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一的傍晚,照例是新员工的入职培训,这原本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讲义早已成竹在胸,案例也是顺手拈来,我常常把自己比作一张光碟和《新闻联播》同步播出。
“各位新同事,如果每个月的工资是1000元,我们将会寄多少钱回家呢?”在阐述“不浪费”公司理念的时候,我如往常一样进行调查互动。300、500、600、700、800、1000……不同的三位数甚至是最小的四位数接二连三地跳出来,培训室内笑声叠起,我在白板上一一记录着。
当各种声音渐渐落下去的时候,我开始复制早已准备好的言辞:“如果有人说寄1000元,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开玩笑,另一种是刚刚出来打工,不明白打工的艰辛。”许多学员纷纷点头认可。“如果可以寄300元,我觉得他做得不错,这个数字是真实的,但是关键是坚持,每月如此。如果寄500元,我伸出大拇指,表示称赞。如果寄600元,我抱拳作揖,表示佩服。如果寄700元,我给他鞠躬。如果真能够寄750元,我将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四肢都趴在地上的那一种。”培训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接着说:“如果有人说能寄800元,甚至850元,那多半又是假的了。”
“有人能寄850元。”新员工中间有人提出了驳议。
凭借多年的阅历,我把结论精确到个位:“即便有,也是非常少,100个人中不会超过5人。”
一个女性的声音很小,很温柔:“我曾经寄过。”。
“她寄过。”旁边的同事唯恐天下不乱,大声地补充。
我顺声望去,原来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我不慌不忙地问她:“你的工资不止1000元吧?”。
“我当时做文员,拿月薪,1000元。”
“你有没有男朋友?”言下之意是日常的开支归男朋友,她的工资储存起来。我非常欣赏这类女子,她们比那些把钱和身子一古脑都奉献出去、有一天被“飞”掉要从高楼跳下的女人强得多。
“没有。”小姑娘淡淡地回答,做了坚绝的否定。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脸部肌肉仿佛有些僵硬,抓起最后一根稻草,问道:“你有兄弟姐妹吗?”
“有,一个妹妹。”
我如释重负,正要大张旗鼓地继续演讲,掌声突然从小到大地响起来,仿佛一个人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我们似乎都找到了一个久违的答案,仿佛看到了某个故事里的女主角。激烈的掌声过后,有人怀疑:“你是怎么用钱的?你不买洗发水了吗?你不吃夜宵吗?你不买衣服吗?你不用买电话卡吗?……”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现身说法比理论说教更加生动和深刻。我鼓励姑娘走上讲台,介绍她的勤俭之道,号召掌声再次为她响起。姑娘显然有些羞涩,脸浮红霞,慢慢地说:“我以前的那家公司包吃包住,上班穿厂服,平时用不了什么钱,真的用不了什么钱。我觉得家里比我更需要钱。”
我不再继续评论,脑中盘旋着一个问号——就算公司扣伙食和水电费,我又能够邮寄多少呢?求学的时候,父母总能在开学的时候及时地拿出一笔巨额的学费。如今,我也能挣钱了,收入甚至超过了父母,但是让我一次拿出五千、一万还是捉襟见肘。倘若像基金定投一样每月邮寄五百、八百,居然也是一件挺难的事儿。
“鼓掌!”除了鼓掌,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各位新同事,如果每个月的工资是1000元,我们将会寄多少钱回家呢?”在阐述“不浪费”公司理念的时候,我如往常一样进行调查互动。300、500、600、700、800、1000……不同的三位数甚至是最小的四位数接二连三地跳出来,培训室内笑声叠起,我在白板上一一记录着。
当各种声音渐渐落下去的时候,我开始复制早已准备好的言辞:“如果有人说寄1000元,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开玩笑,另一种是刚刚出来打工,不明白打工的艰辛。”许多学员纷纷点头认可。“如果可以寄300元,我觉得他做得不错,这个数字是真实的,但是关键是坚持,每月如此。如果寄500元,我伸出大拇指,表示称赞。如果寄600元,我抱拳作揖,表示佩服。如果寄700元,我给他鞠躬。如果真能够寄750元,我将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四肢都趴在地上的那一种。”培训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接着说:“如果有人说能寄800元,甚至850元,那多半又是假的了。”
“有人能寄850元。”新员工中间有人提出了驳议。
凭借多年的阅历,我把结论精确到个位:“即便有,也是非常少,100个人中不会超过5人。”
一个女性的声音很小,很温柔:“我曾经寄过。”。
“她寄过。”旁边的同事唯恐天下不乱,大声地补充。
我顺声望去,原来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我不慌不忙地问她:“你的工资不止1000元吧?”。
“我当时做文员,拿月薪,1000元。”
“你有没有男朋友?”言下之意是日常的开支归男朋友,她的工资储存起来。我非常欣赏这类女子,她们比那些把钱和身子一古脑都奉献出去、有一天被“飞”掉要从高楼跳下的女人强得多。
“没有。”小姑娘淡淡地回答,做了坚绝的否定。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脸部肌肉仿佛有些僵硬,抓起最后一根稻草,问道:“你有兄弟姐妹吗?”
“有,一个妹妹。”
我如释重负,正要大张旗鼓地继续演讲,掌声突然从小到大地响起来,仿佛一个人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我们似乎都找到了一个久违的答案,仿佛看到了某个故事里的女主角。激烈的掌声过后,有人怀疑:“你是怎么用钱的?你不买洗发水了吗?你不吃夜宵吗?你不买衣服吗?你不用买电话卡吗?……”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现身说法比理论说教更加生动和深刻。我鼓励姑娘走上讲台,介绍她的勤俭之道,号召掌声再次为她响起。姑娘显然有些羞涩,脸浮红霞,慢慢地说:“我以前的那家公司包吃包住,上班穿厂服,平时用不了什么钱,真的用不了什么钱。我觉得家里比我更需要钱。”
我不再继续评论,脑中盘旋着一个问号——就算公司扣伙食和水电费,我又能够邮寄多少呢?求学的时候,父母总能在开学的时候及时地拿出一笔巨额的学费。如今,我也能挣钱了,收入甚至超过了父母,但是让我一次拿出五千、一万还是捉襟见肘。倘若像基金定投一样每月邮寄五百、八百,居然也是一件挺难的事儿。
“鼓掌!”除了鼓掌,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