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人文性目标的问题,结合作者的一线教学实践,认为语文老师要善用文本,通过阅读,品评词句,体悟情感;创设情境,刺激感官,触景生情;运用联想,启发想象,深化理解这三方面,将初中语文的人文性目标落到实处,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性 情境创设
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性目标,必须要利用语文书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文本进行情境创设,让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真正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情操等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师要善用文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境创设。
一、通过阅读,品评词句,体悟情感
语言文字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詞语句,引导学生细细阅读品味,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体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落实语文的人文性目标。比如《背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描写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情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细细品味这段文字,“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简洁而又生动的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全过程。教师可以试着让同学自己回忆下自己越过障碍物时的轻松,从而感受这三个动词体现出的父亲的年老体衰,爬月台的艰难,由此更可见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使同学们也深受感动。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上多下功夫。学生在朗读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调动情感注入其中,从而可以更深刻的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意蕴内涵。通过朗读,可以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深情,从而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熏陶。
另外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有一篇课文是《再别康桥》。这首徐志摩的现代诗语言优美,意蕴丰富。但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笔者在平时的一线教学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笔者也发现,初一学生尽管不太明白诗歌的内涵,但是却很喜欢朗诵这首诗,也很容易被教师的朗诵所感染,从而喜欢上这首诗,进而自觉自发的去挖掘这首诗的内涵,感悟作者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自己的母校的感恩和热爱之情。所以教师如果在上课的时候结合朗读,通过阅读,品评词句,可以使人文性目标落到实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刺激感官,触景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
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较强,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本的内涵,也是一种德育渗透的方法。现代社会,网络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给予学生形、声、色的感官刺激,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触景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录音、影像资料、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比如在学习《<长征>节选》(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时,完全可以借助影视资料,使学生加深对长征——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的理解,更加深刻的理解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歌颂并学习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再比如在学习《长城》专题(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时,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一些长城的图片,专题片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加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到长城作为一项了不起的军事防御设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如何发挥着它保家卫国的作用等等。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同学们保家卫国的信念。
记得又一次,笔者上课的内容是鲁迅的《孔乙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笔者给学生看了相关视频,当看到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用手爬着慢慢离开咸亨酒店,走向未知的黑暗时,那瘦弱,颓废的背影激起了同学们深深的同情。同时在相关视频中,还有一个与原文有出入的小细节,视频中当孔乙己最后出现在咸亨酒店买酒喝时,小伙计是将酒递到了孔乙己的手中。而原文中,小伙计只是将酒放在了门槛上,任凭已经被打折了腿,倚坐在门槛边的孔乙己自己去拿。通过对小伙计行为的深度剖析,同学们认识到原文更符合作者笔下小伙计的性格特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人心的冷漠。明白了同情他人也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懂得了应该学会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通过各种途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进入到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学作品要表达思想内涵。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性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运用联想,启发想象,深化理解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也是落实人文性目标的方法之一。借助联想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比如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这一课的教学时,就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有街灯联想到明星,再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会面的情景,感受两人的幸福生活。最后由此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刻领会当时的人间社会的苦难,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感恩。
初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有时候,给他们一点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讲解《木兰辞》(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过程中,当我们学习到木兰胜利归来,全家人都出门迎接她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原来木兰有弟弟的啊,那干嘛弟弟不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发动全班同学找答案。最后得出结论:弟弟那时还太小,文中讲到“阿爷无大儿”,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本来只是一次简单的讨论,却好像给同学们插上了联想想像的翅膀。又有的同学问道:“那干嘛姐姐不去?姐姐年纪比木兰还大。”下面同学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认为姐姐出嫁了,有的认为姐姐胆小不敢去……最后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答案:木兰的姐姐之所以不去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那个女子备受束缚的时代里,一般女子是不会有代父从军的想法的,木兰的姐姐压根就想不到要去代父从军。甚至还有同学还联系到目前网络中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女汉子。在简单地比较了“女汉子“和”巾帼英雄“之间的异同后,同学们更加懂得了木兰精神的可贵:因为“难能“,所以”可贵“。被木兰的英雄气概所深深感染,激起了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国家的情感。
给学生一双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涵,也更有助于语文教学人文行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性 情境创设
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性目标,必须要利用语文书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文本进行情境创设,让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真正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情操等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师要善用文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境创设。
一、通过阅读,品评词句,体悟情感
语言文字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詞语句,引导学生细细阅读品味,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体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落实语文的人文性目标。比如《背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描写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情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细细品味这段文字,“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简洁而又生动的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全过程。教师可以试着让同学自己回忆下自己越过障碍物时的轻松,从而感受这三个动词体现出的父亲的年老体衰,爬月台的艰难,由此更可见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使同学们也深受感动。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上多下功夫。学生在朗读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调动情感注入其中,从而可以更深刻的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意蕴内涵。通过朗读,可以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深情,从而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熏陶。
另外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有一篇课文是《再别康桥》。这首徐志摩的现代诗语言优美,意蕴丰富。但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笔者在平时的一线教学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笔者也发现,初一学生尽管不太明白诗歌的内涵,但是却很喜欢朗诵这首诗,也很容易被教师的朗诵所感染,从而喜欢上这首诗,进而自觉自发的去挖掘这首诗的内涵,感悟作者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自己的母校的感恩和热爱之情。所以教师如果在上课的时候结合朗读,通过阅读,品评词句,可以使人文性目标落到实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刺激感官,触景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
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较强,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本的内涵,也是一种德育渗透的方法。现代社会,网络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给予学生形、声、色的感官刺激,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触景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录音、影像资料、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比如在学习《<长征>节选》(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时,完全可以借助影视资料,使学生加深对长征——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的理解,更加深刻的理解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歌颂并学习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再比如在学习《长城》专题(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时,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一些长城的图片,专题片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加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到长城作为一项了不起的军事防御设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如何发挥着它保家卫国的作用等等。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同学们保家卫国的信念。
记得又一次,笔者上课的内容是鲁迅的《孔乙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笔者给学生看了相关视频,当看到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用手爬着慢慢离开咸亨酒店,走向未知的黑暗时,那瘦弱,颓废的背影激起了同学们深深的同情。同时在相关视频中,还有一个与原文有出入的小细节,视频中当孔乙己最后出现在咸亨酒店买酒喝时,小伙计是将酒递到了孔乙己的手中。而原文中,小伙计只是将酒放在了门槛上,任凭已经被打折了腿,倚坐在门槛边的孔乙己自己去拿。通过对小伙计行为的深度剖析,同学们认识到原文更符合作者笔下小伙计的性格特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人心的冷漠。明白了同情他人也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懂得了应该学会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通过各种途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进入到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学作品要表达思想内涵。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性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运用联想,启发想象,深化理解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也是落实人文性目标的方法之一。借助联想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比如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这一课的教学时,就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有街灯联想到明星,再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会面的情景,感受两人的幸福生活。最后由此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刻领会当时的人间社会的苦难,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感恩。
初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有时候,给他们一点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讲解《木兰辞》(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过程中,当我们学习到木兰胜利归来,全家人都出门迎接她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原来木兰有弟弟的啊,那干嘛弟弟不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发动全班同学找答案。最后得出结论:弟弟那时还太小,文中讲到“阿爷无大儿”,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本来只是一次简单的讨论,却好像给同学们插上了联想想像的翅膀。又有的同学问道:“那干嘛姐姐不去?姐姐年纪比木兰还大。”下面同学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认为姐姐出嫁了,有的认为姐姐胆小不敢去……最后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答案:木兰的姐姐之所以不去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那个女子备受束缚的时代里,一般女子是不会有代父从军的想法的,木兰的姐姐压根就想不到要去代父从军。甚至还有同学还联系到目前网络中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女汉子。在简单地比较了“女汉子“和”巾帼英雄“之间的异同后,同学们更加懂得了木兰精神的可贵:因为“难能“,所以”可贵“。被木兰的英雄气概所深深感染,激起了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国家的情感。
给学生一双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涵,也更有助于语文教学人文行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