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美育因素。中学生正处在情感萌发、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美,追求美,甚至希望创造美,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以美育人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
【关键词】美育;美读;意境;构思;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可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美育因素。中学生正处在情感萌发、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以美育人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回顾总结几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方法,而叶老所提倡的“美读”,意即读出作品的兴味,传达作者的感情,最终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是教诗词、散文、小说,还是剧本,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不同特点,朗读也要“因材施教”。
具体如朱自清的《春》,初读此文,同学们都很喜爱,认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太美了,但在分组进行有感情朗读时,学生们并没有读出那种美的境界,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所描绘的五幅春景图。于是我对课堂结构重新作了调整,侧重于分组有感情朗读,并配乐,遵循“美读”原则,完成“美读”任务。
我们是这样处理“美读”的:
朗读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音自然、质朴。盼春的描写,是舒缓型节奏,为下文轻快型节奏做铺垫,读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春草图:“偷偷地”是在不知不觉,轻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读出人们在春景中尽情欢乐的情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应放慢节奏,好像人们被这美好的春景陶醉了,节奏放缓,多用虚声。春花图:着力写春花竞放的景象,整段节奏为轻快型,从上到下空间感要注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读出情趣。蜜蜂蝴蝶的活动,突出闹的气氛。野花,列举的三种花,分别用平调、降调、升调读,比喻要突出“眨”的可爱。春风图: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用一种轻柔、缓慢语调。“抚摸”是触觉的感受,为重音轻读,读出春风的温柔。“高兴起来了”语调开始上升,“轻风流水”轻声慢速,稍顿,道出“应和着”。“嘹亮”拉长语气,突出空间感觉。春雨图:节奏为轻快型与舒缓型交错,为下一段作铺垫。“别恼”是转折性重音,“绿”“逼”为情感性重音,用实声,“慢慢”“静默”应重音轻读,要突出人们雨中的惬意。
这种“美读”,可以一读、二读甚至三读。当学生千回百转地读出这些美不胜收的春景时,也便曲尽其妙地品尝出春的美和魅力。
二、引入意境,引起共鸣
所谓意境,是蕴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因此,从意境的讲授与鉴赏入手,使学生感受那种实实在在的美,有质地的有力感的美,便是至关重要的了。
小说《百合花》主人公通讯员、新媳妇就是在作者精心构置的优美圣洁的意境中出场的:“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天边涌起一轮满月”……“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很快就使学生融情于景,爱不释手了,但很少有人能够体味出这景与这景中人的关联之处,这便要引导学生去读、去领会,渐入佳境,使他们悟出景美人更美,新媳妇的善良、勤劳、纯洁不正如百合花一样美丽而宽广吗?意境造就了形象美,而这个美的形象正凝聚了作者所歌颂赞叹的解放战争中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在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和广大劳动妇女积极向上的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一首意味隽永的诗词,只有在帮助学生全面真切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之后,方能使它们感受到一种美的诱惑,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或激昂感奋,或柔情似水。也许,这就是作品所引起的共鸣吧,用古希腊哲人德谟克的话说就是“大的快乐不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三、揣摩语言,体会感情
语言美所包含的范畴是宽广的。以散文为例,有的是清晰明朗的,有的是含蓄朦胧的,有的庄严雄奇,有的风趣瑰丽,有的句式别致,变化多端且美不胜收……而作者的语言又无不在时代风格中显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有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曾这样说过:“当作家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深刻的知觉反应、情感态度、联想体验之后,即使他用的是极普通的词语、普通的句法,也会富有神妙的光彩、奇异的芬芳、动人的声响、迷人的韵致。”(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济南的冬天》正是如此。可以说这是篇浅显的美文,初学此文,学生说一看便懂。作者正是用浅显明白的文字抒发对济南冬天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扣住这一点,就可以“浅文美教”,使学生体会出作者底蕴深厚的感情: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的“温、睛”,赞誉它是个“宝地”。接着分写山和水,写山用“小摇篮”“慈善”“害羞” “秀气”“卧”等词语,写出了山的可爱秀美,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写水先连用五个“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写水是温的用“冒着点热气”,写济南冬天的“睛”用“蓝水晶”的比喻等等,读来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语文学科的确是一座艺术之宫,只要走进去,就会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当学生步进这座宫殿,深得其中之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时候,“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爱憎感情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着,并快乐着。寓美育、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可以收到教书育人的较好效果。
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审美成为一种习惯,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学生难道不是在“享受” 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吗?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美育;美读;意境;构思;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可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美育因素。中学生正处在情感萌发、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以美育人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回顾总结几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方法,而叶老所提倡的“美读”,意即读出作品的兴味,传达作者的感情,最终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是教诗词、散文、小说,还是剧本,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不同特点,朗读也要“因材施教”。
具体如朱自清的《春》,初读此文,同学们都很喜爱,认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太美了,但在分组进行有感情朗读时,学生们并没有读出那种美的境界,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所描绘的五幅春景图。于是我对课堂结构重新作了调整,侧重于分组有感情朗读,并配乐,遵循“美读”原则,完成“美读”任务。
我们是这样处理“美读”的:
朗读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音自然、质朴。盼春的描写,是舒缓型节奏,为下文轻快型节奏做铺垫,读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春草图:“偷偷地”是在不知不觉,轻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读出人们在春景中尽情欢乐的情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应放慢节奏,好像人们被这美好的春景陶醉了,节奏放缓,多用虚声。春花图:着力写春花竞放的景象,整段节奏为轻快型,从上到下空间感要注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读出情趣。蜜蜂蝴蝶的活动,突出闹的气氛。野花,列举的三种花,分别用平调、降调、升调读,比喻要突出“眨”的可爱。春风图: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用一种轻柔、缓慢语调。“抚摸”是触觉的感受,为重音轻读,读出春风的温柔。“高兴起来了”语调开始上升,“轻风流水”轻声慢速,稍顿,道出“应和着”。“嘹亮”拉长语气,突出空间感觉。春雨图:节奏为轻快型与舒缓型交错,为下一段作铺垫。“别恼”是转折性重音,“绿”“逼”为情感性重音,用实声,“慢慢”“静默”应重音轻读,要突出人们雨中的惬意。
这种“美读”,可以一读、二读甚至三读。当学生千回百转地读出这些美不胜收的春景时,也便曲尽其妙地品尝出春的美和魅力。
二、引入意境,引起共鸣
所谓意境,是蕴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因此,从意境的讲授与鉴赏入手,使学生感受那种实实在在的美,有质地的有力感的美,便是至关重要的了。
小说《百合花》主人公通讯员、新媳妇就是在作者精心构置的优美圣洁的意境中出场的:“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天边涌起一轮满月”……“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很快就使学生融情于景,爱不释手了,但很少有人能够体味出这景与这景中人的关联之处,这便要引导学生去读、去领会,渐入佳境,使他们悟出景美人更美,新媳妇的善良、勤劳、纯洁不正如百合花一样美丽而宽广吗?意境造就了形象美,而这个美的形象正凝聚了作者所歌颂赞叹的解放战争中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在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和广大劳动妇女积极向上的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一首意味隽永的诗词,只有在帮助学生全面真切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之后,方能使它们感受到一种美的诱惑,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或激昂感奋,或柔情似水。也许,这就是作品所引起的共鸣吧,用古希腊哲人德谟克的话说就是“大的快乐不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三、揣摩语言,体会感情
语言美所包含的范畴是宽广的。以散文为例,有的是清晰明朗的,有的是含蓄朦胧的,有的庄严雄奇,有的风趣瑰丽,有的句式别致,变化多端且美不胜收……而作者的语言又无不在时代风格中显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有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曾这样说过:“当作家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深刻的知觉反应、情感态度、联想体验之后,即使他用的是极普通的词语、普通的句法,也会富有神妙的光彩、奇异的芬芳、动人的声响、迷人的韵致。”(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济南的冬天》正是如此。可以说这是篇浅显的美文,初学此文,学生说一看便懂。作者正是用浅显明白的文字抒发对济南冬天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扣住这一点,就可以“浅文美教”,使学生体会出作者底蕴深厚的感情: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的“温、睛”,赞誉它是个“宝地”。接着分写山和水,写山用“小摇篮”“慈善”“害羞” “秀气”“卧”等词语,写出了山的可爱秀美,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写水先连用五个“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写水是温的用“冒着点热气”,写济南冬天的“睛”用“蓝水晶”的比喻等等,读来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语文学科的确是一座艺术之宫,只要走进去,就会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当学生步进这座宫殿,深得其中之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时候,“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爱憎感情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着,并快乐着。寓美育、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可以收到教书育人的较好效果。
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审美成为一种习惯,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学生难道不是在“享受” 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吗?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