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8年到2007年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了两次国民体质监测,调查结果显示,10年来,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耐力、爆发力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通知,规定中小学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 通过5年左右时间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冬季阳光长跑”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监管力度,各级中小学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引导学生加大了体育锻炼力度。从去年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中小学生通过国家体能测试达标率逐步回升,部分体能指标呈连续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一、相关政策推行存在的困难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每天锻炼身一小时”规定的出台,引来一片争议:鼓励声不少,质疑、担忧的声音更占多数。怎样在更注重升学率的今天又确保“冬季阳光长跑活动”不流于形式,怎样按照规定在毕业班中“开足开齐”体育课,怎样保证学生能坚持完成当年的长跑任务,完成任务后学生的体育锻炼还要坚持下去吗?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从所面临的困难入手,现阶段在中小学大力推行“冬季阳光长跑”及“每天锻炼一小时”面临的困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器材不足是“推行难”的最大原因
“阳光长跑”和“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一项倡议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硬性规定,很多体育老师得知这些规定后,都表示大力支持,认为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减轻课业压力是好事,值得大力推行。但是很多城区学校因为校园面积问题,体育活动场地相对有限,有部分学校甚至连200米的运动场都没有,平时做广播体操都很困难开展,全校学生的跑步或同时开展体育活动根本无法推行。而很多农村学校,校园面积虽然比较大,学生的活动场地多为泥地,并没有操场跑道,或仅有有限的篮球场;且这些学校因经费不足,根本无法及时更新体育器材,严重制约了“阳光长跑”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推行。
2、学生自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注重升学率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升学压力巨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制约了学习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多学生担心: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承受不了,上课打瞌睡,会耽误学习;如果因此着凉感冒,更加影响正常学习和健康?
很多学生都认识到:锻炼身体是好事,但不能将锻炼和某一项目划等号。但很多学校体育场地太少,器械严重不足,单一的锻炼方式调动不了学生的锻炼兴趣,无法满足学生日趋“多元化的锻炼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很难坚持下去。
3、家长担心学生运动后会影响学习
众多家长对相关规定的具体操作表示出担忧:一是学生体质不好,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身体“吃不消”, 是否会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和健康?二是学校的运动场地不足,人太多,会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三是学习任务繁重,每天的课程排得很满,作业又多,体育锻炼后,上课的精力和体力可能不够。
4、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流于形式”
在“唯升学论”的社会压力下,社会衡量一个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学校的“升学率”,同时认为读书考试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学校领导很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但各班主任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体育活动不太积极主动,尤其是毕业班的课程,体育锻炼甚至体育课都必须为文化课让路,以至很多学校无法“开足开齐”体育课,无法保证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虽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相关规定执行的监管力度,但很多学校迫于“唯升学论”的社会压力,对相关规定的执行“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二、积极探索,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困难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而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作为基层体育教师的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探索,破解相关规定的执行中存在的困难,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1、推行“错时”制度,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
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很多人都做了探讨、研究,大多数人都提出:增加经费投入,尤其是增加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体育器材的购置等。但是,自从推行“一费制”后,学校的经费更加紧张了,尤其是农村学校,只能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公费用,根本无力购置体育器材,更谈不上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学校、老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推行“阳光长跑”、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推行“错时长跑”,“错时锻炼”,充分考虑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分年级、分班级进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关的经验值得推广。
2、丰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很多地方,很多学校推行某项“规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而采用行政命令“一刀切”,强制性的执行,初期会有一些效果,但是长期下去,效果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推行学生差异化标准,学校根据当地的运动氛围、学生的喜好和学校的自身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比如:在男生中多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等学生感兴趣,更能引发学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女生中开设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多开设一些选项课,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另外,还可能引导某些项目的特长的学生,引导他们创设一些体育类社团,使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能够进行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比赛带动该项目在校内的运动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
3、转变家长对“体育运动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时间” 的误解
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是学校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体育锻炼讲求一个“乐”字,体育锻炼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考虑“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跑步里程也是一个参照性的数据,并非规定要一次性跑完,距离可以几次累加,跑步速度也可以自我调节,边走边跑,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有氧运动的耐力水平,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运动项目上,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开设各种形式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班级为单位的长跑讲求互助团结,而不需要追求个人成绩,建议学生在长跑的过程中放慢脚步,不要操之过急。根据场地、器材的实际,实行“错时”制度,合理安排好各年级、各班的跑步时间,充分利用好早晚、体育课、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4、提高规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避免规定“流于形式”
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种活动竞赛(如体操比赛、球赛、拔河比赛)、课外活动、运动会等活动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活动内容、活动项目、活动场地、活动器材等方面丰富阳光体育活动载体,避免体育活动因为场地、器材、天气、考试等原因而导致的暂停。认真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将体育课“开足开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体育活动开展好。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我们的力量。
(广东省开平市第一中学 广东省广宁县第一中学)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冬季阳光长跑”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监管力度,各级中小学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引导学生加大了体育锻炼力度。从去年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中小学生通过国家体能测试达标率逐步回升,部分体能指标呈连续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一、相关政策推行存在的困难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每天锻炼身一小时”规定的出台,引来一片争议:鼓励声不少,质疑、担忧的声音更占多数。怎样在更注重升学率的今天又确保“冬季阳光长跑活动”不流于形式,怎样按照规定在毕业班中“开足开齐”体育课,怎样保证学生能坚持完成当年的长跑任务,完成任务后学生的体育锻炼还要坚持下去吗?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从所面临的困难入手,现阶段在中小学大力推行“冬季阳光长跑”及“每天锻炼一小时”面临的困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器材不足是“推行难”的最大原因
“阳光长跑”和“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一项倡议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硬性规定,很多体育老师得知这些规定后,都表示大力支持,认为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减轻课业压力是好事,值得大力推行。但是很多城区学校因为校园面积问题,体育活动场地相对有限,有部分学校甚至连200米的运动场都没有,平时做广播体操都很困难开展,全校学生的跑步或同时开展体育活动根本无法推行。而很多农村学校,校园面积虽然比较大,学生的活动场地多为泥地,并没有操场跑道,或仅有有限的篮球场;且这些学校因经费不足,根本无法及时更新体育器材,严重制约了“阳光长跑”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推行。
2、学生自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注重升学率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升学压力巨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制约了学习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多学生担心: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承受不了,上课打瞌睡,会耽误学习;如果因此着凉感冒,更加影响正常学习和健康?
很多学生都认识到:锻炼身体是好事,但不能将锻炼和某一项目划等号。但很多学校体育场地太少,器械严重不足,单一的锻炼方式调动不了学生的锻炼兴趣,无法满足学生日趋“多元化的锻炼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很难坚持下去。
3、家长担心学生运动后会影响学习
众多家长对相关规定的具体操作表示出担忧:一是学生体质不好,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身体“吃不消”, 是否会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和健康?二是学校的运动场地不足,人太多,会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三是学习任务繁重,每天的课程排得很满,作业又多,体育锻炼后,上课的精力和体力可能不够。
4、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流于形式”
在“唯升学论”的社会压力下,社会衡量一个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学校的“升学率”,同时认为读书考试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学校领导很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但各班主任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体育活动不太积极主动,尤其是毕业班的课程,体育锻炼甚至体育课都必须为文化课让路,以至很多学校无法“开足开齐”体育课,无法保证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虽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相关规定执行的监管力度,但很多学校迫于“唯升学论”的社会压力,对相关规定的执行“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二、积极探索,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困难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而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作为基层体育教师的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探索,破解相关规定的执行中存在的困难,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1、推行“错时”制度,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
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很多人都做了探讨、研究,大多数人都提出:增加经费投入,尤其是增加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体育器材的购置等。但是,自从推行“一费制”后,学校的经费更加紧张了,尤其是农村学校,只能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公费用,根本无力购置体育器材,更谈不上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学校、老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推行“阳光长跑”、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推行“错时长跑”,“错时锻炼”,充分考虑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分年级、分班级进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关的经验值得推广。
2、丰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很多地方,很多学校推行某项“规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而采用行政命令“一刀切”,强制性的执行,初期会有一些效果,但是长期下去,效果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推行学生差异化标准,学校根据当地的运动氛围、学生的喜好和学校的自身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比如:在男生中多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等学生感兴趣,更能引发学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女生中开设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多开设一些选项课,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另外,还可能引导某些项目的特长的学生,引导他们创设一些体育类社团,使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能够进行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比赛带动该项目在校内的运动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
3、转变家长对“体育运动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时间” 的误解
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是学校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体育锻炼讲求一个“乐”字,体育锻炼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考虑“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跑步里程也是一个参照性的数据,并非规定要一次性跑完,距离可以几次累加,跑步速度也可以自我调节,边走边跑,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有氧运动的耐力水平,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运动项目上,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开设各种形式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班级为单位的长跑讲求互助团结,而不需要追求个人成绩,建议学生在长跑的过程中放慢脚步,不要操之过急。根据场地、器材的实际,实行“错时”制度,合理安排好各年级、各班的跑步时间,充分利用好早晚、体育课、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4、提高规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避免规定“流于形式”
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种活动竞赛(如体操比赛、球赛、拔河比赛)、课外活动、运动会等活动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活动内容、活动项目、活动场地、活动器材等方面丰富阳光体育活动载体,避免体育活动因为场地、器材、天气、考试等原因而导致的暂停。认真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将体育课“开足开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体育活动开展好。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我们的力量。
(广东省开平市第一中学 广东省广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