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之读者接受过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272206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百多个春秋并没有使《简·爱》深埋在不为人知的泥土中,而是浇灌着它不断给予它新的力量,使它坚定地屹立于世界文坛上,同时也屹立在世界影坛上。不同时代的导演和编剧用胶片记录着那个时代在乎的声音,不同时代的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诠释着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不同时代的观众用不同的视角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变迁。
  [关键词] 《简·爱》 接受过程
  一百多个春秋并没有使《简·爱》深埋在不为人知的泥土中,而是浇灌着它不断给予它新的力量,使它坚定地屹立于世界文坛上,同时也屹立在世界影坛上。这部十九世纪由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撰写的小说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不同时代的导演和编剧用胶片记录着那个时代在乎的声音,不同时代的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诠释着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不同时代的观众用不同的视角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变迁。笔者选取是三个不同的电影版本,分别是1944年的版本、1996年的版本和2011年的版本,对不同时代及身处其中的观众对它的理解进行比较和阐述,把握《简·爱》在接受过程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面貌,从而用接受过程的描述代理文学事实的罗列。
  1. 剧中重点人物的设置
  三个版本的主线都紧跟原著,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在某些角色设置上,各个版本有所不同。在1944年由美国拍摄的版本中,前期在诺沃德学校对女主人公简·爱影响很大的一个人物就是里弗斯医生。当简扑倒在共患难的好朋友海伦的坟墓上时,陪在她身边的是里弗斯医生。他告诉她屈服和绝望不是她此时应该有的心情,而应该勇敢坚强,越刻苦,越会得到上帝的帮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对话中还提到了责任,这点不同于其它版本。简不想回冷漠而严酷的学校,里弗斯医生则劝她。他说责任就是即使不想做也必须做的事情,简的责任就是在学校里成为有教养的人后,在这个世界上行使上帝的旨意。
  1940年象牙塔式美国高教制度瓦解的巨变在当时令人记忆犹新。当时的高等教育体制源于现代欧洲早期,深受新宗教主义影响。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颁发了一项特殊的《战后退伍军人权利法案》[1],大部分教育家对此不是表示反对就是持担忧态度,认为这些“老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可能顺利的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不可预料的社会动乱。但是,这些退伍军人的刻苦认真、成熟和生活经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快就超过比他们年纪小的同班同学。此时,哈佛大学康纳特校长称这些退伍军人:“哈佛大学从未有过的,既成熟而又有希望的学生”。上大学成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在研制原子弹等军事行为中,进一步促进了和确定了教育的作用。而电影中简与医生里弗斯的谈话也在另外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一时期美国对教育的态度。
  不同于1944年版本丝毫没有提到贝茜,这位在诺沃德学校中对简颇为照顾的老师,在1996年由英国拍摄的版本中,对她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带着同情却坚韧的眼神,贝茜告诉简和其他生活在那里同时饱受身体和思维束缚的女孩子们,不要去嫉妒那些似乎被赐予更幸福生活的女孩,上帝已经赐予她们智慧,智慧和正确的教育将为她们带来灵魂的自由,而这才是上帝最宝贵的恩赐。正如父母必须送别将要远走他乡的孩子一般,贝茜老师送走了即将担任家庭教师的简。纵有千般不舍,她也不会改变初衷,而放开她去找到属于简真正的灵魂的自由。
  这些关键人物的细节描述在2011年版中并没有多花笔墨,而只是匆匆在银幕上一闪而过,他们只是主人公人生路上的路人之一,而走哪条路的选择权仅仅把握在主人公手里。相比之下,从这些人物设置上笔者发现:从里弗斯医生劝导简回学校接受教育,到贝茜老师强调智慧的力量,再到对此简要略述;从大的宏观的教育,到个人的信念和品质,再到更强调人本身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导演所观察的视角逐渐从大方向转移到小方向,也就是从宏观的社会生活来到我们的身边甚至我们心底,开始关心那些看似平凡却与众不同的人们。教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只有出身于中、高级家庭的人才能参加,而且其中60%的还是男生。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育已经不再是人们可望而不及的奢侈品,所以只有重新审视智慧——这种只属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品质,并睿智地选择我们运用智慧的方向,才能拥有自己渴望的生活。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些因素早已是人之为人的必备因素,陈词滥调总是为艺术界所唾弃的。艺术家更愿意挖掘人最细腻的情感发展路线。正如简·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不敢表达、小心翼翼、逼迫自己控制情绪,就算后来碰到真爱,也是尽量克制,保有她应该有的尊严和自由。她希望就算结果不如她意,也可以安然无恙不受损伤地抽身。这样的心理活动令人抓心挠肝,急于知道主人公的结局。可以这么说,这个过程不仅使艺术作品更加富于魅力,而且体现了人们分析自身对亲情、对友情、对爱情、对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看法,重视关怀自我的内心,而不是物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对自身的价值认识的提高和地位的重视。
  2. 演员的设置
  1944年的版本中,女主角显然没有如原著中所描述的一样,相貌平淡而毫不起眼。当女主角琼芳登用明亮的大眼睛说如果上帝再给我一些美貌时,不知道大银幕前的观众要作何感想。而男主角呢,外形高大威猛,浓眉大眼,眉头总是皱着有梳不开的愁绪。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让人羡慕的美人是那些电影明星,例如葛丽泰·嘉宝、卡罗尔·隆巴德以及简·哈洛。黑白电影更适合那些具有优美线条的脸。这些脸有着突出的颧骨,就像雕塑一样投射出迷人的阴影,就像《简·爱》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棱角分明的脸尤其适合出现在黑白银幕上。
  有人给予了1996年版本简的扮演者夏洛特·甘斯布很高的评价。
  “Ms. Gainsbourg projects a canny critical intelligence and conveys the inner war between Jane’s passionate spirit and her education in servility with a cool, clenched ferocity. She is an altogether more convincing Jane than either Joan Fontaine or Susannah York who played her in earlier film adaptations.”[2]   (甘斯布具有掌握精密情报的天赋,并能传达出简内心热情和冷酷教育的凶猛战争。她比早期改编电影中简的扮演者琼·芳登和苏珊娜·约克更具说服力。)
  但也有负面的声音:
  “Oddly, Gainsbourg provides the biggest casting hurdle. She is physically right for the role, pouting appropriately, but she offers none of the insecurity that seems vital to the character, and her internal struggles are never adequately explored.”[3]
  (奇怪的是,甘斯布成为电影的最大障碍。她虽然在外形上与角色相符,但是她似乎没有赋予这个角色以至关重要的不安感,角色的内心挣扎诠释的不到位。)
  比起前面两部的女主角来说,笔者个人偏好于2011年版本中简的扮演者米娅·华希科沃斯卡。精灵一般的女孩,虽然没有十足的美貌,但笑起来却动人无比。曾和好莱坞巨星强尼·戴普合作过《爱丽丝梦游仙境》,大概也只有精灵如米娅般才能胜任这个角色。同样,《简·爱》在她的加盟后更放光彩。米娅拥有很多和简相似的性格,勇敢、热情、奉献、璞玉般的美丽。当她站在四面空旷荒芜的分岔路口上,那种彷徨和内心的挣扎在每一个眼神和每一次喘息声都能看出端倪。大概真正的美并不在于第一眼炫目刺眼,而是慢慢挖掘后,如自然之花徐徐绽放,令人移不开眼光。
  3. 重点细节的描绘
  相信看过1944年版本《简·爱》的观众,除了对那张挂着双水汪汪,不断放电的大眼睛,总是保持上扬45度角的美丽脸庞印象深刻以外,对电影中两人确认感情的那个部分应该也会感到“震撼不已”。罗彻斯特急切地催促简说嫁给他,当简说出口时,天上突降一道闪电把旁边的一颗大树劈成了两半,紧接着风卷残云,然后两人相拥互诉情愫。这样方便的与大自然合作,大概也只有在戏剧中才有可能发生吧,这似乎与黑暗的维罗利亚时期的浪漫来说,有点夸张过了头。该剧的后半部,简逃避不了良心的谴责后,毅然离开罗彻斯特,原著对这段彷徨期做了大量的描写,但在电影里几乎没有表现,草草收场,令人遗憾。
  而在1996年的版本中,有一幕久久不能离开脑海。在诺沃德学校时,简正在为拥有一头美丽卷发的海伦画像,恰巧被冷酷的校长看到,认定这头发是虚荣的象征,要求剪掉。简为其抱不平未果后,甘愿和她一起被剪掉头发。当简的顺直的头发从帽子中解放出来,摇曳在风中时,透过来温暖的阳光把她照亮了,人性也把她照亮了。
  在2011年版本中,令我焦急忧心期待难过的不是剧情,不是伴随主人公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个画面。例如,在背光的宽大玻璃窗户前来回徘徊,是一颗身处于黑暗却期待光明的心;在狭窄的矮树桩道路中间前行,是一颗敢于迎战暴风骤雨的勇敢的心;迷茫在空旷荒芜的四岔路口上,是一颗千疮百孔、急于逃跑并渴望找回曾经受自我控制的心……
  不难看出,老版本更在乎电影本身戏剧性的成分,夸张的说话语气、动作和场景,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而后来的版本则慢慢回归原著,从原著中吸取人物性格的精髓,用细节、用画面和蒙太奇使人物形象真实且极具感染力。
  结语
  在把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成为电影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人们不断改变的接受过程。从开始着重于利用夸张的语言、动作、情节,突出电影的戏剧性效果、视觉冲击或者顺应一种当时的流行趋势,到逐渐进入经典人物自身的人生观、认识观、感情观,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轨迹和人生历程,通过外在的行为来映射内心的挣扎、痛苦、冲动、彷徨、愉悦等,使观众更深刻,更全方位的解读原著作者所要表现的自我和那个时代的风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表现在艺术上,同时也表现在社会心理上。就像2011版《简·爱》的开头一幕,在茫茫平原上,虽然有很多未知,可能是欺骗,可能是危难,可能是无从选择,但是人们仍然会奋不顾身、坚持自由地向前、向未知探索。
  注释
  [1] 美国国会于1944年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旨在帮助退伍军人在二战后更好地适应平民生活。法案的基本内容有:美国国会授权联邦政府,对在二战中服兵役超过90天的美国公民提供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因战争中断深造机会的美国公民提供资助,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适当的教育或训练。.该法案的颁布实施,使数百万美国退伍军人受惠,对美国迅速从战时经济向民用经济转变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 来自于http://movies.nytimes.com/movie/review?res=9407E1D81039F931A25757C0A960958260
  [3] 来自于http://www.deseretnews.com/article/700000897/Jane-Eyre.html
  参考文献
  [1] 王先霈主编. 文学批评原理[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彭巧玲编译. 一场意料之外的革命——1940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变迁[J]. 高教探索, 1989(1).
  作者简介
  杨晓云,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提起苦瓜,我就想起它那疙疙瘩瘩的外皮,难以下咽的苦味。可是,读了《广东第二课堂》中的《苦瓜》一文,我对苦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苦瓜》记叙了作者家的后园种了一片苦瓜,苦瓜在日晒雨淋中茁壮成长。因为作者从小就讨厌苦瓜的苦味,好几次都想毁了它,但又怕妈妈生气,就只能盼它自生自灭。没想到顽强的小苦瓜苗竟然能结出苦瓜来。晚饭时父亲夹了几片苦瓜给作者,让他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作者只尝到了苦瓜的苦味,尝不出
中国梦的实现, 有赖于少年的进步, 少年的进步有赖于教育, 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则有赖于阅读. 有很多自我修行的方式, 阅读是最便利的一种. 广东省中小学 “暑假读一本好书” 活
2015年12月17日, 广东省中小学 “暑假读一本好书” 活动八周年分享会暨第八届颁奖仪式在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小学举行.rn来自广东省教育厅的嘉宾领导, 各地教育局代表、 出版
想起那些暑假的日子,校园安静,阳光高照,树荫淡淡。这样的好时光,那些热爱读书的人们,在哪里?他们用书页架起高高的凉亭,这里可以纸上谈兵,可以在空旷处撒野,大手笔挥毫,作天
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公民的话语权更为广阔,社会舆论空前繁盛.全媒体时代的媒体格局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独大的媒体格局.全媒体时代,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媒体的责任,
“如果真有一个人完全像我,看她就像拥有另一个自己,会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这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中的一句话。  拥有另一个自己,是多少像我这样的独生子女的梦想啊!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沉思:世界上会不会也有另外一个我?如果有,他又在哪里呢?  另一个我,似曾相识,在记忆的深处慢慢向我走来。  两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是个笨笨的小孩。因为年龄小,我做事总是显得力不从心:吃饭比别人慢,穿衣比别人慢,折
亲爱的妈妈:您好!您出差已经有好些日子了,您能适应上海的食物和环境吗?我很想念您。还记得您出差前给我买的那本书吗?书名叫做《生命流泪的样子》。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看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在我国资本市场初步完成,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融资。在定向增发几种不同的类型中,上市公司以新增发股份购买拟收购公司股权是在资本市
学位
目的:掌握山西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变化趋势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评估消除目标进展,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8年,按照《“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中期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特别对于大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在固定资产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设备技术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企业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