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点“兰亭奖”

来源 :书法赏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再次于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亮相。笔者专程赴京有幸获观了全部出展的作品,虽然是开幕式当天,观展的人数不多,偌大个展厅,显得冷冷清清。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是在此之前,“兰亭奖”在青岛终评后颁奖的同时曾经举办了一次首展,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参观过。其二是目前已临近新春,人们正沉浸在圣诞节的快乐与忙碌之中,已经无暇顾及这门渐被冷落的古老艺术了。由此预言继昆曲与古琴艺术之后,传统的书法能否也会变成绝学、被纳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行列中去,也不得而知。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分两个展厅展出,第一厅展出的是评委和特邀的作品,获奖作品及著作、历届国展获奖作者作品也在此展出。第二厅陈列了全部参展作品。刚入第一展厅,首先评委的作品赫然入目,除了个别评委,如张旭光、段成桂等较为突出外,其余几乎都是老面孔。所以观众的视线大多集中在获奖作品上,第一件启功先生的“大作”(其实不过半尺)获终身成就奖,不断地引出观者的唏嘘赞叹之声,褒奖有加,一定是启功老人的人品学问使然。欧阳中石先生荣获“教育贡献奖”这一殊荣,欧阳先生师德师风享誉国内,然而他出示的“小品”(两尺斗方),虽是即兴之作,似乎没有人书俱老,还不能让观者的心灵产生震颤。
  该展中获奖及提名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几轮评比角逐之中取得成功,主要是由于他们能在创作上恰当找到切入点,既注意形式的新奇独特,又强调基本功的锤炼。北京沈莉的小楷注重材料的选择和装帧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品味,这件作品以形式新颖、制作精到取胜。山东陈靖的作品也很别致,两条黄绢书写的楚简配以白宣为底的行草题款。浙江羊晓君的隶书楹联很见功夫,在30件获奖作品中显得平实而生动。然而我最喜欢的要算是陕西薛养贤书写的册页,气息高古,浓淡墨相间,有八大山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很值得驻足把玩。另外河南米闹与辽宁金铭书写的册页也很精到,这便是此次展览的特点,重传统、重学养、不求怪、反对丑书。
  但不能说“兰亭奖”已尽善尽美,毫无疏漏。譬如,个别省份没有评委,作者在评选中难免吃亏。在获奖作者中有遗珠之憾,如果将黑龙江高庆春的简帛书大篆四条屏与河南刘颜涛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我个人认为高庆春的大篆既有传统功夫,又颇见个人对于篆书的独到理解与深刻颖悟,而刘颜涛篆书做的痕迹还很明显,并未真正吃透大篆的本义。浙江沈颖丽的篆刻精严整饬,非常注重传统的来龙去脉,在印化的过程中,充满理性色彩。上海黄连萍的印作有北方的浑朴大气,尤其是巨印的创作,气象恢宏,刀法肆意浑莽。河南王晨治印精巧,气息古拙,数方印风也非常统一。配篆用古玺、法秦汉、化古为新,聪颖与睿智不时地 闪现出来。而黑龙江唯一的获奖提名作者邵永志的篆刻作品,暴露出印化过程的生硬与花哨,远不如他的业师汤忠辉(已入展)的篆刻地道。周围了解内情的人都为此啼笑皆非,这不能不说是近乎荒唐的混珠现象。另外黑龙江刘银鹏的“羽堂印稿”也是一批古典细朱文的精品力作,据他本人言只在印屏设计上就耗费时间两月有余,无论是题款还是印面设计布局,颇见慧心,最终没能获奖实为遗珠之憾。
  在参展的作品中笔者也发现了几件作品有似曾相识之感,有的作者还化名入展。其中有一件作品是临摹鲁迅先生的诗稿,写得再精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诸如此类现象的发生,愧对“兰亭”二字。相比之下获奖及提名的理论著述颇为可观,很有分量,笔者往日曾披览过若干篇什,让人欣闻那分浓郁的学术气息。今日见之,有重温之感。不知道明眼人怎么看待,笔者且发一孔之见,难免存在偏颇之处,如有不当,愿悉听诸君下文。
其他文献
一  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发表了两首七律诗《送瘟神》,“华佗无奈小虫何”是其中的一句,这一句讲的是当年流行血吸虫病的厉害,似乎起华佗于地下,也对它无奈。我从小念这些诗,每到这一句就会卡壳,因为华佗是家喻户晓的神医,神医怎么还能有治不了的病?后来,我还知道称华佗为神医、为我们传统医学的老祖宗,已经有起码一千多年的历史,神医的光环加在他头上,并不始于今日。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是在唐代学医的人必须要读的《经
期刊
5月8日(周日),乌鲁木齐,阴转多云,12-23℃  六点醒。洗漱淋浴后,倒在席梦思上,翻看杨镰主编的《西域考察大系》。这套丛书计有十五本,囊括了中外探险家在新疆的主要经历。我随车携带八本,其中一本谢彬的《新疆游记》,竟是百读不厌。  谢彬是湖南衡阳人,早年赴日本留学。一九一六年回国后,他受北洋政府财政部委托,去新疆调查财政。一年中他由东向西,越沙海,爬雪山,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此书优点是:一、全书
期刊
张旭(675-759),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初仕常熟县尉,后至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生于书香门第,他的母亲陆氏是初唐书法名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自幼喜好书法,青年时期诗文名重一时,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他与“吴中四士”的另一位贺知章相友善,他们二人常一起说文论诗,染毫作书,不论人家厅馆墙壁及屏幛,“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鸟飞,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嘉
期刊
一    我原本应该受到一些家庭的文化熏陶,然而我没有,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没有父亲的影像,我几乎是一个遗腹子,生下后即与母亲颠沛流离、生活清苦。  我的记忆中,四五岁即迷恋画画儿,生性木讷的我,能一连几个小时不动地方地画小人书,这在同龄孩子中是极少见到的,以至于经常有邻家的大人带着同事、亲友来看我画画儿,认为我是一个神童。用心画画儿一直维持到十八岁——直到我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为美术院校录取而作罢。这
期刊
《非才当剧》帖为米芾元七年(1092)夏书,信札及七绝各一。文凡9行,共61字。高2956厘米,广315厘米。纸本行书墨迹。有“俨斋秘玩”、“王鸿绪印”等玺。《石渠宝·续编》著录,故宫博物馆《宋四家真迹》辑入。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文如下:  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环(改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
期刊
清代碑学中兴,走出了不少以碑学为主兼融帖学的书家,沈曾植即是其中的一位。笔者以为沈氏对清代书法的贡献在于将碑体书法行草化,如果系统去研究清代的书法的发展的轨迹,沈曾植是无法绕开的一座高山,他留下的大量的书法墨迹无疑是一宝贵的矿藏,愈采愈觉丰厚博大,愈研愈觉精妙。  这里刊登的小词三章是沈应好友之嘱,抄录的自作词。前三首是和著名词家朱强発,后一首则和词人孟劬,从词面上看,大意是暮春时节,龙华寺僧招当
期刊
  
期刊
  
期刊
一、在悉尼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一月八日,悉尼。气温四十二度。从公寓里走出来,立即感觉到像刚刚打开烤箱查看里面的东西时胳膊感觉的那种被灼烧感。  新闻里,西区Shalvey的三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无视头天晚上新州政府和警察的呼吁,有意纵火。大火烧了十余亩林地后才被扑灭。每年夏天,澳洲人都为山火而困扰,而恣意寻事的少年又为城市的高温恐惧增添了新的不安。现在是澳洲学校的暑假,对浑身有用不完的能量,但没
期刊
张旭、怀素是唐代狂草艺术最为著名的两位书法大家。由于他们一生精意翰墨,对草书艺术的独特追求和刻苦实践,更由于他们独辟蹊径,在狂草的新领域中做出的卓越贡献,确立了二位狂草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显赫地位。张旭创造了狂草书的新体势,成为大草派的开创性书家,被誉为草圣。而其学生怀素又在张旭新的狂草书体上,融入了自己探求书学的思想和理论,加强了中锋锋颖技法的运用,使他的狂草又达到了一种新的意境,形成了张颠怀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