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借鉴?创新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路紊乱、语言乏味的现状,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应该根据实际,从基础的东西学起,多一点积累,多一些借鉴。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必经阶段,创新是积累、借鉴的归宿。积累借鉴最终的目的就是创新,写作必须突破“模式”再创新,这是“写得好”的关键。
  【关键词】写作;积累;借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我看过不少的学生作文,其内容空洞、思路紊乱、语言乏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有什么创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我认为,还是应该根据实际,从基础的东西学起,多一点积累,多一些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在立意上、技巧上、语言上有所创新。
  一、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仅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1]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体现着他的知识、语言、思想、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学古人今人的一些做法,养成熟《读成诵》的好习惯。古时的学生从《三字经》到《百家姓》,从《四书》《五经》到《古文观止》以至《唐诗三百首》,无不诵读如流。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到八十岁时,实现了他的读书目标——把整部《红楼梦》都背了下来。巴金也十分强调积累,他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有那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的‘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名人大家之所以“下笔如有神”,而且句句有神韵,处处皆风骨,就是因为他们积累了一笔丰富的语言财富。因此学习写作的人,要对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择其善者而诵之、背之、悟之、记之。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受到其情感的滋润、思想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说话、作文时便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
  写文章,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要有生动的生活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炉火纯青的文学巨匠,倘若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朱熹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杜甫的诗之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出了人民疾苦;鲁迅之所以能写出“投枪”“匕首”式的杂文,也是因为他对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西游记》中孙悟空机智勇敢的形象和叛逆精神,正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
  要想从生活中截取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素材,就应该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对生活中的人、事、物都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把握整体,洞悉细微,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使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也会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在的学生,既有校园生活的亲身经历,又有家庭、社会的生活体验,只要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就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借鉴——是创新的必经阶段
  如果说“积累”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借鉴”则是在明确“怎样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出立意深刻、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的文章来。对于初学写作的人,只有借鉴范文,仿其立意、仿其谋篇、仿其表达方式,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才能娴熟地掌握每一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当然,借鉴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机械抄袭,而是在充分领悟范文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恰当的篇章结构,用语言文字加工转换成自己的信息。如李清照的“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表达思维上就是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演绎。李煜把静止的愁经过想象传递给动态的东流水,同时把抽象的愁还原为一种具体的春水。李清照与李煜写作中内在的表达逻辑模式刚好相反,她把具体的事物经过想象传递给抽象的愁。又如《滕王阁序》的作者更是借鉴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当然,如果老是跟着名家名篇亦步亦趋,一味重复别人的模式,势必使你的文章成为某篇范文的“克隆”。因此,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把思维引向新的事物、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才能有所突破、有所超越、有所创新。
  三、创新——是积累、借鉴的归宿
  经过一定阶段的仿写训练之后,习作者必然懂得文章的基本要素,明确各类文体的行文规范。但这不是目的,只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经阶段。因为借鉴摹仿的文章往往是模式化的,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因此,写作必须在明确“怎样写”的基础上,突破“模式”再创新。这是“写得好”的关键。
  好的文章,要求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就是文章要体现自己独到的情感与见解。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4]刘心武说的“思考”就是思维。而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涉及的就是思维的创新。有些同学写的文章之所以平淡无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思维的创新。因此,思维的创新对作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在文章生成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文章主题的创新、内容的创新、语言的创新。
  人民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5]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素质。对中学生而言, 对某一事物,只要有一点新的发现,一个新的见解,或者能够对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一些创造性运用,就是创新的体现,其文章也就富有新意。在这一方面,名家手笔为我们提供了典范的例子。古文《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词作《沁园春·长沙》是中学生读过的精品,诗文中都曾写过“水”,参照物都是“鱼”,但是,因为三位作者对“水”的感悟不同,所以他们笔下的“水”也各领风骚。
  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二文所写之“水”,虽然都具有清澈透明的特点,但所见之石,前者是水底的“细石”,后者是“全石以为底”;所见之鱼,吴均仅以“游鱼”二字概述其动态,柳宗元则工笔细描,把鱼写得活灵活现。较之吴文,柳文似有借鉴之影,但因表达方式不同,所以不仅没有机械模仿之感,而且使人耳目一新。毛泽东写湘江之水,水上“百舸争流”,水中“鱼翔浅底”,不再是吴、柳笔下那种缥碧、清冽、恬淡而又远离现实之水,而是千帆竞发、充满朝气、催人奋进的江河景象。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毛泽东以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巧妙地化用了吴均的“游鱼”和柳宗元的“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描写,简洁生动地用上了一个“翔”字,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感受,这不能不说是前无古人的创新。
  青少年学生,虽然阅历浅,但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做,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只要善于积累,勤于练笔,就一定能够用创新思维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高秀敏.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J].山东教育,1998(21).
  [2]刘国芬.古诗文积累的途径与方法[J].文学教育(下),2007(03).
  [3]朱熹.观书有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先波,王丽.学生作文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04).
  [5]王奋才.让创造之花处处开放[J].科学大众,2001(02).
  作者简介:林秀娥,1969年生,女,汉族,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任教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第一中学,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编辑:董 娇)
其他文献
【摘要】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张存在主义的著名的哲学家,其主张存在主义已经成为萨特的代名词,其文学作品也凸显着这个哲学思想。《墙》是萨特表现存在主义的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通过生与死的一系列的情节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萨特文学上的主张,通过分析萨特文学上的作品是有利于理解其哲学上的主要思想。  【关键词】死亡;荒谬;灰暗;墙;自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生与死乃每个人必然经历
【摘要】语文生态课堂彰显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特征,但是生态课堂也必须是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这就需要强化生态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本文试图以《皇帝的新装》的第二课时教学为例,谈谈确定适中的教学目标以及生态课堂上向目标冲刺的调控策略。  【关键词】语文;生态课堂;有的放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生态语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构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成性的、充
【摘要】高考作文在语文中占了很大的分量,是一个重头戏,它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作文分数差距令人咋舌,作文训练的无效也是让人头痛不已。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它。而高考又是我们高三学生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我们一定要认真准备,认真对待,为自己的锦绣前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作文;江苏高考;2015年;备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年一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如果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很多学校开始引进多媒体设备,让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阅读;环境;主体;思维
【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是每个教师的心愿。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外阅读;提高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摘要】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在阅读面、阅读量以及阅读深度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些问题,令人堪忧。如何根据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让小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知识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美育因素。中学生正处在情感萌发、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美,追求美,甚至希望创造美,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以美育人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  【关键词】美育;美读;意境;构思;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
【摘要】当前来说,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一线语文教师开启了教学改革之路,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中,我结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认为语文学科教学不可丢失的两样东西,就是文学性和工具性。所以本文基于这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论述:渗透德育,构建“实效性”;注重阅读,追求“语文味”;重视写作,渗透“人文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改革;高效与趣味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在学生情感品质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若是文章文质兼美、情理并重,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其和文章产生共鸣,文学形象的栩栩如生也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  【关键词】情感体验;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应该丰富,从而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谓情感,就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
【摘要】作文中如何避免选材的雷同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事。文章选材要力求真实,突出文章主题思想;选择材料要典型,防止材料面面俱到;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理清内外部逻辑联系;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使事例更加典型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作文;选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英国社会文化学者理查德先生说过:观察事物必须透过其表象来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会发现本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