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渴的想象”与约翰逊的作家生涯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anshuan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缪尔·约翰逊的哲理小说《拉塞勒斯》第三十二章,拉塞勒斯与夫子因列、妹妹聂卡娅等一行人游览埃及金字塔,观瞻完墓室和石棺后,三人坐下歇息,夫子因列对兄妹二人就金字塔的由来作了一番评论:
  至于为何埃及人要耗资巨大、用工浩繁地建造金字塔,至今没有理由可以充分解释。金字塔狭室窄道,无法用作躲避敌军来犯的场地,金银财宝本可以藏在同样安全的场所,却无需付出高昂的代价。似乎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只是为了顺从饥渴的想象,这种想象无休止地折磨着人的一生,往往要劳师动众才能满足它的饥渴。人一旦拥有他所能享受的一切,势必会扩展自己的欲望。就如同土木之道,刚开始是为实用目的破土动工,可一旦达到目的,就会为虚荣心大兴土木,宏图不断扩展,终于达到人力所能为的极限,这样才能避免旋即又生出新的念头。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

  夫子先将长城与金字塔作对比,认为长城有其实用之处,中国人筑长城抵抗外敌合乎情理,而金字塔既不能作退兵之地,也不能作藏宝之所,实在难以推断埃及人的建造动机。夫子思索再三,最后将其归结为“饥渴的想象”。“饥渴的想象”这个隐喻以及变体常出现在约翰逊的作品中,是作家对人的心灵状态的精妙譬喻。约翰逊暗示人的心灵就像肠胃,总是处于蠕动不止、欲求不满的状态,绝不会停留在稍纵即逝的“当前”,而要常常回思“过往”和展望“未来”,以填补时间留给心灵的空洞。可一旦得以餍足,心灵便又复归于空虚,渴念新奇之物,如此往还反复,几乎是不可摆脱的宿命。由饥渴的想象而生的,可以是好奇心、冒险的冲动和开拓的精神,也可以是贪婪、欲望、虚荣、自我欺骗等心理。这样的想象既能成就科学的伟业,铸就文艺的丰碑,也能使一代君王“派遣万千劳众日夜不休地垒石筑台”建造金字塔,使普通人“不安自己的平常身世,艳羡王室的荣华富贵”(《拉塞勒斯》第32章)。拉塞勒斯王子逃出“幸福谷”,去寻找真正幸福的人生,也正是饥渴的想象使然。
  塞缪尔·约翰逊是英国十八世纪众望所归的文坛大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有鲜明的喻世明理、内观自省的特点。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将他的作品归为智慧文学,称他是“文学与人生的经验批评家”。如何更好更有意义地生活,既是约翰逊的文学的核心主题,也是他作为普通人要面对的问题。“饥渴的想象”是作家在读书、察世和内省中对人类心灵状态的提炼,是他思考诸多道德问题要回溯的根源。
  约翰逊一七○九年出生于斯坦福德郡的里奇菲尔德镇,父亲是当地的穷书商。约翰逊自小在父亲的书堆中长大,年少时就已精通多门古典语和现代语。一七二八年约翰逊就读牛津大学,才华学识初露锋芒,令导师颇为震惊。约翰逊家庭穷困,在校生活十分拮据,一年后终因父亲破产辍学回家,以帮忙打理书店和教书为业,如此不得志地过了多年。一七三五年约翰逊娶比自己年长二十五岁的寡妇伊丽莎白·波特为妻。不可否认,波特的财产确实是他结婚时考虑的因素,但还需知道的是,约翰逊幼时得过淋巴结核,久治不愈,后来留下满脸疤痕,相貌丑陋惊人,甚至连视力也受到影响。而且由于生计窘迫,脾气暴躁,约翰逊在生活中认识的女性十分有限,跟她们很少有亲密接触。这也许是他被迫选择这段婚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婚后不久,约翰逊考虑到谋生问题,用波特的钱办了一所学校,收了几个学生,不久学校即倒闭关门。一七三七年约翰逊只好去伦敦闯荡,身无分文,初到大都市的生活十分落魄。当年十月他为《绅士杂志》写稿,也将妻子带到了伦敦。一七三八年约翰逊匿名发表长诗《伦敦》,模仿尤维纳利斯的第三讽刺诗。约翰逊虚构了人物特雷斯即将离开伦敦,隐退威尔士乡间的情境。借人物之口,约翰逊美化了田园生活和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讽刺了现代大都市生活的腐化、沃波尔当政下的政治腐败和穷人所受的苦难。整首诗用笔挺劲犀利,掷地有声,充满对穷人无用武之地的愤恨不平,带几分愤青色彩。蒲柏读完此诗后,说该作者不日要崭露头角了。一七四四年约翰逊发表中篇传记《塞维奇传》,引发文坛关注。塞维奇是当时伦敦格拉布街穷作家中的一员,有几分诗才,自称是某贵妇的私生子,平日混迹于达官贵人中间,行为放荡不羁,最后因得罪世人债务缠身死于狱中。一七三七至一七三九年期间塞维奇与约翰逊有往来,两人因为共同的寒士身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塞维奇传》讲述了一位年轻诗人如何因人性弱点,受饥渴的想象所牵引,步步走向悲惨的结局。约翰逊要借这个故事警示世人,生活中有太多让人行差踏错的诱惑,一个人天性本善并不必然是个好人,爱美德并不等于践行美德。要成为有美德的人,必定需要一个抵抗各种诱惑与激情,将道德原则贯彻于生活并养成习惯的艰辛过程。整部传记裁剪得当,添以作者所见所闻,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故事引人感慨,催人自省。
约翰逊编撰的《英文词典》第3版(1767年版),在他有生之年,这本词典印刷了5版

  一七四六年约翰逊受伦敦出版商所托,开始编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语词典。编撰工作历经九年才完成,一七五五年词典出版,成为英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成就。编写词典十分辛苦,约翰逊的生活时常捉襟见肘。一七五二年妻子因病去世。他一直对当年因忙于工作而冷落妻子耿耿于怀很多年。在编撰词典的过程中,约翰逊发表了长诗《百愿成空人间事》(1749年),它基本的寓意是:饥渴的想象,若任其张扬无度,常会造就悲剧的人生。在诗中约翰逊列数了人生的各种愿望,如财富、地位、权力、学识、名声、长寿、美貌等。他列举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或结局,来说明狂热地追逐这些愿望,往往会令人歪曲现实,生出虚妄的念想,加上世事无常,只会让人生以失败或不幸收场。约翰逊认为,抱有雄心壮志,希望日后有所作为,并为此尝尽忧愁,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现实,但人必须认清心灵中不安分的力量,对其加以约束,倘若遭逢重挫无可挽回,应将心灵寄托于天意,以求永恒的回报。这首诗因其思想的力度、意象的丰富和诗风的凝练,代表了约翰逊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一七五○至一七五二年期间约翰逊写了每周两期的系列散文《漫游者》,总共二百零八篇文章,加上《百愿成空人间事》,真正奠定了约翰逊作家生涯中的文学声名。   在《漫游者》中,约翰逊秉承了爱迪生与斯蒂尔作为“指导日常生活智慧的大师”的使命,教导读者通过理智的反思过上有用于世和幸福于世的生活。初看之下,《漫游者》的文章似乎都面目相仿,新意不足,基本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如“饥渴的想象”)反复换用不同方式来论述。约翰逊在第二期中有句话,恰好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他说,人们更经常需要的是反复提醒,而不是醍醐灌顶。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人世间的真理归根结底,也就只有零星几条,很多人过得不幸福,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因为他们不曾铭记于心并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说教的目的就在于耳提面命,用不同的事例、意象和论述方法达到驱使读者自我革新的目的。《漫游者》以及后来的《冒险者》和《懒散者》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家绝大多数有过论述,但这并不意味着约翰逊的说教脱离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譬如,约翰逊在劝谏世人应理性对待物质需求和幸福的关系的时候,往往是以十八世纪中叶繁荣的伦敦大都市为背景。在《冒险者》第六十七期里,约翰逊就曾论及饥渴的想象如何体现在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中。他点出了这个问题与时代的相关性:需求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这正是现代商品经济中的消费行为所具有的特征。
约翰逊编撰词典的位于高夫广场的房子现在是一个博物馆

  作为说教文章作者的约翰逊,有别于鲍斯威尔传记中的约翰逊。在《约翰逊博士传》中,约翰逊并不可爱,兜里装满了各种偏见,性格霸道,喜欢强词夺理,咄咄逼人。而在《漫游者》这类说教文章里,我们则能感受到约翰逊是个言语温和、态度公正客观、有宽宏之心的思辨作家。他既充分意识到七情六欲是人所固有,但又不认为它们必定会左右人的行为;他认为七情六欲可以加以约束和引导,但又不能全然压制,否则即是灭绝人性。他在《漫游者》第四十九期中论述世人对身后名的渴盼,指出身后名“既可能变作善行的回报,也可能成为恶行的酬赏”,如果人们汲汲于名声,让其主导自己的想象,必定会伤人害己,但如果追逐得当,则必定有助于自己成为在逆境中不气馁的良善之人。一七五九年约翰逊在《拉塞勒斯》中说过,道德说教者说起话来像天使,过起生活来就像人。约翰逊并不避讳自己在公共领域的道德说教者身份,写这句话时其实也把自己包括了进去。
  《拉塞勒斯》中有一位哲学家,在众人面前十分自信地大谈应奉拜“理智”,征服“幻想”和“激情”,做到以不关己事的态度来看待周边的祸福,用刀枪不入的忍耐来承受命运的毒矢。拉塞勒斯以为遇到了真智者,等过了几日再去拜谒他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位哲学家神志崩溃坐于家中,与初见时判若两人。一问才得知,哲学家唯一的女儿昨夜暴亡。拉塞勒斯就以哲学家前两日所授的智慧来劝慰他,说人世沧桑,变化无常,唯有真知和理智永久不变。哲学家反问道,真知和理智能带给我什么安慰?请告诉我,除了告诉我我女儿不能失而复得外,它们还有什么用处?其实这位哲学家教给众人的道理,在约翰逊的说教文和传记中随处可见,只不过此处语气稍显夸张武断而已。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故事本身引出几个最基本的为人问题:一、我们平日说话是否过于绝对,过于肯定?二、我们是否真心相信自己所说的话?三、我们是否想践行或能践行自己所相信的?公共知识分子更应该要扪心自问。毕竟在这个时代,我们更缺的不是意见领袖,而是真诚生活的人。
  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灵。有些时候,我们不愿意用省思之火来观照它,有些时候,我们自以为转向了火光,却不曾想其实是被“饥渴的想象”所蒙蔽。十七世纪的英国诗人德纳姆在长诗《库珀山》中道出了人世间一个普遍现象:“没有谁胆大包天,敢公然作恶行凶,所有恶行都需让人觉得像善行。”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毕竟有律法和道德在表面上维持着正义的秩序,不过,约翰逊说,很多时候作恶的人还必须自认为是在行善:
  我们假若幻想自己居处高位定然比现今处于其位的人更能造福于公众,我们迟早会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并认为这是良善之举;我们本无行此大善的天职,也确无作恶的初衷,然而随着仇视的情绪迅速燃烧成为仇恨的怒火,行善的热切反倒使我们沦为罪恶的牺牲品。(《漫游者》第8期)
  约翰逊的这段文字如电光火石,戳中了多少人内心的私密。“彼可取而代之也”是中国人特别熟悉的名言,“大材小用”、“怀才不遇”、“屈沉下僚”以及大量类似的表述,其实都是这句名言的变调。确信自己能“行此大善”,竟然会启动“作恶”的程序,这是我们以往想不到的。约翰逊还说,人往往会因为利害攸关的缘故,对自身的罪恶百般呵护,用尽自欺欺人的手段为其掩饰,乃至于最后以“良善”为颜料替“罪恶”涂脂抹粉。这也就是为何约翰逊要让“想象”时刻处于“理智”的监控下的缘故;如若不然,它将会给世间多少“恶行”颁发“善行”的通行证?约翰逊对心灵的洞见,在后世很多小说家的笔下都有精彩演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布斯特洛德先生,在决意要杀人或害人之前,无不经历一番激烈的心灵搏斗。但最终是“想象”获胜,他们将自我幻想为正义的化身或上帝的工具,通过剥夺同类的生命权来施行所谓更大的善。人世间有太多荒唐的悲剧,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经常是由此而起。
  除道德说教文章外,约翰逊一生中还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早年约翰逊反对沃波尔政府的政策,大体认同托利党人的基本理念,他甚至因批评当权政府而受到通缉。到了晚年,约翰逊的政治态度趋向保守。晚期重要的政论文有《虚假警报》(1770年)、《爱国者:致大不列颠的选举人》(1774年)和《征税非暴政》(1775年)等。约翰逊政治态度的转变,与英国所处的历史环境不无关系。十八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人民越来越不满现有的政治制度,要求分享更多利益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某些激进的政客甚至攻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对在位君主进行人身攻击,各种暴乱事件层出不穷,极大地威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英国政府为偿还巨额债务,对北美殖民属地开征新税(因为英国的军事保护不是免费的,就如现今美国的军事保护也不是免费的),导致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日益紧张,革命一触即发。约翰逊强调保持“古有宪制”不变,捍卫政府威权和文化传统,在稳定中采取渐进式变革,避免革命对社会造成全面破坏,有其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约翰逊画像(1756年)

  不过,渐进式变革对无医疗保障等着病死的患者、无养老保险等着饿死的老人而言,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些个体的生命等不来既得利益者姗姗来迟分与的杯羹。宏大的政治设想,不管如何有功于千秋万代,对于当下急需救扶的弱势群体,无疑都是残忍的拖欠。约翰逊难能可贵的是,他终其一生都是一位弱者所急需的人道主义者。约翰逊曾收留了多位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者,让他们住在自己家中,给予他们生活补贴。“收容所”里的这些“流浪猫狗”经常相互撕咬,约翰逊不堪其扰时,就会躲到外头去,跟人说起家中的烦心事,也只是温和地调侃一番。约翰逊每次出门都会在兜中揣上零钱,见道旁有人行乞,就施舍一些。他一生古道热肠,常提携后进的新人,甚至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救其于危难之中。作为“绅士”的约翰逊,用个人的慈善行为夯实了公共知识分子的道德内涵。
  约翰逊也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文学批评大家。他的很多文学论断都充满了真知灼见,具有穿越人类文学历史的普世价值。一七七九至一七八一年期间发表的《诗人传》是他一生文学批评思想的结晶。《诗人传》包括约翰逊对五十二位英国诗人的生平和作品的评述,历史跨度长达一百五十多年。有些传记,如《弥尔顿传》,结构比较典型,由“诗人生 平”、“人物素描”和“作品评介”三部分组成。约翰逊评述诗人,能谨慎地将文品与人品区分开来,即使有些诗人道德败坏或与他政见不同,也并不影响他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不过,约翰逊仍是力图揭示某些诗人的性格、气质或天赋与其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蒲柏传》为例,约翰逊发现蒲柏待人接物十分工于心计,喜欢惺惺作态,斤斤计较,即使是记日记写信函,也会很周全地考虑如何拔高自己的形象。但为人的“算计”一旦体现在写作上,就可能表现为对诗文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美之境。约翰逊通过蒲柏的性格来暗示他为何会对自己的作品字斟句酌反复思量,有如此圆熟精湛的语言艺术。像这样从“人”到“文”的隐形脉络也存在于其他一些传记中。总体上看,《诗人传》对诗人的选取标准以及某些论断,虽然在后来的一两百年里不断受到抨击,但这部书在梳理英国文学经典方面所作的贡献不容质疑和低估。
  在漫长的作家生涯中,约翰逊一直关注知识分子从“公”与“私”、“知”与“行”、“文”与“人”等不同角度所折射出的人格以及相互间既吻合又紧张的关系。在约翰逊看来,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所宣讲的理念,在著述中所传扬的真理,不可否认,对提升社会福祉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他又强调,一个人假如能在生活中为人审慎,力行真善理念,无亏于私德,这同样意义非凡。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与自我保持审视的距离,监控潜藏在心灵中的饥渴想象,防止它用狡诈的手段把“公、知、文”与“私、行、人”简单地混为一谈。约翰逊评论笔下的人物,不会心安理得地把人物的各个层面分裂和隔绝起来,他看重的是每个层面与人的完整性之间的关系。在读书人可以无视自己的学术剽窃行为、以道义的面孔评说公共事务的时代,在大学教授可以坦然声称自己既可执教鞭于三尺讲台,亦可扇人耳光于十里长街的时代,我们作为普通读者在阅读约翰逊其人其作时,不妨对这一方面多作关注。
伦敦街头的约翰逊雕像

  《饥渴的想象:约翰逊散文作品选》以牛津和企鹅为选本参考,收入塞缪尔·约翰逊散文作品六十篇(部分为节选),涵盖伦理道德、时事政治、文学批评三大领域,纵跨约翰逊四十年写作生涯,该书即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其他文献
一    我原本应该受到一些家庭的文化熏陶,然而我没有,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没有父亲的影像,我几乎是一个遗腹子,生下后即与母亲颠沛流离、生活清苦。  我的记忆中,四五岁即迷恋画画儿,生性木讷的我,能一连几个小时不动地方地画小人书,这在同龄孩子中是极少见到的,以至于经常有邻家的大人带着同事、亲友来看我画画儿,认为我是一个神童。用心画画儿一直维持到十八岁——直到我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为美术院校录取而作罢。这
期刊
《非才当剧》帖为米芾元七年(1092)夏书,信札及七绝各一。文凡9行,共61字。高2956厘米,广315厘米。纸本行书墨迹。有“俨斋秘玩”、“王鸿绪印”等玺。《石渠宝·续编》著录,故宫博物馆《宋四家真迹》辑入。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文如下:  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环(改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
期刊
清代碑学中兴,走出了不少以碑学为主兼融帖学的书家,沈曾植即是其中的一位。笔者以为沈氏对清代书法的贡献在于将碑体书法行草化,如果系统去研究清代的书法的发展的轨迹,沈曾植是无法绕开的一座高山,他留下的大量的书法墨迹无疑是一宝贵的矿藏,愈采愈觉丰厚博大,愈研愈觉精妙。  这里刊登的小词三章是沈应好友之嘱,抄录的自作词。前三首是和著名词家朱强発,后一首则和词人孟劬,从词面上看,大意是暮春时节,龙华寺僧招当
期刊
  
期刊
  
期刊
一、在悉尼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一月八日,悉尼。气温四十二度。从公寓里走出来,立即感觉到像刚刚打开烤箱查看里面的东西时胳膊感觉的那种被灼烧感。  新闻里,西区Shalvey的三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无视头天晚上新州政府和警察的呼吁,有意纵火。大火烧了十余亩林地后才被扑灭。每年夏天,澳洲人都为山火而困扰,而恣意寻事的少年又为城市的高温恐惧增添了新的不安。现在是澳洲学校的暑假,对浑身有用不完的能量,但没
期刊
张旭、怀素是唐代狂草艺术最为著名的两位书法大家。由于他们一生精意翰墨,对草书艺术的独特追求和刻苦实践,更由于他们独辟蹊径,在狂草的新领域中做出的卓越贡献,确立了二位狂草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显赫地位。张旭创造了狂草书的新体势,成为大草派的开创性书家,被誉为草圣。而其学生怀素又在张旭新的狂草书体上,融入了自己探求书学的思想和理论,加强了中锋锋颖技法的运用,使他的狂草又达到了一种新的意境,形成了张颠怀狂
期刊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再次于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亮相。笔者专程赴京有幸获观了全部出展的作品,虽然是开幕式当天,观展的人数不多,偌大个展厅,显得冷冷清清。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是在此之前,“兰亭奖”在青岛终评后颁奖的同时曾经举办了一次首展,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参观过。其二是目前已临近新春,人们正沉浸在圣诞节的快乐与忙碌之中,已经无暇顾及这门渐被冷落的古老艺术了。由此预言
期刊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源于战国,孕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是我国汉代的主要书体。它源远流长,贯穿古今,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由于秦代官狱事多,书写速度缓慢的小篆适应不了繁杂的官狱事务,于是就使用了这种俗体字,作为小篆的辅助之体。经过先民长期的群众性书写实践的结果,形成了这种字体,并使其得到发展和推广,至今,我们仍有学习和研究的必要。现就其艺术特色,略谈个人
期刊
书法是抒发书者情性,用笔墨构筑艺术,用线条传递出丰富的艺术信息。书者,抒也;它是书法家内在性情的外在表露,因此,不同书家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不同的笔墨技法是不同书法风格的外在表现。而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情性,有不同的阅历、经历、学历,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对形成书法风格的影响则更为深刻。严太平先生对书法有着深刻的见解,用功亦勤,尤以行、草书见长。他的书法作品的特点,突出的是两个字,一个是“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