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化教育设备 优化劳动技术教学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术,运用电化教育设备,从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充分交流互动,掌握操作技能;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电化教育设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86-0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借助教材和黑板板书来开展教学,学生学习主要依托教材,这导致了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阻碍了学习效果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十分普遍,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能推动教与学的变革。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教师单靠讲授法不能吸引学生的持续关注,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电化教育设备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调控教和学的节奏,丰富教学素材,让学习内容和活动情境更有真实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此外,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师生交流互动会更高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深度参与学习,提升自主探究
  能力[1]。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借助实践操作初步认识劳动技术,不断丰富劳动经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在实践操作中习得常用的劳动技术。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可以不断优化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让学生乐于参加劳动技术实践,在快乐体验中落实课程教学目标。
  1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小学生重要的認知心理特点。围绕这一学情,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技术实践的热情。
  如在“缝沙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可以用手机拍摄学生在操场上扔沙包的情境,还可以从网上搜集整理精美的沙包图片,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专心致志地观看着课件,一个个新颖别致的小沙包和丢沙包的欢快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十分期待。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动手操作,教师可以放大生活的细节,通过电化教育设备创设情境,再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的重要基础。
  如在“刺绣”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会刺绣的基本技能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彝族火把节的音乐,呈现彝族的刺绣作品。另外笔者还把彝族的图腾和图腾的寓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感悟“刺绣”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在作品交流汇报环节,大部分学生的刺绣作品都基本符合课程要求,一些学生展示了精心制作的彝族荷包,一些学生呈现了自己绣的彝族人喜爱的马缨花。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刺绣的热情。绝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学习目标。尽管学生的刺绣作品略显粗糙,有些稚嫩,但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参与刺绣,在动手操作中,不仅提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审美素养,为以后的劳动技术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结”一课的教学中,打结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构成第一个结以及和后来“井”字结重复互套。由于打的结在不断增多,学生很难在同一个平面操作。教师手大一些,可以用手指夹住已经打好的结,然后继续打结互套,而学生手小且手指协调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弄错了打结的顺序,反反复复都没有成功。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名操作较好的学生上台操作,借助视频展示台,放大操作的细节和过程,启发学生不要局限于“井”字结的束缚,还可以变成“田”字结。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有效化解学习难点。
  2   充分交流互动,掌握操作技能
  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的新授部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的关键,这部分内容分为知识学习和操作两个板块。学生学习了新授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后,就要通过实践操作,熟练地运用这些技能。对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制作好课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更要发挥其互动优势,多和学生围绕学习重难点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生成实践操作的经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劳动技术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只需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动手能力[2]。
  如在“缉针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缉针法是一种较难掌握的基本针法,尽管有学习口诀“退一进二”的辅助,有些学生仍然不知如何操作。这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种针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学习缉针法需要的道具,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然后集中交流反馈。在交流反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标好记号的针孔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缉针法的行针技巧,然后借助信息技术设备呈现缉针法的操作过程。在交流互动环节,可以让学生围绕探究主题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在思维碰撞中逐渐领悟“退一进二”的内涵,为熟练掌握缉针法奠定基础。
  在“剪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白板软件移动图片的动能,巧妙设计“找朋友”的游戏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精选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对称图形,根据对称轴将其剪为两部分,并打乱顺序,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散的“朋友”重新聚合在一起。学生经历拼接图片的操作过程,可以发现拼在一起的两张图片是可以完全重合的。有了实践操作的活动经验,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就能深刻掌握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等知识点。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践操作中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直观呈现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讲台上现场展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和实践体验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促进学生劳动技术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提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设备演示,能放大实践操作的细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   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制作方法和制作步骤,特别是可以详细展示教学重、难点,进而降低教学的难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如在“组合笔筒”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需通过本课学会制作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带装饰的笔筒,学习难点是把剪好的塑胶片粘在缺口的位置上。小学劳动技术教材中呈现的裁剪塑胶片的技法比较繁琐,学生不容易领会。对此,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和学生一起探索了更加简便的裁剪方法。学生在观看课件的過程中发现笔筒缺口的形状、大小一样,笔者表扬了学生的发现,立即通过多媒体设备把学生的探究成果呈现了出来,这样所有学生都了解了组合笔筒的制作步骤,化解了裁剪与粘贴塑胶片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巩固和复习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如打乱制作步骤的演示图片,引导学生排序。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制作方法。这种游戏性的学习活动,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可见,信息技术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模拟的功能,可以把复杂的制作过程清晰化,逐步呈现演示过程,而且学生还能反复回看。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留下空间。
  如在“杯垫”一课的教学中,观察并学习杯垫的制作方法、动手制作杯垫是本课的教学要点。制作杯垫最难的地方莫过于用线绳平整地捆扎吸管,其间还要注意捆扎吸管的顺序和层次。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仅仅为学生提供静态的教材图片,那么学生就难以完全掌握制作方法和步骤。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杯垫制作微课,让学生仔细观察制作的方法及步骤。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工制作杯垫,讨论制作方法和步骤,交流制作注意点,完善作品。这样的翻转课堂教学,克服了教师单向讲授的弊病,有助于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感知和实践,在自主操作中真正掌握制作要领。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是对传统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教师要根据劳动技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为提升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助力。
  【参考文献】
  [1]陆卫平.信息技术与小学劳技课教学的整合实践[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2).
  [2]陆燕.奏响教学“四部曲”,谱写劳技课堂新篇章[J].小学教学参考,2018(21).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新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支架式教学借助教学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尝试知识沟通,自主完成知识建构与内化,契合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及课堂观察法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构建策略开展分析,明确“支架式”教学概念及“支架”类型,探究不同教学之间的构建途径,为高中生物教学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期刊
【摘 要】伴随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人们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越来越重视。为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确保学生全方位发展。基于此,本文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一定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
期刊
【摘 要】图画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显著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画图法教学,笔者开展了实践研究。对小学低段的学生,结合画图法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对复杂问题的逻辑推理过程、解题思路的演变采用画图法表达,具有直观易理解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将画图法应用与生活场景结合,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图法;数学问题;生活现象  【
期刊
【摘 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已广泛深入应用于教育领域,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原有的游戏化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创新与改革,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与教育游戏,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目标。本文阐述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策略,以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设问;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46-02  有效设问是高中数
期刊
【摘 要】手工布艺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立足现实、贴近生活、便于教学的课程特征与目标。手工布艺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贴合度比较高,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同时也存在学生作品形式单一、雷同度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手工布艺课程内容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参与劳动与技术课堂的积极性。  【关键词】手工布艺;劳技课堂;教学研究  【
期刊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想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本文介绍小组合作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阐述小组合作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214-02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数学学习
期刊
【摘 要】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再次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与现实性。以小学数学教与学为载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有效提出(即正确表述)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应用中探索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积极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更符合新课改要求,更加贴近学
期刊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掌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出发点,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积极作用、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展开分析,提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合作需求;合作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自然地貌。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了培养新时代人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应创新实践教育形式。因此,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本文先概述乡土资源和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阐述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