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显本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mk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常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精神真实”,才能引导学生“精神真实”;教师“精神丰盈”,才能引导学生“精神丰盈”。契诃夫曾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味迷恋技巧、技法,一味克隆,导致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并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曾有人对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能全部通读《论语》、《史记》、“四大名著”的竟无一人。行笔至此,细思量,如何展现语文教学之本色呢?
  
  1 美读吟诵——回归“诵读”之本
  
   有人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美读吟诵。千百年来,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无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就不具“语文味”。明末张溥把自己书斋起名为“七录斋”,他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后烧掉,再抄再读再烧,一直要抄读六七遍。而在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上,有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几乎每个新学期,学生一拿到语文书,就会猛读一气。而等到教师讲这一课时,学生则懒得读书了。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①因为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阅读量太少,一篇几百字的课文,都要学两三个课时,且程式化倾向明显,学生自然由不读变厌读了。②教师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为多个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难倒学生后教师再点破,而自由诵读的朗朗书声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毫无兴趣。曾看了支玉恒老师《匆匆》一课的教学实录,现截取教师的部分话语——
   师:请大家把课文各自读一遍。
   师:读完了,你们觉得这篇课文写得好么?
   师:我知道你们肯定不会说“不好”,但好在哪里你们还不太清楚。谁敢站起来自己读一读?
   师:读得不错,谁来接着读?都能读么?(师把话筒传给其他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读下去)
   师:读得还不错,但是有个缺点。你们刚才所有同学读课文都是用“嘴”读的。你们知道作家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是用什么写的吗?
   师:对,是用“心灵”写成的,所以我们读它也应该用什幺去读呢?
   师:让我们用心灵诵读。(师范读;生自由读;学生指名读)
   师:跟刚才我们用嘴读的那一遍还一样吗?
   师:这种文章,含有深深的思考的意味,有叹息,甚至于还有一点儿淡淡的哀愁。所以读的时候不能读得太实在、太饱满,要读得空灵一点。大家听我读。(师读;生自由读;生个别读)
   支玉恒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开口读书,让学生通过朗读,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阅读教学就这样在美读吟诵中,回归语文的本色。
  
  2 阅读经典——回归“文化”之本
  
   我们语文教师不读文言与经典,我们语文课忽视文言与经典,唯重白话。如前面调查数千名小学语文教师,谁读过《论语》、《史记》、“四大名著”?全部通读的竟无一人。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忽视中华文化之根本。我想,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好让我们在喧嚣的物质主义时代,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我们灵魂的依托。《诗经》、《老子》、《庄子》、《孟子》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注释。阅读经典就是在滋养我们的精神。曾有记者问一位世界著名登山运动员:“你为什么要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那些世界高峰?”那位登山运动员说:“因为山在那里。”是啊,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人类不断地前去攀登那看似毫无生命迹象的珠穆朗玛峰?经典以其高深的思想和精辟的语言,像一座座山峰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果仅仅因为此因素,就阻止了我们对经典的“走近”与“走进”,甚至连仰望的姿势都没有了,那么我们是否要追问一下我们文化存在的意义。
   语文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应用现代意识关照每一篇课文,特别是古诗文,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靠一天、一月是难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为此,我校语文组开展了“三个一”活动,指导学生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2.1 课前背诵一首诗——利用预备铃响后的两分钟时间,在小干部的带领下齐背古诗词。这是借鉴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涵咏法”,不但能积少成多,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文化积淀,为孩子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厚实的底子。
  2.2 课外读本共享——交给语文教师文艺类或科学类书刊一本,如此一个班就有三十本流动的书。学生每周借一本,一学期的阅读量就相当可观了。
  2.3 摊荐课文阅读考级制度——学校在学期开始给每位学生分发一本考级册子,内有各个年级各个级别的古诗推荐篇目和课外名著篇目。学生在一学年当中可以根据自己所看的课外书目随时到老师处进行考级。回归经典阅读,守住精神家园,奠定学生雄厚的文化根基。
  
  3 品悟语感——回归“文字”之本
  
   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教师须有“尖锐”的文字敏感,须有较好的文字素养。医生见人面色,会不自觉表露医生的职业敏感。而语文教师捧读文章,若不首先关注文字,或者自身的文字很糟糕,怎能让学生有较好的语感?文字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如浙教版第7册《雨中》一课,写的是一群“红领巾”放学后帮助年轻的姑娘捡拾掉落在地的苹果的事。不少教师执教此课时,都要安排诸如交警如何现场管理、记者怎样事后采访等五花八门的表演“噱头”,而课文中鲜活灵动的语言文字常常因此而“靠边站”。浙江省赛课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此课时,始终把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涵咏放在首位。请看——
   师:请大家边读边画出自已读不懂的或感兴趣研究的词语。 (学生充分读书、圈注、质疑)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已认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写在黑板上。(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将词写在黑板上)
   师:看着这词,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结合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同桌讨论。 (学生默读、静思、查资料,并窃窃私语)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词或有什么疑惑?
   生1: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
   生2:(举起手)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得妙,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冒出”来的多,超出箩筐口一点点可以说“露出”了,但要说“冒出”似乎还不够。
   师:你有很强的语感,想像力也很丰富。谁能来黑板上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来黑板上画,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口一点点)
   师:这叫什么?
   师:对,这只能说“露出”,谁能将这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 (一生上来,将筐里的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倒才怪呢?走咱们一同去捡去!(生会心地笑)
   整堂课中,金老师创设了“雨中情”的氛围,却又没有被“思想教育”所束缚。试看这里,他“锁定”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字词,引导学生用圈注、质疑、演示、比较等方法进行悉心揣摩和深入领会,雪落无声般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难怪不少听课者发出了“我怎么没想到这里也能做文章”的感慨。关注“语文”文字,永远都应是“现在进行时”!
  
  4 自由自在——回归“生活”之本
  
   如前所说,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经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而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而写作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可现今,走进我们的学生问问:你最讨厌什么?不外乎“习作”两字。古时候,八岁写诗作文,大有人在;而现在,出口成章,立笔成文的学生,却少而又少,请看我们的课堂——
   一年级学生的日记中写道:我家养了两只可爱的小鸡,黄黄的羽毛,尖尖的小嘴,整天叽叽叽地叫着。我拿着菜叶去喂它们,它们一见到我来就拼命地想往外钻。等我把菜叶扔进去,两只小鸡你争我抢。看着两只自私的小鸡,我却觉得他们挺可爱的。教师评语为:“自私”哪来的可爱?
   又见一次《一件难忘的事》习作,本应由学生毫无拘束抒写真人真事真感情,但不少教师总是不放心,事先反复提示学生,只有蕴涵深刻思想意义的事情才能作为该文的写作材料,致使闹出一个大大的笑话:全班54名学生中,竟有30多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跳入冰冷的河水救人。让学生从小养成为追求死板的程式而专说假话的不良习惯,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和可悲的事。孩子一提笔就被告知“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刚落笔,就被“教诲”开个凤头,抓住读者;想编个故事,就被警示“表达思想意义,阐发积极主题”……我们的语文教育,就这样压抑了孩子本来的写作表达潜能。蜈蚣本会走路,可你让它按照“蜈蚣走路要领与规范”去走路,它反而不会迈步了。在我们的教育中,就让我们多鼓励孩子“你能行”,使孩子在无数次的试笔中,逐渐培养自信心和写作意识,记见闻,写感想,无所不入童眼,无所不入稚笔,自由自在地写只言片语。没了清规戒律,写作就如同说话一样,回归真实和生活。
   回归语文教育吟诵之本、文化之本、文字之本、生活之本,让我们重温一下春秋时代那一个其乐融融的学习场面——弟子们围坐一处,做老师的孔子便说,现在就请各人随便谈谈自己的志向吧。
   弟子曾点说,我的心愿很简单:暮春时节,身着轻薄俏丽的衣衫,边谈笑,边去沂河洗洗澡,到祭台上吹吹风。兴尽日落,大伙儿携着手、唱着歌,快快乐乐地回去。
   只见我们的一代大师频频点头,面带微笑,十分赞许。
   如此语文学习,因回归而呈现美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语文是学生天天面对的学科,记生字、背诗词、写作文,年年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机械的循环就是学习语文吗?我常常思考,什么是语文?我记得一篇文章是这样定义语文的,“语文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这样定义固然不错,因为我们学习的语文课就是这样的。但我
期刊
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即:读懂原文抓中心、选择重点作感点、读感结合有侧重、联系实际谈感受。苏教版(国标本)第11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奋斗与生存”,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等课文。我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写感想的“小练笔”,让学生谈体会、说收获。    1 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
期刊
【摘 要】 当前,电脑打字快速便捷,人们开始依赖电脑打字,用手写字少,字体歪歪扭扭。由此带来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困惑和观念冲突,书法教育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怎样在掌握文字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又不丢弃手写汉字这个文明素养,让书法回归原点,回归本质,都是教育无法回避,迫切需要探究和解决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 汉字手写 文明进步 培养兴趣    目前,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写字如何如何差劲,无论
期刊
因为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好多家长在孩子刚开始说话时,就教孩子识字。这样一部分孩子进入学校就有一点识字基础,但更多的孩子却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只有进入学校才开始识字。这就给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但你还得教,还要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学得开心。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注意力只有十分钟左右,要使其学会,就得想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是学生提高阅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核心问题。数学作为初中新课程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无疑给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乡镇的中心初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我校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班级过大(多数班级60人以上,个别班级70多人),任课教师思想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特
期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物的生长需要漫长的等待,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于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园丁把自己的爱给了花儿,精心呵护,守候花期;果农把自己的爱给了果树,悉心照管,渴望成熟;教师则把自己的爱给了学生,倾注期望,希冀收获。于是,那充满爱意的等待,便成了别样的美丽……    1 山穷水尽疑无路     徐,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白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超长的眼睫毛,使他的眼
期刊
【摘 要】 小学是作文教学的起步,大多语文教师都知道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大力实施活动式作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强化“快乐日记天天练,进行作文素描训练;强化学生写作的”生活经历  【关键词】问题 实施开展 通过 强化     写什么呢?大千世界,那么多事物,写哪一样呢?生活每
期刊
教学中,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能积极开展,思路与教师一致,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课堂气氛始终热烈欢快,谁也不希望气氛沉闷,教师一个人演独角戏。而课堂气氛需要教师去激活,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随之而至。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好的提问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与学的活动,它的组织与安排也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它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
期刊
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到了初中,仿佛一夜之间,我们也许会发觉,孩子真的长大了,不再是我们眼里的懵懂顽童了。他们变得敏感、叛逆,脾气也大得不得了,一说即跳。我与一些家长交流时,谈到这一点,他们大多无奈地摇头说,孩子进了初中后,就管也管不得了,往往是你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发脾气。作为一名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我尽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因为只有这
期刊
【摘 要】 教学应变,来之于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来之于“学生为主体”和“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是教学中处理偶发事情的好表现。  【关键词】 教学应变 熟悉 教学思想     我是一位有整整21年教龄的小学老师。在小学里,可以说没有一堂课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教师意料不到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学生是活生生的小孩子。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具备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