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彦“问”的教学艺术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_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创立的“语文导读法”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流派,“问”是导读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学会阅读、形成语文素养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靳老师在教学中善于以问引读,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以问促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以问研读,带动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一、以问引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明确阅读的目的,把握阅读的关键点,是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重点。靳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以问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1.以问明确阅读目标与任务
  阅读到底要读什么,是读前需要明白的。靳老师在指导学生预读时,经常提这样的问题:“这一课写的是什么内容?内容梗概是怎样的?朗读全文后加以回答。这一课分几段?每段的重点是什么?默读全文后加以回答。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这几个问题提示学生阅读要从整体上关注课文内容、纲要、结构、章法、写法等,而且告诉学生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什么时候用朗读、什么时候用默读,两种阅读方法有不同的价值。对写法的分析要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得出写法,而不是从自己大脑的储存中调用一个已知的写法。有了这些问题的提示,学生阅读有了方向,得以在有指向的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之前,靳老师一般也会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如在学习《跳水》一课的第一部分时,靳老师请一名同学朗读,同时请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是写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两个问题中,一个是让学生注意关键信息,学会把握叙事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个是让学生学会找寻中心句概括段意,也即告诉学生段内一般都会有一中心句,这一中心句就是段意。这两个问题非常明确,内含阅读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任务,有了可行的方法,学生就会知道读什么、怎么读。
  2.以问强调阅读关键点
  阅读意义的获取、阅读的深入需要关注文本的关键点,关键点影响词句的理解、结构的梳理、人物的品析、主旨的体悟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己很难意识到哪些是阅读的关键点,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靳老师在教学中以问提示阅读关键点,让学生逐渐学会通过找准关键点来促进阅读。如《翠鸟》第一自然段写道:“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学生读过第一句后,靳老师问:“下面的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学生回答是围绕“它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来写的。靳老师接着问:“什么叫鲜艳呢?鲜是什么?艳是什么?”在讨论了词语意思与如何了解意思后,靳老师又问:“课文在这里写翠鸟的颜色鲜艳是分几个部分写的?”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注意到段落中最普通的一句话“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在整段中的作用,开始关注段落中前后句子的联系、段落的结构。学生学会了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对“鲜艳”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日常或字典意义,而是有了更具象、更丰富的理解。
  二、以问促读
  学生不仅要学会阅读,知道阅读要读什么,更要走进文本,深度阅读。靳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对阅读方法、策略的教导,以问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1.以问激发问题意识
  导读教学主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解决学生想解决的问题。靳老师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提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他在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上课伊始把课题写在了黑板上,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几名学生灵敏地发现了老师这一“疏忽”,指出了标题错误之处。靳老师一边赞扬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一边工工整整地加上了“这样”两个字。然后问学生:“少了‘这样’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一名学生说:“不能少了‘这样’两个字,因为课文标题中原来就有的。”另一名学生说:“‘这样’两个字在课文标题中起了强调的作用,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读了课文标题,人们就会去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靳老师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必须了解‘有一个这样的小村庄’里的‘这样’到底是怎样的呢?先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靳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始关注标题中的关键词,能够围绕关键词去思考、解题。靳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想让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思维、注意力自然转到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上。
  靳老师导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预读”,这一环节既是学生了解大意的过程,更是自我探求的阶段。靳老师特别重视学生在这一阶段能提出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他说:“我们大家做了很好的预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不好解决的问题。请举手告诉我,什么问题想不通,理解不了?”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猴子为什么戏弄船长的儿子?”“为什么孩子上第一根横木时不救他呢?”在学生提问的同时,靳老师不断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学生问道:“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靳老师追问道:“你们说,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有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靳老师接着问:“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学生提问后,靳老师说道:“这些问题你们希望谁给解决啊?”有学生说:“老师。”靳老师说:“这些问题我一个也不给解决,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靠同学、老师帮助解决。”靳老师认为阅读是学生自读自得的过程,自读自得从疑开始,有了疑问才能促进深思,有了深思才能有所得。因而在教学中,他非常重视以老师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提问的目的不在于立即让学生回答,而在于引导学生去读书,诱发学生去思考、体会、揣摩。教师的提问只是手段,是外部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读书、思考、训练语言、掌握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才是目的。在靳老师看来,对答如流的教学不是好教学,好的教学应是读思结合,是学生不断阅读、不斷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他提出阅读的基本路径是“读一疑一思一悟—读”反复循环的过程。
其他文献
黑白木刻 83cm×50.5cm 1984年  該作品是阿鸽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塑造了一位纯真少女的形象,腼腆含蓄、朴实真挚、惹人怜爱。她身披破旧的披毡,肩挎木制的背架,手捧洁白的鸽子,这一切都用细密丰富的刀法刻出,显得华彩夺目,具有强烈的魅力。作为一位彝族女画家,阿鸽刀笔下有许多美丽的彝族女性,而这些彝族女性似乎也成为她本人的一个写照。
书名:英国文学发展研究  作者:朱琳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01359936  定价:45元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各个时代都产生了杰出的作家和作品。而且,在本世纪前的几百年间,随着殖民主义、扩张主义政策的推行,英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各英属殖民地,这种影响更加明显。研究英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对了解英国的社会、历史、文
《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一书以鲁迅、黄仁宇等大家的文史素养对作者人生的影响为主线,通过阐述这些大家的生活态度及其作品中渗透的文学故事,来还原历史,此书还记录了作者自己从一名文学研究者走上专业史学研究道路的过程。作者在这本书中表现出了一种随心研究文学与历史的态度,在文学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影子。这种学术态度正符合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所提倡的快乐教育、系统教育等理念,将这些理念延伸到语文教学中
新时代的到来,呼唤新教学新设计。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变纯粹的文选型为综合型模式,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惯性势必导致教师仍旧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口语交际(写话、习作)、课文与语文园地之间有“人文主题”联系着,若教学时仍是零散地孤立地对待,语文要素等知识的碎片化教学则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会不知不觉地偏离了语文素养目标。因此,重新定义与设计单
摘要: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有很多生动的文学形象,其中刻画得最为传神的当属雅罗米尔。小说《生活在别处》中的大量的心理描写,将早夭的雅罗米尔描写得非常生动。在小说中,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又严苛,他的每一个词汇都隐喻着主人公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隐喻着现实生活。本文简要介绍了米兰·昆德拉和《生活在别处》,还通过阐述青春——“隐喻”的情感世界、诗歌:“复调”的“人造童年之乡”、革命:“乌托邦”的“
(一)  赵晓梦的长诗《马蹄铁》发表在2021年01期《十月》杂志诗歌头条,读《马蹄铁》就像读一本深奥无比的宗教经书。里面丰富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细节和历史典故,以及由此而幻化出来的纷繁华丽的诗歌意象,组成了这部长诗的基本骨架。而用一匹马作为中心意象贯穿全篇,不仅打通了中国漫长的历史,而且也让整部长诗气息饱满,气韵生动。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匹马开疆拓土、征战杀伐的历史,也是一匹马做为主要战
摘要:针对作文教学高耗时低效率的情况,进行了学生创编“个人作品集”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抒真情、写实感,并采用合理的目标驱动。其中,“以我笔写我心”是关键因素,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其次,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多写不如多改,反复修改可使学生感觉到进步,不断提高定位;最后就是合理地运用目标驱动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改革实践 抒写真情实感 目标驱动  作文课难上,这是语文
摘要: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笛安的文学作品展现了许多时代的新质,她的小说就是对青春一代由青春阵痛走向精神成长的文学记录,在青年形象塑造方面,她重点追求女性人物的“极致”,对生活、爱情和梦想的极致,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底线。本文分别从不成比例的美者、“平流层里”充满神性者和他者需要中确认自我者三方面论述了笛安小说中青年形象特征。  关键词:笛安 青春小说 青年形象  引言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发现,艺术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早已超越了“舞”和“剧”究竟以谁为主的认知层面,超越了真实性空间和假定性空间的舞台层面,超越了固定座位观看和想象力观看的审美层面、甚至超越了“可舞性”与“身体性”的舞台艺术评判的标准层面,《永不消逝的电波》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表意优先”的舞蹈特质的确很美,而以“叙事创新”所带动的当代舞剧创新才刚刚开始,还会有更多的可能。  舞蹈,是以身体作为
摘要:本文试从叙事方言、书信叙事和叙事声音三个角度分析非裔美国女才子艾丽斯·沃克的最高成就作品《紫色》。这些叙事策略的精妙编排充分展示了非裔女性的辛酸苦难以及她们的重塑诉求,完美构建了女性主体及群体意识,揭示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孜孜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苦苦探索。  关键词:《紫色》叙事方言书信叙事叙事声音  艾丽斯·沃克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她写作风格多变、涉猎广泛,在诗歌、小说、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