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系于心 倾力筑和谐

来源 :人事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广西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劳动关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处于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更加繁重。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问题和挑战,广西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加强劳动关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监察机制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开创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新局面。
  制度保民生
  当前广西劳动关系总体上和谐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劳动纠纷。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引导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近年来,广西在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广西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取得长足进展,但一些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不依法补偿、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滥用劳务派遣等问题还存在。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约束,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的同时促进劳动合同履约质量的提升是当前劳动关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广西持续开展以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目标的“春暖行动”,以招用农民工较多的行业企业为重点,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至2012年底,全区各类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2.25%,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9.55%。2012年,全区劳动用工备案现场会在桂林召开,推广了先进经验,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至2012年底,全区实行劳动用工备案的用人单位1.3万家,比上年的4400多家增加近2倍。此外,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用工方式,积极推广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帮助用人单位依法依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内部劳动合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劳动合同有效履行,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制度。企业和职工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双方自主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劳动关系制度体系的核心。广西以非公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要对象,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促使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企业效益提高逐步增长。
  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代表作用、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2012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区总工会、广西企联、区工商联等三方四部门在南宁召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会议,正式确定吸收自治区工商联为自治区三方会议成员单位,修订了自治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对下一步工作作了部署。全区人社部门作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牵头单位,积极组织协调成员单位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对广西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织“网”促和谐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完善仲裁制度,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广大劳动者织就了一张劳动保护的“安全网”。
  强基础,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2012年是广西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一年。2012年8月在河池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后,各地乘势而上,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呈现遍地开花的可喜局面。来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通盘考虑,一步到位,一揽子解决了所辖6个县(市、区)仲裁院设立问题。2012年4月,全区14个地级市已全部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地级市建院率达到100% 。至2012年底,全区共有77个县(市、区)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覆盖率为83%(全区设立仲裁委的县、市、区为93个)。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管理司通报,至2012年底全国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地级市建院率100%,广西是其中之一;广西县(市、区)建院率在全国排名第7位,仲裁院建设大步迈入全国先进行列。至2013年3月,全区已有84个县(市、区)设立了仲裁院(含福绵管理区)。南宁、柳州、梧州、钦州、贵港、玉林、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等10个市实现了本地区仲裁院设立全覆盖。随着新仲裁委员会的整合完成及一大批仲裁院的设立,专职仲裁员编制数量大幅增加,仲裁经费、办案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仲裁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
  立规范,提升办案效率和质量。广西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不断改革和完善争议仲裁制度,积极探索快速审结案件新路子,改革庭审方式,优化办案程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及时有效地处理了大批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012年,全区各类调解组织和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5189件,涉及劳动者18406人,涉案金额18649.31万元。其中,案外调解3479件,涉及人数5753人;仲裁立案受理11710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2.6%,涉及劳动者12653人,同比上升12.47%;结案11646件,结案率95.22% 。各地认真做好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相关工作,2012年全区立案受理农民工争议案件3745件,涉及农民工4024人。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了女职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创建了妇女维权品牌。各地仲裁机构畅通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更好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树立了仲裁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
  重调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各市加强对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的指导,指导企业完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探索预防调解劳动争议的新路子。示范企业柳钢2012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1件,成功调解47件,调解成功率为92%,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大中型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达3596家。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达669个(占59.8%)。一批劳动争议通过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解决,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柳州市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在推进企业、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玉林市成立了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多部门组建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构建了多部门协作共同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执法维权益
  近年来,广西创新劳动监察机制,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着力维护全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收到很好的效果。2012年全区共主动监察用人单位7.92万户,办结劳动保障监察案件6015件,结案率98.3%;参与处理欠薪群体性事件443起;追发劳动者工资待遇4.8亿元,涉及劳动者12万人;其中追发农民工工资待遇3.5亿元,涉及农民工8万人;责令用人单位与25.9万人补签劳动合同;责令1954户单位进行社会保险补登记;责令补缴社会保险费2.03亿元;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44户;责令清退风险抵押金27.77万元。针对重点违法行业和行为,广西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遵守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打击“黑中介”和欠薪行为,督促了《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的贯彻落实,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都在创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如桂林市为有效防范租赁场地经营拖欠工资行为,在餐旅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及其他租用场地设备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工资支付报备制度,防止企业欠薪逃匿、无固定资产拍卖偿付工资的情况,目前市区内参加工资支付报备的租赁企业有2000家,涉及劳动者人数达3万人。柳州市劳动监察与社保稽核中心采取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联动审查方式开展书审工作,形成人社部门大监察的格局。
  此外,广西还以“两网化”为抓手努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基础能力建设。2012年广西初步完成了全区劳动保障监察信息软件的开发,2012年12月5日已经开始试运行;完成了自治区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平台硬件的购置工作,并向部分基层网格配置了网络终端设备。南宁、柳州、桂林、钦州、防城港、玉林、河池七个市推进了“两网化”管理工作,市级覆盖率达50%;兴安等15个县也试点推进,县级覆盖率达20%。建立了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全区聘任协管员约800名。自治区分片区组织了4期大型协管员培训班,并统一制作和发放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证件和标志。推进地区的“两网化”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制定了网格职责、协管员职责、协管员管理、网格巡查、信息采集、信息系统管理、举报违法行为报告、档案管理和保密等制度,并且制作了信息采集本,建立了工作台账。各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南宁市人民政府还在2012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全市劳动保障维权指挥中心的工作目标。防城港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给予协管员补贴至每月工资2000元。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写入党的重要政治报告,赋予了劳动关系、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工作新的任务和要求。民生于心,使命在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让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策马扬鞭!
其他文献
近年来,河池市坚持引进、培养、扶持和激励并重,打造了一支素质精良、能力突出、敢闯市场的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家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有色金属产业的科学发展。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共65家,企业经营管理者325人。2008年以来,有色金属强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家企业成为全国有色金属冶炼10强企业,5家企业进入广西100强企业。2009年,有色金属产业完成产值94.30亿元。  一、牢固树立“产业发
期刊
自治区农业厅以“人才支撑产业、产业造就人才”为思路,把农村人才工作做在产业链上,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打造了一支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业,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一、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汇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一)围绕产业发展引导人才。2004年以来,我们围绕优势、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及分析,按年度定期编发
期刊
多年来,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事业凝聚人才、以环境吸引人才、以真诚感召人才、以待遇激励人才,广纳贤才,唯才是举,通过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先进技术装备的优势,助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广西铝加工龙头企业。  一、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南南铝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靠一大批爱岗敬业、视企如家、拼搏奋进、善于革新的优
期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化标兵”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兴农强农战略,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围绕产业目标,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机制  2008年,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到来宾考察时,要求把来宾建设成为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标兵。为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培养措施。一是建立政
期刊
近年来,我院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人”,加强科研人才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团队协作精神、尊重创造理念和合作共赢意识”为核心的独特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一批又一批的科研骨干茁壮成长,为全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发挥人才整体效能  (一)在引进人才时面向五湖四海,以交叉优势促进团队融合。近年来,我院从不同省市的高校招聘了近40名大学本科生和
期刊
幸福的种子  有两个追求幸福的穷苦青年,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找到了幸福的使者。使者见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便给了他们每人一颗幸福的种子。一个青年回去后,将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里,不久他的土地里就长出了一棵树苗。他每天辛勤地浇灌,第二年枝繁叶茂,果实挂满技头。他继续努力,渐渐拥有了大片的果园,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足之人。他娶了妻子,有了儿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另一个青年回去后设了一个神坛
期刊
2006年以来,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在实行公开招聘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比较好地完成了公开招聘任务,进一步优化了队伍结构。  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该局人事教育处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局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实施方案。各招聘单位针对本单位招聘实
期刊
夜色阑珊中宛如朱槿般璀璨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依山傍水、浑然天成的南宁荔园山庄,庄严肃穆极具壮乡特色的广西人民大会堂,浓缩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精华的百里柳江景观规划,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南宁及广西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符号早已深入人心,而它们的设计组织者就是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蒋伯宁。    凝固艺术传承文化  纵观广西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广西体育中心、广西民族博物馆
期刊
享受相应职级奖励工资标准是按年计算还是按月计算?  问:编辑同志,我是一名提前退休的机关干部。1972年参加工作,高中文化,1992年转干。2002年县里决定,机关干部工作年满30年或年龄50岁,全部办理提前退休。为落实县里决定,我办好了提前退休手续。原自治区人事厅关于机关部分工作人员享受相应职级奖励工资标准的答复中,干龄满十年以上,中专(含高中)文化程度,可以享受副主任科员奖励工资。我的干龄从1
期刊
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加大引才力度,营造优良环境,激发了各类优秀人才教书育人、创新创业的活力,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一、围绕引进众多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进聚才政策创新  (一)建立博士、教授工作室制度。学校抓住新校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压缩和精简行政用房,腾出一批新建办公室,给每位新引进的博士和教授配备一间工作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