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见证:文化接力 不辱使命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接力出版社(以下简称接力社)成立,前身为广西人民出版社少儿编辑室,由时任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李元君任社长兼总编辑。李元君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少儿编辑室时,曾策划一本名叫《接力书信集》的图书,该书集合了少年儿童读者与国家领导人及共和国功臣的往来信件,出版后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于是接力社在建社时便创意以“接力”二字命名。
  “现在品味起来,这个社名意味丰富,含义深远:出版是一种文化接力,而图书产品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它所承载和传播的文化工作正需要一代代出版人的共同努力,像接力赛一样,我们要时刻不忘传递、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精华的责任。”接力社现任总编辑白冰如是说。
   从1990年起,新生的接力社建立编辑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贴近市场开发选题,孕育进军全国图书市场的宏图大略,仅1990至1997年,就有46种图书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桂版优秀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广西“桂花工程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个,跻身“全国优秀出版社”行列。2001年以后,接力社果断决定打破地域局限,进驻北京,抢占文化制高点,在北京建立了接力出版社北京图书出版中心,逐渐形成低幼启蒙、少儿文学、青春时尚、生活百科、卡通动漫五大产品版块,到2009年,接力社全社图书发货总码洋已达3.2亿。
  
  输出精品文化引进文化精品
  
  接力社的图书版块包括认知启蒙、少儿文学、青春文学、青春时尚、家庭教育、生活百科、卡通动漫等。“‘请进来,走出去’,是接力社始终坚持的从长远构想的两大发展战略。”白冰总编辑认为, “内铸精品,传递民族文化才能引领市场,实现‘走出去’战略;外引优质版权,践行‘请进来’战略,才能让中国孩子和世界同步阅读,为中国图书出版提供借鉴。”
  接力社的原创产品丰富多彩。在幼儿启蒙板块,郑春华创作的中国知名低幼品牌图书“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系列(版权输出到越南)、葛冰创作的“蓝皮鼠大脸猫最新故事”系列、由马怡和翱子创作的《登登在哪里》等,都受到小读者由衷的喜爱;儿童文学作品方面,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上市6年销售突破2000万册,版权输出到法国、英国、美国、韩国;青春时尚板块,蔡骏的悬疑系列小说作品《地狱的第19层》(版权输出到越南)、《荒村公寓》等作品相继问世后,累计销量超过130万册,崔岸儿所著的获得首届霍尔拜恩科幻奖的《龙图腾》更是在中文版尚未出版的情况下售出德语版权;明星写真方面,李宇春的《I Chris我的音乐地图》取得销售10万册的好成绩,其他当红艺人如伊能静、马天宇、方文山、S.H.E、罗志祥、胡歌、周笔畅等的写真集、散文集皆取得不错的业绩;家教方面,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的蔡笑晚创作的《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取得了20余万册的销量,版权输出到越南,而著名畅销书作家刘墉的作品,在接力社的销量已突破430万册。
  接力社引进版权图书也深受读者好评。2002年初接力社引进的美国畅销书作家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丛书”,至今已销售500余万册;畅销美国20年的视觉益智经典“I SPY视觉大发现”系列,自2007年11月引进以来畅销200余万册;2009年8月,接力社推出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的风靡全球20年的幼儿科普启蒙读物“第一次发现”系列中文简体版,至今累计发行量近200万册;同年引进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在短短一年内累计销量突破250万册,销售码洋突破一个亿……
  对于“同文同种”的海峡两岸的出版合作,白冰总编辑更期待“与台湾出版社能够共享信息,共同策划选题,共享成功”。他介绍说,早在1996年、1997年,接力社就开始与台湾的格林文化公司、幼师出版社等有贸易往来。到了2001年和2002年,接力社也引进了周杰伦的《半岛铁盒》,从此揭开在青春流行读物版块与台湾方面的合作序幕,出版了10多本文化含量很高的一线青春流行读物,后来还策划了《头文字D》。“如今,我们跟城邦、圆神、远流和时报等台湾的出版公司都有密切交流和合作,我社出版的许多作品也都输出台湾,像蔡骏的《荒村公寓》等,目前我们的合作方式更加多样、灵活。我同时也希望,我社也能与台湾方面,能一起引进欧美作品,共同策划出版适合两岸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图书,同事期待在网络出版方面也有合作的机会。”
  
  选题为王全程营销
  
  如此丰富多彩的畅销书品种,接力社是怎么做到的呢?白冰总编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选题与全程营销。
  “在图书选题策划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四个‘基于’的基本原则:坚持基于文本、基于作家、基于读者、基于市场,针对每一位作家的每一个图书选题都要有量身定做不同的策划方案。”接力社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创立并实施了五项创新机制,暨三级二次选题论证制、选题竞标制、项目主管制、生产流程制、奖励制约机制,确保了接力社各个项目的顺利出版和出版社的持续增长。
  在选题论证方面,接力社坚持三级二次选题论证制。其中第一级是在编辑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读者阅读的需求,调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图书的价位、包装、宣传、预计销量、利润和风险等进行评估。第二级是由编辑部和国际合作部对选题的上述内容进行共同论证。第三级是出版社的选题论证小组,在市场总监主持下,组织发行部、推广调研部、出版部、财务部等四个部门和项目主管进行最后论证。两次论证,第一次是在与作者或版权代理人签约之前进行论证,第二次是在首次开印之前进行论证。接力出版社进入论证的选题的成活率只有6%。三级二次的论证卡死了平庸化、一般化的选题,让一般化、平庸化的选题不能进入生产流程和销售流程,真正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而“选题竞标制”确保选题竞标后能良性运作;“项目主管制”确保既定项目全部流程无空档;“生产流程制”确保图书出版不贻误良机,提高了图书生产效率;“奖励制约机制”则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图书营销方面,接力社所采取的全程营销、立体化多媒体营销方式确保了众多优秀图书成为畅销书,2008年开始推出的“暮光之城”系列中文简体版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该系列图书的畅销历程,大概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迅速研制,抢占先机。由于同类题材在大陆市场长期受到冷遇,“暮光之城”系列图书版权在大陆出版界一度遇冷,接力社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基于对该书畅销潜质的信心,迅速出手,以较低的条件拿下该书版权。2007年9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第三本《月食》超《哈利·波特7》的新闻让多家国内出版社与书商深感“暮光之城”系列的巨大商机,但争夺版权为时已晚。
  二.个性策划精雕细琢。拿到“暮光之城”系列版权后,接力社迅速成立“暮光之城”系列项目小组,精心翻译,反复推敲文案,放弃轻小说漫画装帧风格,选用原版文艺书设计,并邀请方文山、安意如、田原、饶雪漫诚意推荐,突出爱情故事精髓。
  三.全程营销亮点不断。图书上市前项目小组就制定了详细的推广计划,分别就“‘暮光之城’销售击败‘哈利·波特’”、“‘暮光之城’花落接力’、“‘暮光之城’改编电影盛大开机”、“‘暮光之城’领跑美国亚马逊青少年图书畅销榜”、“斯蒂芬妮·梅尔入选2007年度《时代》百大人物”、“奥巴马父女争做暮粉”、“《暮光之城》中国盛大上映”、“《暮光之城》电影热映,国内销售全线飘红”等话题发起十多轮宣传攻势。
  四.实施立体式试读方案。通过书店免费发放、合作媒体随刊赠送、平面媒体刊登以及腾讯读书合作进行网络专题制作,进行读者试读,累积读者能量。
  2008年7月24日,接力社在北京举行《暮色》简体中文版盛大新书发布会暨粉丝网“暮光之城”官方互动平台启动仪式。2009年11月,随着《暮色》电影中文版在国内火爆上映,接力社同步推出“暮光之城”豪华珍藏版、《<暮光之城·暮色>电影完全指南》,同时与新影联院线合作,在全国5个城市举办买“暮光之城”赠电影票活动,实现图书与电影的联动。2009年12月,“暮光之城”系列发行量突破200万册。2010年2月,“暮光之城”系列图书中文简体版发行量达到250万册,持续14个月位居全国文学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至此,“暮光之城”系列已包含平装单行本、豪华珍藏版、《<暮光之城·暮色>电影完全指南》、《<暮光之城·新月>电影完全指南》、《罗伯特·帕丁森视觉传奇》、《宿主》,“暮光之城”系列产品线逐渐形成,并持续延伸。
  
  文化传承爱心接力
  
  “在这些年的出版生涯里,我们出版的许多经典图书,以及优秀的作家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白冰总编辑举例,“著名童书作家杨红樱对于公益事业非常热心,与接力社共同把一些版税及图书捐赠给白血病儿童、地震灾区儿童、农民工子弟等,使孩子们得到了救治,心灵得到抚慰,童年更加快乐。再比如R.L.斯坦,我称他为‘一指禅’作家,他用一个手指敲击键盘,给孩子写了几百本书,手指严重变形。他在写作中坚持自己的原则,绝不在自己的作品中涉及性、毒品、暴力、离婚以及虐待儿童等现实生活中龌龊和令人沮丧的题材的原则,表现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尤其令人钦佩。”
  “而对我影响最深刻一件事情,是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用7天时间编校印制了4万册《抱抱你 抱抱我 儿童心灵抚慰彩绘读本》送到灾区孩子手中。这本图书,是在读者最需要心灵抚慰的时候我们送给读者的‘心灵鸡汤’。而在这本书的策划出版过程中,包括作家、出版社、印刷厂等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是志愿者,大家在一起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整个团队,人人都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力图第一时间把这本书送到需要的孩子手中,这种社会责任感尤其让人感动。”
  这就是出版人的使命,这就是文化人的使命——传承文化,爱心接力。采访的最后,我发现我已被深深感动,我相信接力社过去做到了,将来会做得更好,就像白冰总编辑所说,“未来,我们将以强势的品牌产品、优秀的人才队伍、全新的出版理念,不断拓展,日益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同时,为提高青少年素质培养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把接力社打造成中国一流的青少年图书出版基地,打造成为一流的百年老社。”对此,我们也充满祝愿。
其他文献
变革,会颠覆传统,但也意味着新生。出版变革的年代,出版人如何破浪前行?  “对话出版”每期将邀请一位嘉宾,倾听他们在出版变革年代的思考与探索。  本期嘉宾,台湾著名出版人詹宏志。下期嘉宾,中国图书商报创办人,百道网CEO程三国。    书香:有一种说法,2018年纸质书将消亡,您如何看待纸本书和电子书?  詹宏志(以下简称詹):这是一个先要处理问题的问题。我不觉得这个问题有那么的严重,对出版者来说
期刊
艾雯也走了,虽然她登高寿自然地走完了人生的道路,心中仍不免遗憾,文坛里又走了一位用温柔的眼睛看人的前辈;另外有一双更温暖的眸子的是琦君,她们都是江南水乡走出来的。艾雯看人如村后的小溪,琦君则如门前绿荫飘绕的池塘,绝不会淹得你无路可去,让你安心,所以曾为琦君做过不肯为别人做的事。  在任何场合我都愿说出的一个结论:1949年以后,不管是否有过“戒严时期”,播移台湾的第一代青年文学女子,对于今日的台湾
期刊
数据说明:本文主要数据均来源于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1998年7月建立的“全国图书零售观测系统”。“全国图书零售观测系统”参照全国图书市场的分布和结构以及零售POS系统的使用情况,旨在通过收集全国主要图书市场(大中型城市)的主要零售门市的逐月零售数据,对图书零售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了解全国图书市场的整体波动和出版社之间的竞争结构,及时准确地反映图书的销售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物
期刊
近几年的中国,尤其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医疗资源又非常吃紧,能掌握健康、远离疾病,绝对是一件利国利己的好事。媒体资源雄厚,捧出了一批很火的专家;而精明的出版商更是抓住读者心理,出版了许多切合读者需求的好书。然而,随着健康养生书的炙热,市场上也就涌出许多跟风之作,甚至出现内容奇谈怪论、观点不一、文笔粗糙、无章可循等问题。作为出版人,如何通过此类图书,对读者的健康养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本刊物特
期刊
生活类版图继续扩张,单品种销量不敌往年    2009年,民营书商无论是参与的品种还是参与的家数,都比往年多。这种增长及其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种是盲目跟进的跟风之作,这类图书绝大部分系中小民营书商所为,有时候无疑会鱼目混珠,分得一点汤汤水水,但想成就品牌,只能是奢想;一种是已进入这个领域的出版机构扩大现有选题品种及板块,此类涉及到现有产品结构的调整及应对融资、公司整合的战略需求;还有一种是后
期刊
一、图书营销是什么?    担任图书营销近3年,我一直在思索这个工作的定位。3年前,诚品并没有所谓的图书营销,商品处的主体基本上是采购,也就是负责与上游供货商沟通进货条件、判断市场并下量配货给各门市的重要角色。刚开始我连经销商与出版社的差别都搞不清楚,只能跟着采购同事月复一月听厂商提报新品,一点一滴地构筑出自己对这个产业的理解。  既然之前没有所谓的图书营销,为何会产生这个职务呢?其主要原因在于,
期刊
与孔令谦先生结识,源于巧合,其时,孔令谦先生正筹划把《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医案》一书通过联合国世界知识共享组织进行知识共享,“孔先生很大度很大气,作为中医世家,愿意把家学拿出来与世人共享,是一种弘扬中医文化的积极态度。”几经合作,分社长梁虹对孔令谦先生这种气度深怀敬意,也坚定了她把孔氏养生文化向大众传播的信心,“孔门的三线理论,正好击中现代人健康问题的要害,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恰当时,孔令谦先生在
期刊
Text_(台湾) Design_Phil Mattson民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度可以说是整体社会的经济与知识水平提升的表征。以国民平均所得超过三万美元的欧美各国和日本为例,健康休闲产业的蓬勃和健康知识的产量提升,所透露的是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高度期待与需要。在美国,许多大企业甚至会要求高阶主管做好健康管理,并且列入绩效考核要件。出版量居世界第二位的日本,近几年来更有甫一上市销量就突破130万册的《病
期刊
书香:在大陆出版合纵连横的时代,作为一名前台湾出版人,您如何看待台湾的出版?  詹宏志(以下简称詹):我没有办法代替我的台湾同行发表什么观点,但是如果今天我还在从事出版的话,哪里有读书的人,哪里就有我服务的人,我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除非有人限制我。在过去我是不能做这个事,因为我受到限制。在城邦的时候,我一年授权到大陆来的书大概有超过2000种,量其实不少,但是我不能做第一线的出版,不能直接去理解读
期刊
有一些空间,只要它在着,就能带给我安心的感觉。即使久久未曾到访,知道那些场所仍然静好,亦能令我领受幸福。我常常在记忆一些特殊空间的时候发现,原来自己往往是被它们所铭刻的。我的身体经历过它们之后,那些温度声音气味色泽,便厚藏于我的人生,不可须臾离。有河BOOK或许就是其中一处,用它自己的生命召唤着许多人,写入许多人的记忆中。  在淡水住了将近四年,颇能习惯盆地边缘的风雨阴晴,空气中的潮湿。我总是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