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上美语课。有个女孩摔断了手,绑着厚厚的绷带,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下,颇有些不自在地走进了课室。美国老师看见她,一边像往常一样跟她打招呼,一边轻松地说:“哦,你有一只断手啊?”然后模仿她吊着手的样子,开玩笑地说:“看,我有一只断手,你有吗?”引得全班哈哈大笑,那个摔断了手的小女孩更是笑得前仰后合。看到这种情形,我非常感动:面对逆境,还能幽它一默—美国老师仅凭这简单的几句调侃就把他的“逆境智慧”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孩子们!
  我们试假设,老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这件事(大凡有爱心的中国老师都是这样做的):看见女孩受伤的手,关切地问:“疼吗?怎么伤的?”然后对全班小朋友说:“××的手摔断了,你们都要帮助和照顾她。”这样一来,受伤的小朋友不仅又回忆了一遍她那痛苦的受伤过程,而且马上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的角色,需要大家的帮助和照顾。虽然,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但却没有学会怎样乐观地对待困难。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样缺少逆境智慧的父母:宝宝摔跤了,本来不怎么疼(孩子的痛觉比大人要迟钝得多),可是飞奔而来的父母却让他猛地觉得自己应该大声地哭,然后满足于父母抱着他又亲又安慰的场面;宝宝生病了,父母不停地对孩子又搂又抱还不够,甚至怂恿孩子:“你要什么,妈妈就去给你买。”于是,孩子就被反复地暗示:我很可怜,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让父母无条件满足自己的要求。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主张成人对孩子遇到的困难不予关心,而是说,仅仅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利用逆境来磨练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学习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逆境智慧。下面是一些具体的逆境以及对待方法的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当孩子生病时
  
  患病是绝大多数孩子必经的一种逆境。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他的病情,会让他感到你对他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信任的;找些开心的、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做,比如玩手指游戏、猜拳、讲故事等,减少他对挫折的不愉快体验,以后他遇到同样的事就不会恐惧;孩子病好了以后,还可以经常和他谈论生病的经历,分享他的感受。这些做法,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孩子对“病”的恐惧感,令他们一生受益。
  
  当孩子沮丧时
  
  谁都会有沮丧的时候,你得允许并鼓励孩子描述事情的经过、表露自己的情感,不要打断他也不要急着加以评论,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和缓解;理性地给出一些让他减少自责的理由,比如让孩子明白别人也有可能经历这种感觉;帮助他挖掘自己的长处,避免他因为一件过失而对自己全盘否定;让他感到你是爱他的和支持他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给他具体的建议,使他快点忘掉不愉快。
  
  当父母离婚时
  
  这种事情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但一旦经历,挑战极大。你首先要做的是尽快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绝不会影响双方对他的爱和关心;让孩子确信他对于父母离婚是没有任何责任的,父母不是因为他不乖,或者他有过失而离婚;在适当的时机与孩子谈论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了解他的感受并且表示理解,而且愿意和他一起努力走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其他文献
没有父母不想孩子好。对子女体育锻炼方面的轻视、忽视,自然不能说他们是存心想拖累孩子。究其原因,无非是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于儿童的意义所在。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不知道体育的意义,但相当一部分只把这意义定位在“体”字上面便止步不前。体育体育嘛,无非是强身健体而已。  真是这样吗?如果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为什么还要在“健康”一项里连篇累牍地强调体育的意义?要培养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要“
期刊
也许这样的语气让你觉得言重了,也许民族的话题让你觉得沉重,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事情吧!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父母的观念和做法,其实就是造成这种退化的根源。  极少有孩子天生排斥运动。他们的天性中总充满活泼好动的因子。问题是父母的做法,常常将这些因子扼杀在胚胎中——    个案一:  小惠的爸爸是设计院的顶梁柱。但是身体不太好,文文弱弱的,还老生病。  小惠出世后,爸爸生怕女儿像自己一样,因此对
期刊
我们在2003年8月号远程儿童心理测试中设定的主题是:画一个人、一所房子和一棵树。  画人、树、房子是绘画分析中的经典主题。从理论上来说,在孩子的绘画作品中,房子通常是家的象征,树木可以表示对环境的认识,人物则是对自我的认知。此外作品中所有的映像都很重要,都可说在传送一种特殊的意义,对这种重要性的识别可以揭示绘画者精神面貌的多个方面。依照上述基本理论,再联系整体画面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我们选取了三幅
期刊
淘淘特别喜欢摆弄妈妈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一天淘淘忽然发现多了一个扁扁的小瓶,打开盖子里面是一粒粒红色的小”糖豆’这既不是妈妈天天抹的霜、也不是妈妈整天涂的水,是什么呢7该不是糖豆吧)淘淘试着刚要放进嘴里就听到妈妈大叫一声:不能吃,那是药!  药品不能和其他物品混放在一起,量好锁在孩子打不开的抽屉或柜子里。如正在服用上锁麻烦。也应放在孩子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      场景二:  妈妈的包就像小小魔
期刊
体育是需要实干的。光讲道理不起作用。一招一式都要踏踏实实地做到位,益处才可能慢慢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再谈道理了,叫上孩子一起,我们来动动慵懒的手脚,我们来试试这些个招数。这些招数是如此的简单,不需要专门场馆,不需要复杂器械,甚至不需要一分钱。要的,只是你的耐心和时间。    滚 球 击 瓶  适合年龄:2-6岁  活动目标: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目测能力。  活动准备:皮球1-2只,饮料瓶、罐
期刊
动作型智力     4岁的强强用纸折叠了一个青蛙和一堆幸运星。妈妈见了大吃一惊,她从来没教他折这些东西。“这是你折的吗?”妈妈的语气充满怀疑。强强点头。“那你倒是说说看,怎么折的?”强强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啦?到底是不是你折的?小孩子可不许撒谎!”妈妈口气一硬,强强更不知道怎么说了,索性把头低了下去……  为妈妈支招:  像强强这种“嘴笨”的孩子,强迫他用语言来说明过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样会使
期刊
一个从没坐过飞机的孩子,听到小伙伴夸耀坐了飞机,便吹牛说自己也坐过了,而且更了不起—“坐过十趟呢!”  没错,这是在撒谎。从我和我教的美国小孩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幼童说谎 倒是和成人的谎言有所不同,他们说谎大多有些趣致得可笑的理由:     在想像力的作用下,分不清现实与幻想    由于年龄与阅历的局限,幼童们往往分不清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关系,结果常常在事实上加上一些夸大,一些扭曲,一些遮掩。这种孩子
期刊
儿子4岁半时,我也像社会上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带着儿子加入了学琴族的行列。最初的一段时间,我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儿子的确天天在进步,已经能熟练地拉上几首节奏明快、音调优美的儿童手风琴曲了;忧的是他时常会打退堂鼓。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儿子年龄小,枯燥的乐理知识即使在家长的辅导下儿子也难以接受;二是专业教师总用专业的语言讲授乐理知识,不能够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语言去帮助儿
期刊
如果嫌这些简单了些、还不过瘾,不如我们来点有味道的。玩些你当年也玩过的体育游戏,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顺便怀了旧。孩子呢,不仅领略一下爸爸妈妈当年的风采,还有可能批判地学习一把,给你当年的拿手好戏改个头、换个面、创个新呢!  目前,无论是在日韩两国,还是国内的一些儿童运动专家,都提倡“捡起70年代的运动项目”来,鼓励今天的儿童与30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爸爸妈妈来一场竞赛。    跳房子  基本锻炼目的:
期刊
“阿姨,这是不是飘飘画的?”邻居的小女孩指着我家客厅墙上女儿的涂鸦之作,好奇地问道。  “是呀!棒吧?”我用肯定且自豪的语气回答,丝毫没有怪责女儿乱涂乱画的意味。看得出,小女孩蛮羡慕的。  我需要表现出这种宽容乃至纵容,因为我的飘飘需要它。这种态度对于幼儿早期绘画兴趣的培养与保护是极为关键的:作为如此“捣蛋”的孩子家长,必须具备如斯的“虚怀”,方能成就孩子的任何兴趣。  女儿只有2岁,已经拥有了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