大风吹翻火车、冰雪中牛羊成片倒下……自然,在这里,比之其他地区都更暴戾,让这里的人们求生存时,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这也就要求哈密人不得不务实,否则,危及生存。
  在哈密人的性情中,有一种难得的雍容大气之风。哈密人的大气,得益于它的历史。早在哈密还被称作“伊洲”时,已是不可小觑之地;及至清朝,哈密之重要性,几乎达到顶点。清廷以巴里坤县(镇西)为据点,由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在这里屯田戍边(唐在鼎盛时期,亦有过此举)。大量移民涌入,融入新鲜血液,和本地文化交融、碰撞,塑造出特殊的文化、特殊的个性。
  
  哈密人:雍容大气和淡定的性格
  
  在哈密,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件衣服——维吾尔族女士的外衣,但纽扣却是汉族人的盘扣,其上缀着的其他小扣子,四边竟又装饰着罗马文字!这种服饰恰恰反应出哈密的文化等于本地土著文化 中原汉文化 西方文化。在多重文化熏陶之下的哈密人,逐渐形成雍容大气的性格:处变不惊、进退有度、松张有驰。比之中原内地人,哈密人更懂得天外有天;比之身居草原、沙漠深处的北疆人、南疆人,哈密人又因是新疆门户,信息交流便利,更容易接纳变革,更具有圆融精神。
  在新疆传统音乐“木卡姆”中,哈密木卡姆不似刀郎木卡姆那般激越,也不似十二木卡姆那般明快,艺术气度典雅、高贵、内敛。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民间到王宫,再返回民间的流传整合过程,充分吸收了来自中原、中亚、西亚的音乐艺术营养。笔者在哈密乡间参加过麦西来甫(聚会),看到裹着头巾的老妇手持一朵玫瑰花,款款走向一位少年,少年起,右手抚在胸口,鞠躬,接过玫瑰花,随节奏舞蹈。一曲毕,走向另一妙龄少女,向她敬献玫瑰花。彬彬有礼、气度非凡、节制内敛:舞蹈中的哈密人,形象地反映了这个地区积淀的文化。
  哈密人的性格里,还有一种难得的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笔者后来离开哈密后才慢慢体悟到的。到了北京,天子脚下,总感觉紧张。这种紧张是沒来由的,但又确实存在,几乎所有的外地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而在深圳地铁站,反复播送:不许带气球的人进入;在某个特殊时段,深圳的公园里,不允许放风筝。深圳的街道宽、大、干净,总摆出给别人参观的模样。无论首都还是特区,在这些被特别定义过的城市里,那定义便是双刃剑,生活在其中的人由不得自己,要随无数规则、禁令起伏跌宕。
  哈密是个小城,是个边疆地区的小城,不仅远离首都,甚至远离区府乌鲁木齐,沒有被格外地关注,也沒有被特殊地照顾,某些时刻,哈密是处在被遗忘的状态,而这,也正好提供给哈密人淡定性格的基础:更注重活在当下,活给自己,而无需做样子给别人看。哈密人是不怎么讲排场的。讲给谁?沒有祠堂,沒有族人;哈密人又是不怎么说大话的。要在这里定居,必得拿出诚信,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哈密人于是变得格外淡定,一淡定,便舒服;一舒服,便更人性化。
其他文献
【摘要】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对英语学习持有两面态度,且各个层次的学生交互学习之后容易迷茫。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涉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个性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涉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可行性,为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涉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
【摘要】当前,小学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常常会引入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其中课外故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知识延展的作用,能够辅助单元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在英语单元教学和阅读教学中适当融入各类课外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英语教学变得事半功倍。而在深度学习理念影响下,小学课程教学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对课堂进行优化,加入更多优质课外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久前,本刊特约摄影师瑞士人沃尔夫兰曼赫尔茨发来邮件,兴奋地声称他发现在北纬33度左右的中国四川境内,有一条神奇的山脉,其户外运动资源远远超过了阿尔卑斯山,似乎这正是全世界旅行者和探险家苦寻的户外天堂。  于是,本着“全世界户外爱好者联合起来,寻找梦中的探险乐土”这一宗旨,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组建了一支由国内著名探险家、资深媒体人组成的考察队,将目标锁定在北纬33度左右,中国四川境内的一条被藏民尊为
【摘要】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以归纳法和文献法,尝试综合相关研究,对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进行探讨。对于新闻英语的翻译,仅仅限于字面意义的传达是不够的,译者更应站在跨文化视角下,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从而解决不同语言中出现的信息功能对等问题。本文旨在为之后的新闻英语翻译提供对策,从而促进新闻英语行业发展及跨文化信息交流。  【关键词】跨
【摘要】现阶段,我们需要保障高职教育遵循人文化原则向前发展,从而有效推动高职教育的进程。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因此需要对高职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以及创新。利用德育过程论的方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对互联网领域的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应用,以此有效地在教育过程中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能够让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本文基于德育过程视域,对高职“互联网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领域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为了满足全体学生的受教育需求,职业院校随着规模的扩充,招生人数也日益增多。职业院校尽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语自然也成了中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中职生的英语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实施统一的管理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分层教学管理能为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英语学习平台,能够有效
据1972年以来的气象统计,世界气象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不断增多的降雨使美国、巴基斯坦和日本洪灾频繁;在加拿大的小麦生产带,连续多年春雨过多再加上气候寒冷,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减产严重……尤其是近几年,天气似乎更加异常:历来烟雨笼罩的英国,在过去的几个春天却受到了持续干旱的侵袭;连续多年的严冬已把美国西部多州冻得“感冒”,而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及北欧国家却享受了人们记忆中最温暖的冬天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耗时五年所译的 《水浒传》70回本英译本 All Men Are Brothers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该译本在美国流传极为广泛,受到美国读者的好评,但在中国却因“错译”“误译”备受争议。中西方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赛珍珠在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贡献进行重新梳理。本文笔者将从赛珍珠杂合的文化身份切入,对她翻译水浒的文化策略、翻译策略及其意义作探索
【摘要】中职学生在英语听说课的学习中普遍存在不愿开口、不敢开口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听说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本文主要根据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中有关英语课程任务的要求,结合“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对同课异构教学效果的对比,提高中职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同课异构;中职英
【摘要】随着中职英语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职生的职场语言沟通、自主学习、跨文化理解和思维差异感知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方式单一、口语交际表达能力薄弱等现状,本文探索如何运用英语课外活动的“TIPS模式”高效开展“第二课堂”。本文围绕话题(Topic)、自主学习(Independent study)、成果展示(Presentation)、 活动总结(Sum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