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论证过程,彰显论证魅力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ruiho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教学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议论文的本质在于说理。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写出说服力强的议论文呢?经过教学尝试,本人认为指导学生细化论证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论证水平。
  一、理论论据细节化
  在实际写作中,理论论据常常以名言警句的形式出现。理论论据细节化要求所使用的理论论据以直接引用的方式呈现,要有明确的出处或作者,以示真实可信。文章的观点是需要理论支撑的,没有理论支撑的观点就如空中楼阁,难以自立,难以服众。
  先看一学生的《校服涂画中的个性与审美》的作文片段。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确实,整齐划一的校服难以满足中学生个性审美的需要,不符合现今时代多样化的审美标准。康德曾写道:“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某种程度来说,统一的校服遏制了学生自由审美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追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时代,学校却要求学生重拾“千人一面”的审美标准,未免有忽视学生审美教育、限制学生审美自由之嫌。当西方国家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地点时,中国学生依然在为整齐划一的校服发愁,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作者引用罗素和康德的话来佐证,理论色彩浓厚,言之有理,从而引出“未免有忽视学生审美教育、限制学生审美自由之嫌”的表述,以回应“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张扬个性”的观点,说服力较强。如果学生平时分类积累一些名言警句,作文时用上三二句是很容易的事,这样既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谓一举两得。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明确指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因而,名言警句的积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要标准,指导学生分类积累。可以让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的角度积累,也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的角度积累,也可以从衣、食、住、行的角度积累。如2015年课标1卷,材料核心事件为“女大学生举报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的父亲”,适合使用“依法治国”类型的名言警句;又如2016年课标1卷的漫画型作文,画面主要内容为学生进步得奖,退步受罚,适合使用“立德树人”类型的名言警句。
  二、事实论据细节化
  事实论据细节化是指所列举的事实细节清晰、具体,而事件的细节必须与作文主题息息相关。事实论据细节化可让文章更具真情实感,更具可信度。对于事件素材,可以指导学生从事件的基本要素入手,即让学生重点识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情形、什么事情、什么结果、什么原因等方面,事件就可以清晰呈现。
  且看一学生《服饰体现风貌》的作文片段。
  第一夫人彭丽媛进行社交活动时,是极其注重服饰的选择和场合的搭配。出国访问,一袭素白的连衣裙嵌大红牡丹,大方得体,显出雍容华贵。与奥巴马妻子进行育儿、民生探讨时,一身及膝红衣更添东方母性柔情;闲时活动,黑白朴素的运动服嵌一朵古典优雅的胸花,更显自然淳朴;出席公众合,一袭浅绿连衣裙系白色腰带,更是清新夺目……彭丽媛追求服饰的完美搭配,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独特的魅力,展示了风貌,更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内涵。
  作者从多个角度描述彭丽媛的服饰,色泽、纹理皆有描述,仅就这一点而言,事件的细节是得以体现的。但是,“出国访问”“ 闲时活动”“出席公众场合”等表述比较笼统,缺少细节,说服力不强。访问哪个国家,什么时候的休闲运动,出席什么公众场合,这些细节都应该交代清楚,才能反映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原因分析细节化
  原因分析细节化即是指分析问题的角度清晰、原理清楚。一般来说,演绎法、归纳法、对比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经过一轮教学,学生基本可以掌握。然而,文章的说服力不只在于论证方法,更在于原因分析。如果说论证方法是构段的骨架,那么原因分析就是构段的经脉。议论文的行文过程不外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的分析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全面,缺乏思辨性,解决问题就会缺乏基础,从而影响可信度。
  下面是一学生的《加强文化交流,减少交往误会》的作文片段。
  这位美国老师认为中国同事不确定邀请的时间,只是在讲客套话而已。而中国同事则认为美国老师口是心非,并不是真心和他深交。这样的结果令人唏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确有用客套话来表达友好的习惯;另一方面,该美国老师并没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习惯。
  角度清晰的关键在于区分材料中的陈述对象,可以说,善于从不同的陈述对象展开论述是写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作者从“美国老师”和“中国同事”两个角度分开陈述,对象清楚,原因清晰,分析有条有理,让人信服。
  以下是一学生的《七分在课外》的作文片段。
  不可否认,从先秦散文到明清小说,从中国的孔子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从选词造句到布局谋篇,语文课堂的内容上下五千年,纵横四海,足以让学子感受语言文学的深邃与神圣。也须肯定,难得一次的社会调查,也足以让学子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然而,对提升语文素养而言,这两种学习途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譬如,课堂上学习《论语十则》,习其句读,只是略知一二,见一斑而未见豹影,而课外通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研其精义,可通晓孔子人生之智慧,品味圣人思想之精髓。由此,课外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自喻。
  对于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种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作者一分为二看问题,先肯定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优势,后指出这两种途径的局限性,再举学习《论语》的例子来分析,得出课外大量阅读更为重要的结论。整个论证过程体现一分为二的哲理原理,原因分析细节清晰,思辨性强。所以,多角度、思辨地分析问题,把细节写清楚,乃议论文的取胜之道。
  总而言之,议论文贵在说理,贵在真情实感,细节化论证可使文章至真至情,彰显议论文说理的魅力。
其他文献
随着高考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议论类作文写作越来越受考生青睐。但大多数考生所写议论类作文认知低下、思维混乱、事理不通、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笔者通读近年来高考优秀议论类
一、背景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分享、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古诗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开展古诗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并且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古诗词素养、古诗的表现感
初中生是一个比较敏感、易波动的群体,初中时期的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在经历着巨大的转折,在身体上日益成熟的同时,在心理上还相对青涩。由于音乐的治愈性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评改标准、方法、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的走向。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视了写前指导,却较为忽视写后的评改。主要表现为:  1.评改老套、随意。不少教师要么对于文章学、写作学、写作教学知识知之甚少,要么对作文评改显得太随意了,面对学生的作文,无论是面对甲、乙还是面对丙、丁,无论是面对以前的学生还是面对现在的学生,给出的作文评语永远是:主题明确或不明确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我是一名即将高三的学生,没有专门练习过书法。以前我每次考试,都因为作文的字写不好受到老师批评。最近,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认真琢磨潘中华字帖,总结出能快速提高书写水平的“五句
随着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日常阅读方法如何不断求新,阅读能力如何不断改善,是摆在每位语文老师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十几年了,但实施却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农村学校。因为上有教育部门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下有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要求,再加上农村条件差,学生的生员也比不过城里,所以实施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但笔者认为只要改变观念,加强修炼内功,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在语文课堂创新教育上仍然大有可为,从而孕育出灵性学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人才。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教师首先
【摘 要】  作文实际上就是文字艺术,具体表现为文字的组合表达方式,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所以如何才能有效地凸显作文教学的创造性是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创造性教学策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新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创造性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传统小学作文教学弊端逐渐突显出来,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更是非常明显,甚至已经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