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吉克族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特定的生活环境,使这个高原民族保持着许多饶有趣味的独特风情——
塔吉克族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生活域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交通闭塞,至今有的偏远的乡还未通公路。他们没有文字,60%的人使用维吾尔文。特定的生活环境,使这个高原民族保持着许多饶有趣味的独特风情。
古老的“以物传情”
如果你是一位姑娘,假若有一天,有位小伙子给你送来一个美丽的荷包,里面放了一些石子和一些燃烧过的火柴棍,你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是,如果塔吉克族姑娘收到这样的礼物,她会心慌而脸色变红。因为她知道,这是有人向她求爱了。
“以物传情“是一种古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但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中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传统的习俗。青年男女相爱了,往往采用这种送荷包的方式,传递自己的爱情。在荷包里放火柴棍和石子,火柴棍表示对你的爱情像火焰那样炽烈燃烧,石头子表示忠于你的爱情像石头那样坚定,海枯石烂不变心。在荷包里面除了放石头子、火柴棍外,还有放杏仁(表示忠心或掏出心让你看)、盐(表示你和盐一样重要,天天离不开你)等许多表达情感的东西。人们通过来往的信物的传情,互表双方的爱慕之心。虽然双方所送的东西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所送之物的含义却是约定俗成的。
塔吉克人的“以物传情“的方式,不仅用在男女青年的恋爱上,在遇到丧事时,也用这种方式来安慰死者家属或亲友,有的送上一支香烟,或是“莫合烟”,或是“纳斯”(一种鼻烟)。塔吉克人认为,烟和“纳斯“都是苦涩的,用“苦”来抑制“苦”,起到传递一种对死者家属及亲友安慰、节哀的作用。塔吉克人举行婚礼前五、六天,如果亲属中有丧事,举办喜事的人家要把他们请来,在手鼓上摆上香烟或“纳斯”或“莫合烟“,希望他们节哀,忘掉过去,敲响手鼓,为青年人祝福。在外地工作或出差的塔吉克人,得知亲朋好友的不幸后,又赶不回去吊唁,便会给去世的人家寄一封信,不用写什么,只是在信封中放一支香烟,表示对死者家属的慰问,丧家接到信后,会理解寄信人的意图。这也是一种“以物传情”的吊唁形式。
有趣的求爱方式
塔吉克族小伙子除了送荷包传情之外,也常利用叼羊的机会传递求爱的信息。在叼羊中小伙子拼命地去叼那只羊,一旦得手,就迅即将那只羊摔到早已相中的姑娘面前,这是向姑娘发出求爱的信号。此时,如果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就会立即委托身边年长的妇女,将一块绣花手帕系在小伙子乗马的头上,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情意。这种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传情方式,会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和祝福。
塔吉克族小伙子善良而诚实,但在求爱时,办法多且灵活。在遇到节庆或是喜事时,人们往往要击鼓吹笛,狂歌欢舞。小伙子们常常利用这种机会向姑娘求爱。只要乐器一响,小伙子频频出阵,一边跳舞,一边用眼睛向四周扫描,寻找目标。面对围观的姑娘,他们展示最拿手的舞姿,以博得姑娘的欢心和爱慕。动情的姑娘,也许是恋人,为了表达对小伙子的钟情,会害羞地将自己的红头巾搭在小伙子的左肩上,传递爱的信号。有时,人们为了增加欢乐的气氛,或是为了戏弄某个小伙子,一些已有情侣的姑娘或是少妇,也会向小伙子肩上搭红头巾,结果有的小伙子肩上搭了好几条红头巾,弄得他不知是哪位姑娘爱上了他,使他哭笑不得。更有趣的是,有的姑娘竟将一条又破又脏的老太婆的深色头巾搭在小伙子的肩上,顿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小伙子被搞得啼笑皆非,十分尴尬。不过小伙子并不生气,照常翩翩起舞。
独特的牦牛叼羊
新疆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骑马叼羊是一项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每当盛会,这些民族都要在碧绿的草原上举行叼羊活动,场面十分精彩激烈,激动人心,把盛会推向高潮。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宣传民族文化,新疆的许多旅游景点都有“叼羊”表演。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居住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牧民除了骑马叼羊外,还有一项独具特色的骑牦牛叼羊的活动。
牦牛,也称旄牛或髦牛,多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空气稀薄的地区,并在高山峻林间善驮运,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脾气倔犟,性情暴烈,难以驯服,但塔吉克族人竟敢骑在牦牛背上将其指挥来指挥去,可见其骁勇和驾驭牦牛的本领了。
盛夏六月,我们在海拔4000米的达甫达尔乡东南方向的芒龙草原上观看了一场精彩激烈的牦牛叼羊。在碧绿如茵的草原上,100多名塔吉克族健儿骑着牦牛,在场上来回穿梭,跃跃欲试,数百名衣着鲜艳的牧民已站在场地四周等着观看表演,仿佛给绿毯似的草原镶上了一道五颜六色的花边,使草原变得更加美丽多彩。
不一会儿,被叼的羊已摆在场中央了。这是一只小山羊,已被宰杀,去其头,并将脖口用绳子栓紧,防止在叼羊时血水溢出。
比赛的哨声吹响了,近百头牦牛一下子涌向那只山羊,展开争夺。顿时,草地上扬起了尘土,牦牛蹄子像鼓锤擂鼓一样踩得大地隆隆作响。
刹那间,争夺叼羊的“战斗”已是“如火如荼”:人在吼,牦牛在叫,观众在呐喊吹口哨,为骑手加油。说时迟,那时快,一位彪形大汉,凭借那只体重约400公斤的褐色牦牛的蛮劲,冲到牦牛群中,眼疾手快的抓住那只山羊,拼命地往外冲。不料,刚刚失手的那位塔吉克族汉子也不示弱,这位三十岁的兽医,凭借体壮如牛的体魄和勇猛过人的本领,把鞭子往嘴里一衔,一只手抓住缰绳,另一只手如鹰爪般的死死的抓住了山羊,不让对手把山羊带走。此时,人们欢呼跳跃,有的观众着急的高呼起来:“加勒达文,加勒达文”(塔吉克族语:快跑,快跑)。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一名叫瓦孜力汗的勇士嘴里衔着鞭子,双脚夹着牦牛肚,冲了过去,侧身弓腰,双手像钳子似的抓住山羊,直到把山羊的一角压在自己的鞍下,冲出了对手的包围……。
叼羊的“战场”时而转向南,时而转向北,时而又转向观众群中,这种激烈的流动“战场”不仅使选手个个汗流满面,也使观众处在兴奋和胆颤之中,既怕看不到精彩的角斗场面,又担心被牦牛撞着。
然而不多时,两位大汉骑着白色和栗色牦牛也上了“战场”。人们定神一看原来是观众中的两位小伙子不甘寂寞,也想上场表演一番。但他们毕竟不是骑手的对手,几个回合,便被“挤”出了核心。牦牛叼羊比赛,双方各代表一个单位,选手是经过挑选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比赛场地的两头有两个直径60多厘米、深50多厘米的坑。选手把所叼的山羊扔进自己的坑内,就算胜利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场“战斗”,要经过几个小时的好几个回合,换几批选手轮番“作战”,才能取得胜利。
据说塔什库尔干有近万头牦牛,每年不仅向牧民提供大量的肉、乳、脂肪、毛、皮,同时还担负高山运输任务,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伴侣。牦牛还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救过不少塔吉克族牧民的性命。一次,一位牧民到塔什库尔干河的小岛上割草,突然山洪爆发,眼看小岛要被淹没,那位牧民急得高呼救命。问讯赶来的牧民急中生智,将牦牛赶向河中,牦牛很快游到小岛上,将牧民驮出。牧民得救了,牦牛救牧民的故事也传向四方。
塔什库尔干县县长说,牦牛叼羊只有在塔什库尔干才能看到,其他民族没有这项活动。以后,塔什库尔干县要定期举行牦牛叼羊活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到塔什库尔干去,扩大塔吉克族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
塔吉克族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生活域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交通闭塞,至今有的偏远的乡还未通公路。他们没有文字,60%的人使用维吾尔文。特定的生活环境,使这个高原民族保持着许多饶有趣味的独特风情。
古老的“以物传情”
如果你是一位姑娘,假若有一天,有位小伙子给你送来一个美丽的荷包,里面放了一些石子和一些燃烧过的火柴棍,你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是,如果塔吉克族姑娘收到这样的礼物,她会心慌而脸色变红。因为她知道,这是有人向她求爱了。
“以物传情“是一种古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但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中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传统的习俗。青年男女相爱了,往往采用这种送荷包的方式,传递自己的爱情。在荷包里放火柴棍和石子,火柴棍表示对你的爱情像火焰那样炽烈燃烧,石头子表示忠于你的爱情像石头那样坚定,海枯石烂不变心。在荷包里面除了放石头子、火柴棍外,还有放杏仁(表示忠心或掏出心让你看)、盐(表示你和盐一样重要,天天离不开你)等许多表达情感的东西。人们通过来往的信物的传情,互表双方的爱慕之心。虽然双方所送的东西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所送之物的含义却是约定俗成的。
塔吉克人的“以物传情“的方式,不仅用在男女青年的恋爱上,在遇到丧事时,也用这种方式来安慰死者家属或亲友,有的送上一支香烟,或是“莫合烟”,或是“纳斯”(一种鼻烟)。塔吉克人认为,烟和“纳斯“都是苦涩的,用“苦”来抑制“苦”,起到传递一种对死者家属及亲友安慰、节哀的作用。塔吉克人举行婚礼前五、六天,如果亲属中有丧事,举办喜事的人家要把他们请来,在手鼓上摆上香烟或“纳斯”或“莫合烟“,希望他们节哀,忘掉过去,敲响手鼓,为青年人祝福。在外地工作或出差的塔吉克人,得知亲朋好友的不幸后,又赶不回去吊唁,便会给去世的人家寄一封信,不用写什么,只是在信封中放一支香烟,表示对死者家属的慰问,丧家接到信后,会理解寄信人的意图。这也是一种“以物传情”的吊唁形式。
有趣的求爱方式
塔吉克族小伙子除了送荷包传情之外,也常利用叼羊的机会传递求爱的信息。在叼羊中小伙子拼命地去叼那只羊,一旦得手,就迅即将那只羊摔到早已相中的姑娘面前,这是向姑娘发出求爱的信号。此时,如果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就会立即委托身边年长的妇女,将一块绣花手帕系在小伙子乗马的头上,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情意。这种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传情方式,会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和祝福。
塔吉克族小伙子善良而诚实,但在求爱时,办法多且灵活。在遇到节庆或是喜事时,人们往往要击鼓吹笛,狂歌欢舞。小伙子们常常利用这种机会向姑娘求爱。只要乐器一响,小伙子频频出阵,一边跳舞,一边用眼睛向四周扫描,寻找目标。面对围观的姑娘,他们展示最拿手的舞姿,以博得姑娘的欢心和爱慕。动情的姑娘,也许是恋人,为了表达对小伙子的钟情,会害羞地将自己的红头巾搭在小伙子的左肩上,传递爱的信号。有时,人们为了增加欢乐的气氛,或是为了戏弄某个小伙子,一些已有情侣的姑娘或是少妇,也会向小伙子肩上搭红头巾,结果有的小伙子肩上搭了好几条红头巾,弄得他不知是哪位姑娘爱上了他,使他哭笑不得。更有趣的是,有的姑娘竟将一条又破又脏的老太婆的深色头巾搭在小伙子的肩上,顿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小伙子被搞得啼笑皆非,十分尴尬。不过小伙子并不生气,照常翩翩起舞。
独特的牦牛叼羊
新疆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骑马叼羊是一项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每当盛会,这些民族都要在碧绿的草原上举行叼羊活动,场面十分精彩激烈,激动人心,把盛会推向高潮。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宣传民族文化,新疆的许多旅游景点都有“叼羊”表演。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居住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牧民除了骑马叼羊外,还有一项独具特色的骑牦牛叼羊的活动。
牦牛,也称旄牛或髦牛,多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空气稀薄的地区,并在高山峻林间善驮运,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脾气倔犟,性情暴烈,难以驯服,但塔吉克族人竟敢骑在牦牛背上将其指挥来指挥去,可见其骁勇和驾驭牦牛的本领了。
盛夏六月,我们在海拔4000米的达甫达尔乡东南方向的芒龙草原上观看了一场精彩激烈的牦牛叼羊。在碧绿如茵的草原上,100多名塔吉克族健儿骑着牦牛,在场上来回穿梭,跃跃欲试,数百名衣着鲜艳的牧民已站在场地四周等着观看表演,仿佛给绿毯似的草原镶上了一道五颜六色的花边,使草原变得更加美丽多彩。
不一会儿,被叼的羊已摆在场中央了。这是一只小山羊,已被宰杀,去其头,并将脖口用绳子栓紧,防止在叼羊时血水溢出。
比赛的哨声吹响了,近百头牦牛一下子涌向那只山羊,展开争夺。顿时,草地上扬起了尘土,牦牛蹄子像鼓锤擂鼓一样踩得大地隆隆作响。
刹那间,争夺叼羊的“战斗”已是“如火如荼”:人在吼,牦牛在叫,观众在呐喊吹口哨,为骑手加油。说时迟,那时快,一位彪形大汉,凭借那只体重约400公斤的褐色牦牛的蛮劲,冲到牦牛群中,眼疾手快的抓住那只山羊,拼命地往外冲。不料,刚刚失手的那位塔吉克族汉子也不示弱,这位三十岁的兽医,凭借体壮如牛的体魄和勇猛过人的本领,把鞭子往嘴里一衔,一只手抓住缰绳,另一只手如鹰爪般的死死的抓住了山羊,不让对手把山羊带走。此时,人们欢呼跳跃,有的观众着急的高呼起来:“加勒达文,加勒达文”(塔吉克族语:快跑,快跑)。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一名叫瓦孜力汗的勇士嘴里衔着鞭子,双脚夹着牦牛肚,冲了过去,侧身弓腰,双手像钳子似的抓住山羊,直到把山羊的一角压在自己的鞍下,冲出了对手的包围……。
叼羊的“战场”时而转向南,时而转向北,时而又转向观众群中,这种激烈的流动“战场”不仅使选手个个汗流满面,也使观众处在兴奋和胆颤之中,既怕看不到精彩的角斗场面,又担心被牦牛撞着。
然而不多时,两位大汉骑着白色和栗色牦牛也上了“战场”。人们定神一看原来是观众中的两位小伙子不甘寂寞,也想上场表演一番。但他们毕竟不是骑手的对手,几个回合,便被“挤”出了核心。牦牛叼羊比赛,双方各代表一个单位,选手是经过挑选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比赛场地的两头有两个直径60多厘米、深50多厘米的坑。选手把所叼的山羊扔进自己的坑内,就算胜利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场“战斗”,要经过几个小时的好几个回合,换几批选手轮番“作战”,才能取得胜利。
据说塔什库尔干有近万头牦牛,每年不仅向牧民提供大量的肉、乳、脂肪、毛、皮,同时还担负高山运输任务,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伴侣。牦牛还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救过不少塔吉克族牧民的性命。一次,一位牧民到塔什库尔干河的小岛上割草,突然山洪爆发,眼看小岛要被淹没,那位牧民急得高呼救命。问讯赶来的牧民急中生智,将牦牛赶向河中,牦牛很快游到小岛上,将牧民驮出。牧民得救了,牦牛救牧民的故事也传向四方。
塔什库尔干县县长说,牦牛叼羊只有在塔什库尔干才能看到,其他民族没有这项活动。以后,塔什库尔干县要定期举行牦牛叼羊活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到塔什库尔干去,扩大塔吉克族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