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像花儿一样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最响亮的口号之一莫过于“与人为本”,它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体现着人类对于自身生存价值的认同和个体生命的尊重。而作为老师真正的尊重一个人,我认为一定要教会学生从小就学会构建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感,一种感受幸福的美好心境。
  幸福是什么?这是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不管答案是什么,显然在承平已久的当今世界,幸福是一种个体的心理感受,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一个人如果一生幸福,那么他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可见幸福对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重要。
  但是,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精神极度缺失的世界,人们的幸福感也像“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样不见踪影。
  作为语文老师既有教授学生知识的责任,更多的应该是利用语文课本的优势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进行构建幸福感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有意的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会学生如何自处和与他人相处,从而握牢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例如在讲授鲁迅的名篇《故乡》时,很多老师在分析完作品中的人物“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特点之后就结束了,我想这只是完成了小说的教学任务,到此学生只是了解了鲁迅一篇小说的思想、人物性格、写作手法,这些东西更多的是知识层面上的,对于学生今后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缺乏借鉴作用。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语文老师更多的应该在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促使学生追求高尚生活和美好情感上下功夫。
  于是在教学的结尾,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课文中的杨二嫂由年轻时的文静美丽,不多说话变得尖酸、刻薄,甚至不要脸皮的强行索要财物,达不到目的之后竟然偷拿,是什么原因是的杨二嫂变成了现在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最终他们归结出一个原因——“贫穷”。据此我追问学生“追求富裕、富贵的生活是人之常情,文中的闰土和杨二嫂也同样如此。但是命运常常会和我们开玩笑,我们所追求的常常得不到,贫穷不可避免的落在了他们头上。当今世界也不是人人都能过上理想中的富裕生活。假如有朝一日,你也和文中的闰土、杨二嫂一样遭遇了贫穷,你当如何自处?你会不会像他们一样?”
  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甚至激烈。最终意见分为两种,一种是要靠个人自强不息的奋斗,改变生活现状。一种是真的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心境,乐观的面对。
  面对学生的答案,我最后总结说:“两种意见都很好,第一种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难得几回搏,奋斗会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是人生的一种幸福。第二种体现了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的坚强。一个人只有内心坚强,才会有面对苦难的乐观。孔子在赞扬他的学生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面对生活的困境,顏回为我们提供了做人的高度。你能说他不幸福吗?”
  还有一次在讲《战国策》中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问学生:“如果邹忌不采用讽谏的方式,而是直谏,会有什么后果?”学生回答:“可能和现在一样,齐王接受了他的劝谏,也可能齐王不接受,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危及生命。”我接着问:“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人像邹忌一样本来好心好意为别人,但是别人不领情,甚至造成好朋友之间的误会和友情瓦解?”学生同意。我又问:“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学习哪些与人相处的经验呢?”
  学生又一次热烈套讨论,最终,他们认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即使自己为了别人好,也要学会说话,这样才能容易使别人接受。
  我最后总结说:“讲究说话、做人的方式方法,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个人在诚恳的前提下,学会说话、学会做人,就会和别人相处愉快,从而使自己的的周围形成一个和谐的小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学习,时时处处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人生怎能不感觉幸福呢?”
  总之,在我的教学实际中,总在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学会做人,更多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古人说“文以载道”,这之中的“道”,在当今社会,也许应理解为让学生构建感受幸福的精神家园吧,有了这样的一种构建,就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尊重,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终极的人生关怀。
其他文献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能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也能更好地沟通各类信息;也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使教学成为1+1+1>3。这样的学习能加强教学个别化,“困难户”在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率才能全面提高。下面就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情感转化  学
期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南朝时期的山水小品文,以书信形式描绘了富春江山水的美。作者以隽永洗练,文辞兼美的语言和清新明快的文风创作此文,全文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作者遣词用句之功底,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经典写景抒怀之作。所以,在教授此文时要教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掌握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激发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以便能运用到写作当中。教学中还要贯彻新课标阅读教学精
期刊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本节课我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的《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教学为例进行回眸。  一、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归纳概念  由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曾有教育家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而提问课堂提问作为课堂交流的重要形式,在常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足够重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特别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
期刊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
期刊
一、个案基本资料  1.一般资料  求助者,黎某,高二年级学生,女,18岁,汉族,北京人,平时住校,周末回家。  2.个人成长史  生长发育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健康状况良好。独生女,性格内向,平时学习与表现良好,做事认真。  3.精神状况  精神状况一般,心情不好,语言表达清楚,思维清晰。  4.身体状况  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  5.社会功能  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效率不高。  6.心
期刊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创建特色化学校和落实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重要措施,开展校教研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能否实现观念的更新、 角色的转换,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把加强教师培训,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必须具有丰富扎实的德才学识;必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
期刊
国家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与景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使课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此,本人结合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老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能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
期刊
【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在上册中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节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较小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节课的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
期刊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特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教师的教学主要针对学生不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