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而言立:高中生自由写作回归本真之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287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情采》有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1]前者是“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因而感情真实,文辞精练。后者是无病呻吟,夸耀辞采,因此感情虚伪而辞采浮华。刘勰在此强调了语言表达的缘起——“情志”。与此相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言及“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时强调:“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2]据此可知,新课标意在倡导语言表达的生态——“情境”。
   与此相逆,高中写作的现状堪忧:热衷于宏大叙事和滥情为文的“伪写作”大行其道。这种基于功利价值的写作诉求严重背离了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目的。
   面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尴尬的状况,必须挣脱功利的束缚,鼓励自由写作,让学生源于内心自然的创作,使写作回归本真。对此刘勰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开宗明义提出“文”是“自然之道”的产物。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3]
   就此,龙学大家王元化说:“在刘勰的文学起源论中,‘心’这一概念是最根本的主导因素。从‘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这个基本命题看,他认为‘文’产生于‘心’……”[4]我们倡导自由写作,希望作文教学本真回归,正是从天道自然观出发的。《文心雕龙·明诗》篇又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5]人的思想情感的生发是与外物感应的结果,作文教学的本真回归强调的就是情感自然而然的抒发,这也是中国古代“诗言志”传统的进一步体现。朱光潜先生说:“美不仅在物,不仅在心,它在心和物的关系上面。”“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6]我们倡导的自由写作与此不谋而合,它主张写作本于内心自然,回归本真,回归原点,缘事而发,以此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终身发展。
   然而,高中写作而言,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权衡规则与自由的矛盾关系,融通基于应试的功利写作与本于内心的创作,这是高中自由写作必须回答的问题和面对的现状。在这个问题上,刘勰的相关论述给我们指明了挣脱规则束缚,达到自由之境的涅槃之路。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7]意即:构思写作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为此,首先,要认真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在此刘勰至少提出了五个达到自由之境,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词:虚静、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当然,这也是融通自由写作与应试指向的核心要义。
   1.虚静以致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以造自由之境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认为“虚静”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所达到的最佳创作状态,能使创作主体虚静凝神,排除内心欲求,阻抑外界干扰,它使主体从世俗中解脱出来,进入审美观照的境界,进而创造出与自然相通的佳作。这是就学生个体写作构思状态而言。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主要是营造虚静之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写作境域。
   其一,转换方式,多向度命题,为学生营构自由心境。日常作文训练,单一命题问题凸显,其弊端己毋庸赘述。为打破单一命题的藩篱,让学生走出统一命题的拘囿,我们必须摒弃这一陈旧方式,转换模式,多向度命题。例如:日常作文训练,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最近的时政热点集体命题,写时评杂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整本书阅读,老师提供命题范围或者主题,再由学生自由命题,写书评,读后感等等。多向度的命题方式很自然的将学生从单一命题的束缚中释放出来,疏瀹五藏,从而通达虚静之境。
   其二,互动评价,释放话语权,让学生自由认知。模式单一是当下日常作文批改的沉疴痼疾。长期以来教师独霸话语权,学生被动接受,毫无自由可言。改变作文批改模式,其实就是教师释放话语权,改变那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让学生互相评价或者干脆提供评价标准让学生自我评价。让他们拥有自我话语权,开辟另外一个视角,使他们在自由虚静之域,更清楚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作文的弊病。
   其三,拓展时空,造自由境域,让学生步入“无我之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囿于教室,写作限于学校课堂,写作境域的狭窄压缩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窄化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视野。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走进社会,走近问题的原点,带着思维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进入“無我之境”以物观物,心无旁骛的创作,这样才能更客观的看清社会,阐述自我对社会的真知灼见。
   2.积学以储宝:浚源头活水,为文清如许,以成一家之言
   思想浅陋,千人一面是当下许多高中生作文的通病,欲根治高中生学浅寡闻之病,积学储宝是一剂不二良方。做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时并举,不仅从书本上积累素材,还得从生活中磨练情感,加强作文与生活的关联。只有“心中有货”,方能自由运思,否则自由写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一,勤观察,重体验:生活中发现素材。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学生热情地投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观察与发现成为自觉的行为,用心去体验每次发现的悸动。引导学生对自然、生命、生活、社会赋予更多亲和力,让其感知到生命价值追求的美。    其二,常交流,会分享:互动中共享素材。由于教师和学生个人的阅读量毕竟有限,所积累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充分发动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料,或者上传到学校作文教学网站上,进入学校建立的作文资料库,或者在课堂上交流,共享资源。如此可以形成一个共享场。
   其三,识时务,察时事:关注当下,创新素材。作文教学必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时俱进,从当下社会文化生活中获取营养。例如,笔者经常利用阅读课或者课前5分钟演讲时间让学生观看诸如“新闻深呼气”“新闻1 1”等新闻评论类节目,班上订阅《南方周末》《杂文报》等报刊,以此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搜集最近的时政素材。
   3.酌理以富才:道通天地,思入风云,让思辨与发现成为习惯
   宋人程颢有诗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意谓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思辨色彩。当下我们很多高中生长期受二元思维影响,束缚于各种条框之中,思维钳制于既定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中,狭隘单一。我们强调思辨,就是要引导学生打破旧有的束缚,突破“二元对立”的固化思维,享受多角度自由阐述的快感。但思辨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务须长期坚持。我们可从如下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其一,思维材料:利用具有思辨性的材料做思维操。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或者作文课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两则具有思辨色彩的材料,对资料進行思考,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思辨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思维操练的效果。诸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言秋日胜春朝”和“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的材料就很富思辨性。
   其二,思维方法:多角度思考,培养创造力。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思考,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其三,思维品质:引发兴趣,激活思辨力。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敏度和新颖度。思维品质的培养关键是营造思辨的氛围、构建良好的思辨的学习环境。如笔者经常开展“课堂小辩论”或者将辩论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文本理解中去。实践证明,此举是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品质的高效措施。
   4.研阅以穷照: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披文入情以晓声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8]此语道出了“研阅以穷照”的真谛:欲得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博观”方能自由地“晓声识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其一,拓宽学生阅读范围,拓展阅读深度。现状是我们很多学生满足于不成思想体系的小品文。殊不知,碎片化阅读最大弊病即是撕裂我们的思维体系和浅化我们的思想深度。据此,我们要有计划地分期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倡导整本书阅读,而且范围一定要广且有一定深度。
   其二,疏浚图书来源,拓深阅读渠道。图书的来源,就网络时代来说应该不是难题。网媒与纸媒同时并举是我们疏浚图书来源,拓宽阅读渠道的有效方法。
   其三,授之以阅读之渔,培养泛学精读之习惯。以上是授人以鱼,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笔者经常在阅读课开设经典导读,以此点燃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热情,也可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在阅读人物关系庞杂的“大部头”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建立人物关系谱系,再去阅读,如此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战争与和平》的导读课中,简单补充《战争与和平》主要人物关系图,此举获得较好效果。
   《战争与和平》人物关系图
   5.驯致以怿辞:驯其道,至坚冰,以解言不逮意之难
   驯致,亦作“驯至”。逐渐达到,逐渐招致。《易·坤·象辞》有言“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9]通俗言之,驯致是苦练使之逐渐熟习之意,“熟能生巧”,一切事概莫如此,而文学语言艺术尤甚。作文语言的驾驭能力也只有在作文实践中辛苦锤炼形成。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实践训练。离开了实践训练,作文教学的宏观策略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么我们的自由写作也会陷入“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的尴尬境地。
   其一,语言训练的引导性,循循善诱方能免于盲目苦练。尽管言语能力具有天赋的成分,但是为了作文语言训练卓有成效,教师应当适时地传授一些语言训练的方法。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所言:“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10]那么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语言生态如何“驯致”和营构?笔者在小说创作教学中,经常锤炼学生语言节制能力和留白艺术;在诗歌创作中,告诉他们要学会“得鱼忘筌”,认真推敲每个字的表达效果,以造无穷之境;在论述文写作中,语言要切中肯綮,切忌运用滥情抒写的散文语体。
   其二,语言训练的强化性,熟能生巧方能驾轻就熟。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有滴水石穿的毅力。因此要锤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务须每日进行语言操练,渗透到每节语文课中。语言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诸如扩写,缩写,仿写,改写,情境式创编,散文与诗互化等都可以尝试。
   其三,语言训练的形象性,立象以尽意方能解言不逮意之难题。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各种修辞方法营造各种意象尽其意,以弥补言有尽而意无穷带来的遗憾。
   《文心雕龙·征圣》有言:“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11]意谓:思想要充实而语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诚而文辞要巧妙:这就是写作的基本法则。我们倡导自由创作,“心生而言立”,以期使高中生写作回归本真,祛除“伪写作”的弊病,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诚然,这一目标的实现会极大提升高中生的应试能力,亦即:自由写作的非功利性促成了应试的功利实现。
   注释:
   [1][3][5][7][8][11]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38.1.65.493.714-715.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4]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9.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1卷:1982:153.
   [9]全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44.
   [10][宋]严羽.沧浪诗话校笺[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6.
其他文献
王春瑜先生一向主张,历史学家的作品,应当“飞入寻常百姓家”。认为如果历史作品仅在史学圈内孤芳自赏,那是一种悲哀。他不仅这样主张,而且躬行实践,相继写下逾百万字的雅俗共赏的明史札记、随笔、杂文,先后出版了《“土地庙”随笔》《牛屋杂俎》《老牛堂三记》《老牛堂札记》《续封神》等几部历史随笔集。最近出版的《看了明朝就明白》,是他践行这一主张的又一部新作。  普通百姓往往觉得,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离今天已很
农业时代的妇女活动的范围很小,几乎走不出家门:出嫁之前走不出父亲的家门,出嫁之后走不出丈夫的家门,即使丈夫死,了,也没有公婆,她仍然走不出儿子的家门。“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谓“三从”,她只有跟着转的义务,没有也不可能有个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这样狭小的牢笼之内,妇女的反抗和斗争也并非一点没有,但一般来说只有两种形式,一是当她年轻的时候力争恋爱和婚姻的自主,大胆地私订终身以至
2007年度广受关注的阿根廷电影《我是女生,也是男生》(英文片名:XXY,另一译名《双性传奇》),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父母当成女孩来养育的双性人,进入青春期时面临性别决定的真实故事。当父母请来医生确诊并决定她最终是成为男人还是女人时,她却停止服用荷尔蒙药物,不愿接受切除阴茎的手术而变成单性人。在模棱两可的性别矛盾中成长起来的“双性儿”,此时开始寻找自我性别上的心理认同:想当女生还是男生?影片唤起社会对
这本书里收集的是一些真实的故事,它们的作者是一群1964、1965年远赴四川省东北部的大巴山区落户的重庆老知青。这些故事出自作者对于逝去的岁月的回忆,记载了作者的青春时代的经历,述说着当代中国社会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的追求、奋斗、挫折、迷惘和困惑。  我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肇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64年和1965年,由于极端的意识形态和失败的经济政策,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根据有关知
尊敬的《博览群书》编辑:  《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刊载的潘小松先生《走出病房再来说书》一文,末段有云:“一幅中国画卷叫‘老者消闲’,说是画上一个老者坐在树下playing cat’s cradle.‘猫的摇篮’乎?望识者教我。”我不是识者,倒也知道它的意思。cat’s cradle大概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游戏之一,很多人都玩过,所以一般字典里都有解释。  cat’s cradle翻绳儿(又叫挑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到九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此背景下,鼓励学生读长篇文章、读整本书正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却是不少老师深感困惑的问题,尤其是有效引导学生从读懂单篇到读懂整本书的教学设计并不多
文言文教学,学生历来都是接受式学习为主,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是完全正确的;但如从文章学角度看,就不一定合适,比如,八股文今天就不宜学。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章庶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怀疑、对比、分析、论证、构建等步骤反思自己思维正确性的思维。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纯接受式阅读的积极的阅读姿态。它要求阅读者理性分析文章
笔者一直在关注同根同源的香港与内地的初中语文教育。2016年内地的初中语文教材全新改版,统编版教材构建了从“教读课”到“自读课”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从顶层设计来看,笔者认为和2014版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是大致相同的,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两地在单元教学中都有自读课文的编排。下面先来看看香港启思版的单元课文整体构架以及助学系统的设计,以中一上单元一课文架构
记得几年前,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两句歌词家喻户晓:“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两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早已说得非常清楚。《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心者,天下人心向背,爱憎臧否也。用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
《历史的底稿》是张鸣“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的第二本。跟第一本《历史的坏脾气》一样,娓娓道来,细腻婉转,对历史的脉脉温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这是张鸣一直以来的风格,他似乎无意于架构体系恢弘的大历史,而独钟情于历史的碎片。那些掩埋在岁月的尘土中的不起眼的碎片,被他的笔管一个一个地拨拉出来,然后轻轻地擦拭,轻轻地哈气。还真就那么神奇,就在他的擦拭和吹拂中,那些不起眼的碎片渐渐露出了精致的纹理,渐渐复活了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