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结与解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偏紧,今年尤为严峻。在问题的症结清单中,经济增速下滑叠加大学“盲目扩招”被认为是造成就业缺口扩大的两大“罪魁祸首”。
  经济增速下滑无疑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并没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一个反证就是,前几年经济增速高企时,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未得到实质性缓解。
  无就业增长原本是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主要是因为引领增长的高科技和高端服务业部门对就业吸纳能力偏弱,而作为就业大户的传统制造业部门持续萎缩。由于中国近年来的增速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来拉抬,这种资本密集型导向的增长也导致了某种程度的“无就业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条件许可,重回基建投资拉动型增长的老路以拉抬经济增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无太多助益。
  而所谓“盲目扩招”不自今日始,且对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数百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本不该令人如此戒慎恐惧。问题主要还是出在经济结构而非增速上。
  此一经济结构问题不能简单替代为人们常说的就业结构错配问题。换言之,与其苛责各大学为何未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就业生源,进而导入课程设置合理性等争议性话题,不如反向思考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为何迟迟无法提供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层次以上的非制造业岗位。
  制造业大国并不意味着全民皆技工,向服务业转型也不意味着全民皆服务生。较长时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了我们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就业岗位的结构性匮乏。这反过来说明我们在产业升级速度和“微笑曲线”爬升高度方面的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就业岗位的匮乏与制造业岗位的充足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身处工业化中期的制造业大国,中国为2.3亿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可谓成就斐然。入世十年来,各地政府通过开发区模式人为汇聚要素资源,对接入世所带来的大规模海外订单和资本,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外溢和农民的市场卷入,为人类经济史所罕见,其意义不容小觑。
  然而,蒙一利必受一弊。从某种意义上讲,入世红利加剧了我们对低端制造业进行水平扩张的冲动,而削弱了在价值链上纵向攀爬的努力。换言之,在低端制造业潜力耗尽,从而令人们有足够的动力进行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之前,大学生就业难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由这一工业化路径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又因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路径扭曲而加重。国家对各级城镇资源的配置是严格按照城镇行政级别来进行,换言之,离开了资源超配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大学生们欲觅求合适的工作岗位难度更大。这种城市资源配置扭曲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远非单纯“扭转就业观念”所能够对冲的。
  上述两个结构性因素决定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可能有所谓的“灵丹妙药”。病急尤忌乱投医。结构调整是一个耗时长久的系统性工程,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类似“大学生就业辅助计划”,以及国家更多分担新就业大学生在职培训费用等举措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但切忌以短期应急举措来干扰正常的结构调整进程,甚而形成新的扭曲。
  比如以延迟就业为目的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有不少可訾议之处,其中最为人们所诟病的是“村官们”原本并无长久“上山下乡”计划,等相关年限过后再度“入市”时,可能除了“人事协调”能力显著增加外,专业的荒废和“年事渐长”会令其处于更为不利的竞争地位。到时相关部门是否会再出台专门政策加以扶助?
  有一种意见认为,眼下的这些应急举措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情势好转,便会回归常规。历史经验证明,这是一种危险的想法。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因基建规模失序而导致的农民工大规模滞留城市,而采取了严格控制城乡户籍分野的应急性举措;上世纪60年代末,又为了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有这些针对就业的权宜性举措,到头来都令我们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再比如让央企扩大针对大学生的招聘规模。除了内部人操控“先到先得”的风险外,此举会否逆转国企改革红利亦值得人们担忧。
  现在的一些央企之所以能有底气在上级号召下大包大揽,主要得益于前些年大规模减员增效令企业实力壮大。如今时移势易,人们大多已忘记此一前缘,身陷历史循环而不觉其吊诡之处。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30年前我们面对因大量知青返城而骤然出现的就业危机,采取的是改革的对策:放宽就业门路,允许个体户等各种体制外就业形式“先行先试”。此举在分流了就业压力的同时,揭橥了多种非公经济成分蓬勃生长的序幕。如若没有个私经济的成长,今日之就业形势不知要更严重多少倍。
  为今之计,更应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让更多的资源进入更能提升就业效率的经济部门,才是真正解决就业难题的正道。那种承平时日奢谈改革,猝临艰难便急回计划经济老路的因循迁延,即便苟安应对于一时,也必将为后人所哂笑之。
其他文献
如果美欧牵手成功,而有国家在经贸领域采取“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贸易“冷战”就不能被排除。  近年来,在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之际,美国力推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欧盟则启动了与印度、加拿大、部分东盟国家和日本等的自贸区谈判,全球自贸区发展进入加速期。今年2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启动全面的“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  从历史上看,实现跨大西洋经济一体
期刊
2009年04月22日,北京,朱令家中,朱令的父母帮助女儿起床,吃早餐后,带朱令到医院进行检查。图为朱令和父亲。朱令案中信任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司法不公的长期积累,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亦不能完全归咎于侦查机关,但侦查机关有责任为重建信任作出自己的努力。  朱令铊中毒案发生将近20年后,因为复旦投毒案,重新被置于聚光灯下。舆论汹涌之下,北京公安发表简短声明称,案发与报案间隔太久,证据线索灭失,导致该案不
期刊
中国证监会在今年3月发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下称《管理规定》),正式将“资产证券化”这一新融资手段确立为券商常规业务。  随后, “资产证券化”迅速成为行业热潮话题,各券商更是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但是真正启动的项目无几。虽然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资产证券化,也借鉴了很多国外经验,但实践中成功案例并不算多,太多法律、会计、金融问题亟待厘清。其中,什么样的资产能够作为资产证
期刊
作为一个法官来评论司法机关存在的腐败现象,我的心中五味杂陈。  那些已经受到法律制裁的贪腐法官中,有的曾是普普通通的一线办案人员,有的曾是担任行政职务的“领导”法官,有的曾是兼具较高级别领导职务与学术盛誉的知名法官,甚至也有我曾经共事过的同事。他们可能为法院工作付出过辛劳,可能对法律发展作出过贡献,但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或间接换取个人利益——使我们分处司法的“阴阳两界”。  司法
期刊
当律师宣东接受委托准备为重庆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辩护时,他的朋友们都劝他,“你给他辩护干嘛,他是一个坏人。”“你给他辩护,他还不是得被杀吗?”这位京都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笑着回答说:“如果你是文强,你找不找我?”  “我在位时真没想到律师会有这么大作用。”不止一位落马的高级官员在会见时对田文昌说。田文昌是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此前曾为众多官员辩护。他说,无论得势时对待律师态度有多恶劣,许多官员落马后却
期刊
中国实行城市土地由国家所有、采取招拍挂形式转让一定期限内使用权的土地供给制度,这一使用期限为70年。直观上,这项上世纪80年代率先由深圳尝试的制度,绕开了关于“土地私有化”的意识形态争论,盘活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这一巧妙设计会有哪些宏观层面的后果?70年使用权期限满了之后又该怎么办?  我和合作者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通过计算机模拟开发商与消费者动态行为,我们分析了住宅
期刊
有几个概念需要厘清,老有所养是指基于养老金、医疗保障、养老房产、老年就业与养老服务等制度安排实现的养老保障;未富先老是指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水平相对低,老龄人口的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的社会状况;即老即富是指按照老龄社会的时间表,倒计时测算支出需求,通过促进就业、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安排,增加老龄人口财富和实现收支平衡的社会状况。人口红利是劳动人口红利、老龄人口红利,以
期刊
近来,媒体报道了一系列看似互不相关的事件:  4月15日,波士顿爆炸案事发几小时内,数以千计的亲历者将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放到了公共网络平台上。不到一天时间,嫌犯被确认。又过了一天,两嫌犯在前往纽约准备制造大规模血案的途中被追捕,一死一伤。这是史上第一次反犯罪机构的专业能力与社会大众汇集的海量信息及时结合,在与犯罪分子的时间竞赛中取胜。  4月底,谷歌正式发布了全新的网络终端设备——谷歌眼镜,使人
期刊
在最近一系列研究中,卡门·莱恩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使用大量数据来说明,公共(及私人)债务占GDP比重长期处于高位,对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负面影响。  债务积累过多通常会推动国内总需求,因此减少债务必然包含储蓄增加、需求减弱。这种负面冲击反过来不利于非贸易部门——该部门约占发达国家经济的三分之二,且依赖国内需求。因此,在去杠杆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和就业率都会下降。  在开放经济体中,去杠杆化对贸易部门
期刊
当下国有土地70年使用权的租约安排,会对城市房地产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何等影响?朱国钟等人的研究表明,70年使用权安排将会抬高房价,降低城市住房供给,减缓城市化的进程。不过70年的土地使用权并不只是中国的特例,而是很多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采用过、甚至到现在还在采用的办法。  以瑞典为例,这种土地使用制度被称之为土地租赁制度。有人认为,土地之所以增值,是因为社会进步的结果,因此增值部分完全归土地所有者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