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摆凤头 高分不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gt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错 ,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靓丽的开头,它就会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愉悦感,自然这篇文章档次就会大大提升。古人形象地将文章的漂亮的开头称为“凤头”,因为凤凰鸟头美丽小巧。我们的文章的开头如能和“凤头”一样漂亮,那么考试作文获得高分或者满分,也就并非高不可攀的神话了!
  那么怎样写好“凤头”呢?
  
  一、开门见山法
  
  一考生在《生命的芳香》一文中这样打头:生命如花,芳香四溢。
  这篇作文的开头没有过多过渡性的语句,而是开篇点题,避免了作文能出现的语言罗嗦、入题较慢的弊端,有利于写成精短的美文佳作。
  
  二、巧设悬念法
  
  如2005年湖北一考生在《诚信》一文中的开头:你见过这样的人吗?
  这个疑问就是悬念,而悬念会迫使读者将文章读下去。像这样,作者采用设置悬念法开头,成功地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很具特色。
  
  三、回忆导入法
  
  2006年一四川考生在《清晰的面孔》中这样开头:今天我坐在考场上,蓦然回首,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她那张清晰的面孔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作者从我坐在考场上写起。自然引起下文对那张清晰的面孔的回忆,切题自然,导入快捷,使文章一开始就具备磁性般的吸引力。
  
  四、题记打头法
  
  一考生在《挫折着,美丽着》一文中这样开头:
  他们总是这样对我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们的痛,那些刻在生命里的疤痕,也许在多年之后的某一天,会成为我们引以自豪的骄傲。——题记
  题记,是放在作文标题和正文之间的一段或几段概括性的文字,它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或体现作者的情感。如这篇作文的题记,虽然简短,但它对理解文章主旨起着重要作用。
  
  五、巧用修辞法
  
  运用常见修辞、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特殊加工,可以收到新鲜含蓄的效果。如:
  借喻:《第一颗青苹果》,用“第一颗”比喻迷蒙的初恋,作者尝到了它的酸涩,由此感悟到“原来人生并不简单,要仔细地阅读”,以喻为题,含蓄而耐人寻味。
  暗喻:以“靠”为话题,作文题目《做一匹靠自己的“黑马”》,以“黑马”为喻,突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靠自己”三字既点到话题,又强化了来自主观努力的自信心,题目做到了形象性与辩证法的统一。
  夸张:《一花一世界》
  双关:《苦咖啡》
  设问:《生活的真谛是什么》
  反问:《成材全靠父母吗》
  呼告:《朋友,珍重》
  
  六、展示矛盾法
  
  如2006年无锡一考生《精彩的足球赛》一文中的开头:突然闯入一群不速之客,让我们的足球比赛暂告一段落。每个人都站起来,抬起头,望者这群不请自来的家伙。两个矮子,却像是两个头领。还有一个嘟着嘴,肥脸蛋——像一只戴着假法的猪。一群喽罗和一个破足球跟着他们。
  “这是哪里来的一群人渣?”声音很冷,好像来自另一个国度。没有人回答他们,也没有人离开。
  难以忍受的沉默……
  一个眼神,我们聚在一起,谁也不愿意把场地让给他们。
  这篇作文的题目为“精彩的足球赛”,但开头却从“突然闯入一群不速之客,让我们的比赛暂告一段落”的“争夺足球场地”的矛盾写起,很容易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思,让读者不得不读下去。从这一点来说,以展示矛盾法开头的作文,开头部分的“矛盾”确有为后文内容做铺垫的重要作用。
  
  七、引用切题法
  
  2006年宜昌一考生在《助跑与成功》一文中的开头: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痕,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的一首短诗,她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奋斗与牺牲,成功需要一条长长的助跑线。这个开头通过引用冰心的短诗,得出了与标题紧密相切的“成功需要‘奋斗’与‘牺牲’,成功需要一条长长的助跑线”的中心论点,为下面的深入论证树起了靶子。
  
  八、背景描绘法
  
  如2006年四川一考生在《那悠扬而美丽的琴声》一文中的开头:
  西沉的红日,仿佛是喝醉了酒似的,把缕缕落寞的橘红涂满天际。古老而沧桑的小道上充满着迷离的格调,宁静而幽雅。天地万物似乎都酣睡在这片短暂的美丽之中,没有一丝声响。
  这篇作文的开头采用背景描绘法,为下文讲述故事营造了一种凄迷而静谧的氛围。这样的作文开头形式新颖,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文无定法,为考试作文打造靓丽开头的技巧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大家若能灵活运用文中提到的八种作文开头法,真正做到“凤头”巧摆,那么,你的考试作文获得高分或者满分就不用发愁了!
  
  许存宜,教师,现居湖北鹤峰。
其他文献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7年度湖北省语文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大赛涌现出了如《沁园春·雪》等大批精品课例,这些课例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湖北语文的教改成果。“一花一世界”,在这里,笔者撷取课堂大赛中的几个细节来谈谈自己观摩本次大赛的收获与思考。  之一:《沁园春·雪》教学片段  师:认读了生字和多音字,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要求流利、字音正确。  (生读)  师:这位同学不仅读得正
那一刻,我走过特拉法加广场  风很大,鸽子从云端冲向地面  喂它们的玉米,黄得像我的皮肤  异乡,在围剿我的孤独  我告诉鸽群,不要搅拌月光  打扰我迎风而落的泪  这一次,不是湘西的小米椒辣的  不是川东的红花椒呛的  是中秋,东伦敦的月亮照见了  洞庭湖那座名楼的影子  照见了,巴陵古城父母头顶的晚霜  我漂泊得太远了  只能从不露声色的梦境  打马回乡。只能把血缘的闸门拧开  顺着血流的方向
这是一部衡量人物心理记忆的作品。尽管小说叙事起步于一个青涩少年的懵懂内心,但随着故事进程的发展,少年对于哲学和生活关系的思考却开始悄然退隐,取而代之的,则是小说女主人公内心风景的不断绽放。几乎可以肯定,那些马基雅弗利式的哲学片段,不过是作家虚晃一枪的叙事伎俩。而小说真正的叙事方向,实与女主人公“她”复杂暧昧的内心之旅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女主人公纠结缠绕的生命记忆时,作家并未执持于单刀直入式的
从字面上分析“语文”的“语”:左面一个“言”,右面一个“吾”,就是用口说话的意思,“文”就是作文。可见语文教学的两大功能——教会学生说话,教给学生写作文。说到这里,有人会感到好笑,说话我从小就会,还用学吗,其实,说话与会说话是两码事,“说话”说明你具有了这方面的功能,“会说话”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怪有人说,说话需要你一辈子,并且是活到老学到老,到老还学不到呢。而作文呢?是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要求语文教师正确地处理好学生基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沟通关系,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显示出来的情况令人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作品通过我们常见的一件事、两组人,揭示了一种传统美德的延续,一种夹杂着私欲的和谐。晓苏在作品中用大众最常见的事情和最能接受的场景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赡养老人,感恩尽孝,是我们每个子女成人后思考最多的问题,谈论最多的话题,类似的场景睁眼就可以看到,张口就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早在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 “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今天我就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使学生丧失了
一、“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缺失    我们常常为一些教学问题感到疑惑,例如: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歌、能大段的背唱歌词却无法完成一首诗歌的背诵?为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中,却能将班级卫生安排处理得井井有条?为什么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能将一台元旦晚会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在课堂上学习戏剧他们昏昏欲睡,而在排演戏剧时可以主动放弃午休时间?为什么有的教师认为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美国著
游戏和戏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讽刺,这也是我们时代的文学态度,不管带有多少现代民主的成分,后现代主义贡献给我们的革命资产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敌意,那些诸如“私人性”、“世俗化”等等具有颠覆性的口号背后都隐藏着“憎恨学派”的面孔,它们在颠覆统一意志的同时也树立了自由意志的新王权,而讽刺则往往是这种转折时代的主要表情。  不过,《天边的情人》首先还是一种世态讽刺,它通过人像描摹的方法勾勒社会世相:作品讲述一
习惯养成教育,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平常和习惯相关的话总是挂在嘴边,说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可是,平常教学中,习惯养成却如空中游丝,看不见,抓不着,难落实。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很多同学一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