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问题。开源软件和解决方案要从现实和IT基础架构的层面符合用户的技术需求;要在投入产出比(ROI)上更加有竞争力;要拥有商业上的持续的支持服务,从而成为一个可行的、长远的解决方案,并保证开源产品或解决方案背后拥有一个或多个强大的厂商或者社区。
然而,尽管开源的方案在CIO们的办公桌上受到欢迎,在部署、应用和实施时,它仍然遇到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用户习惯于和有产权的软件提供商在软件许可证上讨价还价时(比如获得在许可证使用上的免于起诉保护),大多数用户却不能从没有商业支持的开源软件中获得同样的支持和保护。正因为这样的限制,用户需要在采用开源方案时全面地考虑许可证相关的法律问题,并且需要在员工使用开源软件时做某些限制,从而规避来自开源许可协议方面,尤其是GPL(通用公共许可证)方面潜在的法律问题。
大都缺乏可用的行业支持一直是挡在开源解决方案面前的一大问题。目前,全球前30大的商业开源软件提供商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SLA)的支持,而第三方的厂商(比如OpenLogic)则致力于为那些没有SLA级别服务的开源软件提供服务的市场。然而,数不清的开源应用程序、组件和库(library,在应用层和操作系统层之间的程序)依然缺乏必要的商业支持。这样的现状是开源软件公司需要继续着力改善的重点方面。
用户不愿采用开源软件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整合性和互操作性。这包括将不同的开源应用程序和组件整合到一起,使之能够既为开源的作业堆栈(Working Stack)所用,也为公司现有的有产权的作业堆栈所用。当一些厂商(如SpikeSource)提供一个即成的作业堆栈,而其他厂商(如OpenLogic)则为用户提供装配作业堆栈的工具的时候,用户们却希望在互操作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比如能够直接将开源产品注入作业堆栈中。这也是目前有产权的商业软件要强于开源软件的方面之一。有产权的软件往往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互操作性问题,并且拥有相似的用户界面从而使终端使用者很容易上手操作。
Jim Zemlin认为,开源提供商们应该通过合作伙伴建立强大的渠道获得可靠的用户基础。但他反对初创的开源公司这么做——渠道的建立既耗时又耗资,对于它们,通过人际关系等手段行销可能更加有效。那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公司(比如愿意主动会见客户、回答问询等)最容易获得注意。换句话说,别总是用老一套的开源思路等来卖产品和服务。
总之,开源提供商必须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对于开源的看法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只关心最后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价值是开源提供商们的头等大事,而支持服务、互操作性和集成性是上述价值中的关键部分。
公司不论大小找准用户需求是根本
“是不是Linux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符合用户需求的持续的创新。”红旗2000总经理胡才勇这样感慨。他们公司就经历了一个从一味模仿微软软件界面和功能到根据用户需求自主创新的过程。而在办公软件领域,他们根据中国用户需求特点而开发的产品最终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IT产业发展迅速,不创新就可能被淘汰。软件企业必须提高警惕,让自己不断创新。而小公司选择开源,无论在研发投入还是产品开发周期上,都比自己从头干起要省力、快速得多。
在寻找用户需求方面,小的公司行动似乎更加敏捷。众多的小公司正从大公司忽略的市场中迅速成长。
比如看到很多家庭的老人都希望操作电脑能够像使用电视般简单易行,于是一个台湾人在美国创办的名叫DeviceVM的公司便利用PC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创造了一个不通过硬盘、快速启动计算机并简化用户操作的解决方案。该公司通过与多家计算机OEM厂商和消费电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把它们的技术集成到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移动个人电脑和其他集成式的电子设备中。很快该公司的技术就受到了市场和风险投资的青睐,分别在2006年和2007获得了总数为2000万美元的投资。
DeviceVM中国区总经理方石坦言,选择开源,无论在研发投入还是产品开发周期上都比自己从头干起要省力、快速得多。
把开源转换成商业利润对于大小开源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挑战。对于小企业来说,它们难在围绕“免费”软件得到用户的付费,然后清楚地传递这些价值。对于大的(有产权的)公司而言,它们的挑战是引入开源后,能够采取足够的行动来获取社区和开发者以及用户、客户的信任。
比如IBM目前正通过开发各种适用于Linux系统的软件作为对竞争对手微软的反击。该公司最新的计划是要在今年3月推出Ubuntu和Red Hat版本的“开放协作客户端”(Open Collaboration Client)桌面软件,软件包括Lotus Notes 8和Symphony。IBM希望借此来逐步动摇微软在桌面软件方面的统治地位。
另外,如何平衡用户和社区开发者之间的利益也是一个问题。开源通常需要众多的志愿者来帮助企业开发新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可能开发者们感兴趣,但对于用户来说并非如此。比如,Openoffice的用户希望有更多的Visual Basic宏,从而使得与微软的Office互操作性更好,但是Openoffice的开发者们却对于开发此类宏程序没有任何兴趣。
去年Novell与微软的互操作协议在开源社区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而在Novell亚洲区总经理张先民看来,Novell的决定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而做出的,这也体现了微软对开源态度的转变。对于Novell来说,迈出和微软互联互通的一步至少在商业上已经大获成功。
张先民指出,Novell在Linux上的态度始终是开放源代码的,所有Linux相关的内容都是公开的,因此这个合作不仅对两家公司,而且对整个Linux产业来说具有深远的价值。
开源的许可证制度也在业界存在严重的认识混乱。由于开源许可种类繁多(超过20种),并且业界大多缺乏开源许可证的使用知识,同时对于一个开源许可证如何与其他进行互动也不清楚。一些许可证需要与社区共享技术,另一些则要求对社区有所贡献。很多开源许可证与有软件专利的许可证的授权方式都大相径庭。另外,很多开源许可证不相互兼容。许可证数量的增加、混合和不兼容,是阻碍开源被用户采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GPL第3版对于商业的开源用户来说也有重要影响。对于用户、开发者和整个开源社区来说,保证核心GPL软件比如Linux没有分裂成第2版和第3版的阵营至关重要。
由于上述的大部分原因,大多数对开源的初步投资都收效甚微,这也使得风险投资对于开源软件望而却步。因此,开源的商业模式需要一场革命,并通过革新来证明投资开源将会有充足的回报。
对于独立软件开发商和用户来说,开源软件比较分散而且缺乏标准。现在像Adobe这样的ISV(独立软件提供商)在发布其软件之前,需要在14个不同版本的Linux上进行测试。商业的开源应该更加标准化,从而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一些开源的开发者们并没有跟上业内发展的脚步。这也威胁到了开源未来的发展,因为核心的贡献者对于开源项目而言关系重大。另外,对于企业而言,它们与贡献者的关系也不够明确,因为不是雇佣关系,也没有持续的支付报酬等措施,导致开源项目可能一开始围绕核心开发者展开,而不是公司自己的员工。
天石网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蔺炜表示,资金的压力、标准的不统一和开源中高端人才的匮乏是压在中国开源厂商身上的三座大山。
陆首群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正在持续地增加对开源软件的教学课程。但是大学毕业生们大多缺乏在开源架构、用户定位和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技能。
采取混源模式从“敌人”那里学习
开源和有产权的软件模式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很多场合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开源软件从有产权软件那里借鉴了协作开发的模式,开发周期更短,通过使用诸如邮件列表、即时通信等协作软件来加快软件版本的更新、漏洞补丁的发布和其他的修复工作。有产权软件开发者也采用了一些有开源特点的模式,比如为用户提供一个免费的。
然而,尽管开源的方案在CIO们的办公桌上受到欢迎,在部署、应用和实施时,它仍然遇到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用户习惯于和有产权的软件提供商在软件许可证上讨价还价时(比如获得在许可证使用上的免于起诉保护),大多数用户却不能从没有商业支持的开源软件中获得同样的支持和保护。正因为这样的限制,用户需要在采用开源方案时全面地考虑许可证相关的法律问题,并且需要在员工使用开源软件时做某些限制,从而规避来自开源许可协议方面,尤其是GPL(通用公共许可证)方面潜在的法律问题。
大都缺乏可用的行业支持一直是挡在开源解决方案面前的一大问题。目前,全球前30大的商业开源软件提供商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SLA)的支持,而第三方的厂商(比如OpenLogic)则致力于为那些没有SLA级别服务的开源软件提供服务的市场。然而,数不清的开源应用程序、组件和库(library,在应用层和操作系统层之间的程序)依然缺乏必要的商业支持。这样的现状是开源软件公司需要继续着力改善的重点方面。
用户不愿采用开源软件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整合性和互操作性。这包括将不同的开源应用程序和组件整合到一起,使之能够既为开源的作业堆栈(Working Stack)所用,也为公司现有的有产权的作业堆栈所用。当一些厂商(如SpikeSource)提供一个即成的作业堆栈,而其他厂商(如OpenLogic)则为用户提供装配作业堆栈的工具的时候,用户们却希望在互操作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比如能够直接将开源产品注入作业堆栈中。这也是目前有产权的商业软件要强于开源软件的方面之一。有产权的软件往往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互操作性问题,并且拥有相似的用户界面从而使终端使用者很容易上手操作。
Jim Zemlin认为,开源提供商们应该通过合作伙伴建立强大的渠道获得可靠的用户基础。但他反对初创的开源公司这么做——渠道的建立既耗时又耗资,对于它们,通过人际关系等手段行销可能更加有效。那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公司(比如愿意主动会见客户、回答问询等)最容易获得注意。换句话说,别总是用老一套的开源思路等来卖产品和服务。
总之,开源提供商必须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对于开源的看法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只关心最后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价值是开源提供商们的头等大事,而支持服务、互操作性和集成性是上述价值中的关键部分。
公司不论大小找准用户需求是根本
“是不是Linux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符合用户需求的持续的创新。”红旗2000总经理胡才勇这样感慨。他们公司就经历了一个从一味模仿微软软件界面和功能到根据用户需求自主创新的过程。而在办公软件领域,他们根据中国用户需求特点而开发的产品最终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IT产业发展迅速,不创新就可能被淘汰。软件企业必须提高警惕,让自己不断创新。而小公司选择开源,无论在研发投入还是产品开发周期上,都比自己从头干起要省力、快速得多。
在寻找用户需求方面,小的公司行动似乎更加敏捷。众多的小公司正从大公司忽略的市场中迅速成长。
比如看到很多家庭的老人都希望操作电脑能够像使用电视般简单易行,于是一个台湾人在美国创办的名叫DeviceVM的公司便利用PC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创造了一个不通过硬盘、快速启动计算机并简化用户操作的解决方案。该公司通过与多家计算机OEM厂商和消费电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把它们的技术集成到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移动个人电脑和其他集成式的电子设备中。很快该公司的技术就受到了市场和风险投资的青睐,分别在2006年和2007获得了总数为2000万美元的投资。
DeviceVM中国区总经理方石坦言,选择开源,无论在研发投入还是产品开发周期上都比自己从头干起要省力、快速得多。
把开源转换成商业利润对于大小开源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挑战。对于小企业来说,它们难在围绕“免费”软件得到用户的付费,然后清楚地传递这些价值。对于大的(有产权的)公司而言,它们的挑战是引入开源后,能够采取足够的行动来获取社区和开发者以及用户、客户的信任。
比如IBM目前正通过开发各种适用于Linux系统的软件作为对竞争对手微软的反击。该公司最新的计划是要在今年3月推出Ubuntu和Red Hat版本的“开放协作客户端”(Open Collaboration Client)桌面软件,软件包括Lotus Notes 8和Symphony。IBM希望借此来逐步动摇微软在桌面软件方面的统治地位。
另外,如何平衡用户和社区开发者之间的利益也是一个问题。开源通常需要众多的志愿者来帮助企业开发新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可能开发者们感兴趣,但对于用户来说并非如此。比如,Openoffice的用户希望有更多的Visual Basic宏,从而使得与微软的Office互操作性更好,但是Openoffice的开发者们却对于开发此类宏程序没有任何兴趣。
去年Novell与微软的互操作协议在开源社区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而在Novell亚洲区总经理张先民看来,Novell的决定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而做出的,这也体现了微软对开源态度的转变。对于Novell来说,迈出和微软互联互通的一步至少在商业上已经大获成功。
张先民指出,Novell在Linux上的态度始终是开放源代码的,所有Linux相关的内容都是公开的,因此这个合作不仅对两家公司,而且对整个Linux产业来说具有深远的价值。
开源的许可证制度也在业界存在严重的认识混乱。由于开源许可种类繁多(超过20种),并且业界大多缺乏开源许可证的使用知识,同时对于一个开源许可证如何与其他进行互动也不清楚。一些许可证需要与社区共享技术,另一些则要求对社区有所贡献。很多开源许可证与有软件专利的许可证的授权方式都大相径庭。另外,很多开源许可证不相互兼容。许可证数量的增加、混合和不兼容,是阻碍开源被用户采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GPL第3版对于商业的开源用户来说也有重要影响。对于用户、开发者和整个开源社区来说,保证核心GPL软件比如Linux没有分裂成第2版和第3版的阵营至关重要。
由于上述的大部分原因,大多数对开源的初步投资都收效甚微,这也使得风险投资对于开源软件望而却步。因此,开源的商业模式需要一场革命,并通过革新来证明投资开源将会有充足的回报。
对于独立软件开发商和用户来说,开源软件比较分散而且缺乏标准。现在像Adobe这样的ISV(独立软件提供商)在发布其软件之前,需要在14个不同版本的Linux上进行测试。商业的开源应该更加标准化,从而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一些开源的开发者们并没有跟上业内发展的脚步。这也威胁到了开源未来的发展,因为核心的贡献者对于开源项目而言关系重大。另外,对于企业而言,它们与贡献者的关系也不够明确,因为不是雇佣关系,也没有持续的支付报酬等措施,导致开源项目可能一开始围绕核心开发者展开,而不是公司自己的员工。
天石网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蔺炜表示,资金的压力、标准的不统一和开源中高端人才的匮乏是压在中国开源厂商身上的三座大山。
陆首群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正在持续地增加对开源软件的教学课程。但是大学毕业生们大多缺乏在开源架构、用户定位和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技能。
采取混源模式从“敌人”那里学习
开源和有产权的软件模式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很多场合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开源软件从有产权软件那里借鉴了协作开发的模式,开发周期更短,通过使用诸如邮件列表、即时通信等协作软件来加快软件版本的更新、漏洞补丁的发布和其他的修复工作。有产权软件开发者也采用了一些有开源特点的模式,比如为用户提供一个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