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刻文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早期青铜制作的刀具是刻不动石头的,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铁器工具的使用使刻石成为可能。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石鼓文。石鼓文刻在10个高与直径均约1米多、形状似鼓的圆柱形巨石上。每个鼓形石上环刻1首四言诗,10首为一组。诗歌记述了秦国国君游猎的情况。这组石鼓长期湮没,唐朝初年才在今陕西陈仓出土。石鼓上原有约700字,年长日久,现仅余270字左右,其中一个石鼓上已经一字不存了。
石鼓文是大篆字体的代表作。篆书是以匀净、圆润的线条组成文字。大篆是篆书的一种,指秦代以前的篆书。大篆既是金文的继承和发展,又对后来小篆的出现产生很大影响。石鼓文通篇笔画饱满,结构匀整,风格浑厚,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规范简化的一种篆书,又称秦篆。《泰山刻石》(也称《封泰山碑》)是现在唯一能见到的秦代小篆的真迹。
秦始皇曾率领大臣到各地巡行,立碑刻石,为他歌功颂德。《泰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三面刻字。10年后,秦二世登泰山,又命人将诏书及随臣姓名刻到石上。于是,它成为四面生辉的石碑。相传《泰山刻石》与《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7处石刻,都是秦丞相李斯书写。李斯(?~前208)建议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改变战国时期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并主持制定小篆。
小篆与甲骨文、大篆相比,线条粗细均匀,藏头护尾,笔画的起与收都不再露出笔锋。字形修长,讲究左右对称,上密下疏,整饬中显出灵动,飘逸中显出遒健,给人以端庄华贵的美感。
《临石鼓字轴》是清末画家、书法家吴昌硕(1844~1927)的作品。他学习石鼓文几十年,对石鼓文加以发展变化,开创出苍劲险峻、惊心动魄的新风。
刻石专指刻在碑石和崖壁石头上的字画。
石鼓文是大篆字体的代表作。篆书是以匀净、圆润的线条组成文字。大篆是篆书的一种,指秦代以前的篆书。大篆既是金文的继承和发展,又对后来小篆的出现产生很大影响。石鼓文通篇笔画饱满,结构匀整,风格浑厚,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规范简化的一种篆书,又称秦篆。《泰山刻石》(也称《封泰山碑》)是现在唯一能见到的秦代小篆的真迹。
秦始皇曾率领大臣到各地巡行,立碑刻石,为他歌功颂德。《泰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三面刻字。10年后,秦二世登泰山,又命人将诏书及随臣姓名刻到石上。于是,它成为四面生辉的石碑。相传《泰山刻石》与《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7处石刻,都是秦丞相李斯书写。李斯(?~前208)建议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改变战国时期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并主持制定小篆。
小篆与甲骨文、大篆相比,线条粗细均匀,藏头护尾,笔画的起与收都不再露出笔锋。字形修长,讲究左右对称,上密下疏,整饬中显出灵动,飘逸中显出遒健,给人以端庄华贵的美感。
《临石鼓字轴》是清末画家、书法家吴昌硕(1844~1927)的作品。他学习石鼓文几十年,对石鼓文加以发展变化,开创出苍劲险峻、惊心动魄的新风。
刻石专指刻在碑石和崖壁石头上的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