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高难度的金曲翻唱,風格百变的黑人歌舞,精致耀眼的复古装扮,以及演艺圈里的明争暗斗、反抗与重生……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视听感受,音乐剧《追梦女郎》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
早在1981年,由导演迈克尔·班尼特执导的同名剧目在美国百老汇首演,创造了连演1522场的佳绩。该剧在1982年获得了18项美国托尼奖提名,最终获得6个奖项。2006年,由碧昂丝·诺尔斯主演的同名影片《追梦女郎》在美国上映,该片在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获得两个奖项,在第64届金球奖评选中获得三个奖项,剧中金曲《Usten》《One Night Only》更是成为一代经典。2016年,音乐剧《追梦女郎》重新登陆英国伦敦西区,安伯·莱利凭借此剧摘得2017年英国奥利弗奖最佳女演员奖。
年初在上海上演的音乐剧《追梦女郎》,出自国际一线制作团队,集结了多名百老汇知名主创。剧中首次起用了全黑人演出阵容,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地道的美国歌舞表演。
音乐剧《追梦女郎》从头到尾都由现场歌舞演出串联起来,全剧近30首音乐,融合了节奏蓝调、福音、流行等多种音乐风格。这部作品记录的不只是一个演唱组合的成长,更是一个无比璀璨的音乐时代。
从纽约哈莱姆区到好莱坞,故事涉及20个不同的地点,场景转换没有刻意的说明,却衔接流畅,由台前至幕后的场景切换也极具巧妙构思。
三位黑人女孩首次登台,是在一个大型歌唱比赛上,演出刚开场,现场气氛就被几组演唱团体的劲歌热舞点燃。当观众跟随一组充满活力的男孩律动摇摆的时候,歌声逐渐转为远距离的音效,台上的演员背过身继续表演,舞台背景的大型LED屏上映出了座无虚席的观众区。刚下火车的女孩们提着行李箱匆忙赶来,向主持人询问出场顺序,舞台场景自然切换为剧院的后台。
两条叙事线交替推进,更加完整地展现了演艺圈不为人知的一面。
永远把商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经纪人柯蒂斯,为了力捧形象、气质更为出众的蒂娜,舍弃了实力最强但外形不被大众接受的主唱艾菲。柯蒂斯既是The Dreams组合走红的幕后推手,也是周旋于这两个年轻女孩之间的无情渣男。这样的暗箱操作在当今娱乐圈并不鲜见。时隔多年,艾菲的反抗、蒂娜的觉醒依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音乐风格的变化推进着剧情发展,不同情境下的动情演唱也塑造了人物在各个阶段的性格特点。最初的艾菲有种年轻气盛的固执和张狂,凭借自己的独特嗓音恃才傲物。主唱位置被顶替、失去众人瞩目的她,用一首高亢而张力十足的《And I am Telling You》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甘。这首歌不仅是对情人柯蒂斯背叛自己的控诉,也是在音乐梦想被偷走后的呐喊。离开The Dreams组合之后,艾菲学会了收敛锋芒,变得低调,日渐成熟,也会为自己争取证明实力的演唱机会。再度试唱的她,用一首《I am Changing》征服了音乐制作人。这段经典演唱洒脱通透,有种令人大梦初醒的畅快,是艾菲心路历程的一次展现,也是曲风让人耳目一新的转折点。
剧中有一段让全场沸腾的“一秒换装”。当观众的视线跟随聚光灯转移的时候,饰演艾菲的演员已经在黑暗中换上了一套气场全开的晚礼服,台上的场景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万人空巷的演唱会现场。
单飞后成为人气女歌手的艾菲,用深情而浑厚的嗓音演唱了知名度最高的金曲《One Night Only》,她的声音承载着她的过往,承载着她的成长,没有让人头皮发麻的高音唱段,也不再注入充满情绪的怒吼,却成为全场最震撼人心的唱段。原来那个被刻板审美标准歧视、排挤的平民女孩,终于蜕变为一代歌后。
女声演唱震撼全场,剧中男演员的舞台表现也毫不逊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白人流行音乐当道,原本叱咤歌坛的“雷神”吉米,面对自己的作品被盗用改编,他和团队决定在音乐中注入全新的元素,重新打入市场。一首《Steppin’to The Bad Side》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融合了街舞元素的多人舞蹈,在光线和LED屏幕的配合下,打造出视觉错位的炫目效果。4名男性舞者在黑暗中披上反光外套,以变换走位带出群舞,穿着复古阔腿裤的男孩们,脚踩色彩夺目的高跟长靴,整齐划一的舞步与影像产生奇妙的碰撞,呈现出万花筒般的魔幻效果。The Dreams乐队层次丰富的和声,把吉米粗犷而沙哑的嗓音衬托得更加有张力,让人发自内心地信服这是当年风靡一时的现象级作品。
在故事的下半场,吉米在他最后一次演出中回归那个原本不羁的“雷神”,一段狂放热辣的Rap瞬间嗨翻全场,所有观众都忍不住举起手跟着节奏打着节拍,甚至开始随着旋律舞动。
这部让人大呼过瘾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不仅讲述了三个女孩的蜕变,更是对一个音乐时代的致敬。曾经风靡全球的作品跃出旧胶片和留声机,在另一个时空重现。它们不再被标签化的风格流派定义,也不同于任何经过数字化处理的音频,当大幕拉开,我们就已经置身于那场曾经惊艳世界的音乐演出中,与那个闪耀的年代相遇。而这种不可替代的现场体验,也正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如此深爱音乐剧。
早在1981年,由导演迈克尔·班尼特执导的同名剧目在美国百老汇首演,创造了连演1522场的佳绩。该剧在1982年获得了18项美国托尼奖提名,最终获得6个奖项。2006年,由碧昂丝·诺尔斯主演的同名影片《追梦女郎》在美国上映,该片在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获得两个奖项,在第64届金球奖评选中获得三个奖项,剧中金曲《Usten》《One Night Only》更是成为一代经典。2016年,音乐剧《追梦女郎》重新登陆英国伦敦西区,安伯·莱利凭借此剧摘得2017年英国奥利弗奖最佳女演员奖。
年初在上海上演的音乐剧《追梦女郎》,出自国际一线制作团队,集结了多名百老汇知名主创。剧中首次起用了全黑人演出阵容,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地道的美国歌舞表演。
音乐剧《追梦女郎》从头到尾都由现场歌舞演出串联起来,全剧近30首音乐,融合了节奏蓝调、福音、流行等多种音乐风格。这部作品记录的不只是一个演唱组合的成长,更是一个无比璀璨的音乐时代。
从纽约哈莱姆区到好莱坞,故事涉及20个不同的地点,场景转换没有刻意的说明,却衔接流畅,由台前至幕后的场景切换也极具巧妙构思。
三位黑人女孩首次登台,是在一个大型歌唱比赛上,演出刚开场,现场气氛就被几组演唱团体的劲歌热舞点燃。当观众跟随一组充满活力的男孩律动摇摆的时候,歌声逐渐转为远距离的音效,台上的演员背过身继续表演,舞台背景的大型LED屏上映出了座无虚席的观众区。刚下火车的女孩们提着行李箱匆忙赶来,向主持人询问出场顺序,舞台场景自然切换为剧院的后台。
两条叙事线交替推进,更加完整地展现了演艺圈不为人知的一面。
永远把商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经纪人柯蒂斯,为了力捧形象、气质更为出众的蒂娜,舍弃了实力最强但外形不被大众接受的主唱艾菲。柯蒂斯既是The Dreams组合走红的幕后推手,也是周旋于这两个年轻女孩之间的无情渣男。这样的暗箱操作在当今娱乐圈并不鲜见。时隔多年,艾菲的反抗、蒂娜的觉醒依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音乐风格的变化推进着剧情发展,不同情境下的动情演唱也塑造了人物在各个阶段的性格特点。最初的艾菲有种年轻气盛的固执和张狂,凭借自己的独特嗓音恃才傲物。主唱位置被顶替、失去众人瞩目的她,用一首高亢而张力十足的《And I am Telling You》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甘。这首歌不仅是对情人柯蒂斯背叛自己的控诉,也是在音乐梦想被偷走后的呐喊。离开The Dreams组合之后,艾菲学会了收敛锋芒,变得低调,日渐成熟,也会为自己争取证明实力的演唱机会。再度试唱的她,用一首《I am Changing》征服了音乐制作人。这段经典演唱洒脱通透,有种令人大梦初醒的畅快,是艾菲心路历程的一次展现,也是曲风让人耳目一新的转折点。
剧中有一段让全场沸腾的“一秒换装”。当观众的视线跟随聚光灯转移的时候,饰演艾菲的演员已经在黑暗中换上了一套气场全开的晚礼服,台上的场景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万人空巷的演唱会现场。
单飞后成为人气女歌手的艾菲,用深情而浑厚的嗓音演唱了知名度最高的金曲《One Night Only》,她的声音承载着她的过往,承载着她的成长,没有让人头皮发麻的高音唱段,也不再注入充满情绪的怒吼,却成为全场最震撼人心的唱段。原来那个被刻板审美标准歧视、排挤的平民女孩,终于蜕变为一代歌后。
女声演唱震撼全场,剧中男演员的舞台表现也毫不逊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白人流行音乐当道,原本叱咤歌坛的“雷神”吉米,面对自己的作品被盗用改编,他和团队决定在音乐中注入全新的元素,重新打入市场。一首《Steppin’to The Bad Side》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融合了街舞元素的多人舞蹈,在光线和LED屏幕的配合下,打造出视觉错位的炫目效果。4名男性舞者在黑暗中披上反光外套,以变换走位带出群舞,穿着复古阔腿裤的男孩们,脚踩色彩夺目的高跟长靴,整齐划一的舞步与影像产生奇妙的碰撞,呈现出万花筒般的魔幻效果。The Dreams乐队层次丰富的和声,把吉米粗犷而沙哑的嗓音衬托得更加有张力,让人发自内心地信服这是当年风靡一时的现象级作品。
在故事的下半场,吉米在他最后一次演出中回归那个原本不羁的“雷神”,一段狂放热辣的Rap瞬间嗨翻全场,所有观众都忍不住举起手跟着节奏打着节拍,甚至开始随着旋律舞动。
这部让人大呼过瘾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不仅讲述了三个女孩的蜕变,更是对一个音乐时代的致敬。曾经风靡全球的作品跃出旧胶片和留声机,在另一个时空重现。它们不再被标签化的风格流派定义,也不同于任何经过数字化处理的音频,当大幕拉开,我们就已经置身于那场曾经惊艳世界的音乐演出中,与那个闪耀的年代相遇。而这种不可替代的现场体验,也正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如此深爱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