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做过脑筋急转弯吗?老师这儿有一道脑筋急转弯,想考考大家,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情景导入
活动:展示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穿越火线和端球跑的报名情况。
1.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班报名参加两项内容的运动员名单,你能读到什么信息?”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1)每项的人数;
(2)有同学只报了一项,有同学两项都参加了。
2.教师提问:那么,参加体育项目的一共有几位同学?如果要准备号码簿,需要准备多少就够了?
3.(自主探究)为什么两个单项的人数和不是班级的实际人数?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计算时两项都报的同学计算了两次,应该减去重复的人数。
5.教师评价:“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二)站位体会集合思想
师:同学们,说的好不如做得到,不如我们请同学们到台上来表演表演。
1.请同学们代替报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报名参加穿越火线的同学站到一个地方,报名参加端球跑的同学站到一个地方。(把呼啦圈放到旁边,待用)
2.学生站位后生成疑惑:两项都报的同学应该怎么站?
3.学生自主探索后发现解决方法:“站中间、站中间”
4.教师请学生解释站位中不同位置分别表示的意思:
(自主汇报)“左边表示参加穿越火线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端球跑的同学,中间是两种训練都参加的同学”
(三)画图体现集合思想
1.师:大家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刚才看到的情形呢?
生:画图!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
师:请学生汇报画图,集体评价。
2.请同学介绍对图中各个部分的想法和理解。
3.教师引导形成共识:
用两个圈来体现,左边的表示只参加穿越火线的,右边的表示只参加端球跑的,两个圈重合的中间部分表示两项都报的同学。
4.向学生介绍韦恩图:像这样的图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发明了,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叫韦恩图。也可以叫集合图。
5.教师积极评价:同学们,想想如果我们比韦恩更早出生的话,我们也能发明这样的图,那这图就该怎么命名了呀?
6.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注意语言的表述:
左边:只参加穿越火线的
右边:只参加端球跑的
中间:既参加穿越火线的,又参加端球跑的
7.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①2+4+4=10人
②6 +8-4=10人
教师引导小结:计算总人数,可以把每项报名人数相加,再减去两项都报名的人数;也可以把每个单项的报名人数和重合人数相加。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不过我们要把我们学习的新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下面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三、能力提升
1.我们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哪里有很多的小动物。(出示课件)
它们是谁呀?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师: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师: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我们要按照从小到大的序号逐一填写。
学生集体完成并评价。
2.咦!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长颈鹿的照片)
那么我们应该把它放在哪呢?是放在会游泳的圈里还是放在会飞的圈里呢?为什么?
学生:因为长颈鹿既不会游泳也不会飞,所以只能放在圈外。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居然没有被这样的问题给迷惑住!
3.三(4)班学生组织野炊活动,每人至少准备了一样物品,有18人准备了食物,有15人准备了餐具。两样都准备的有3人,有多少名学生参加了野炊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并交流方法。
4.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上课开始时老师给大家出的脑筋争转弯吧:两位爸爸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共是几个人?”“真有这么多人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四、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突出,谁愿意来分享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做过脑筋急转弯吗?老师这儿有一道脑筋急转弯,想考考大家,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情景导入
活动:展示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穿越火线和端球跑的报名情况。
1.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班报名参加两项内容的运动员名单,你能读到什么信息?”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1)每项的人数;
(2)有同学只报了一项,有同学两项都参加了。
2.教师提问:那么,参加体育项目的一共有几位同学?如果要准备号码簿,需要准备多少就够了?
3.(自主探究)为什么两个单项的人数和不是班级的实际人数?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计算时两项都报的同学计算了两次,应该减去重复的人数。
5.教师评价:“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二)站位体会集合思想
师:同学们,说的好不如做得到,不如我们请同学们到台上来表演表演。
1.请同学们代替报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报名参加穿越火线的同学站到一个地方,报名参加端球跑的同学站到一个地方。(把呼啦圈放到旁边,待用)
2.学生站位后生成疑惑:两项都报的同学应该怎么站?
3.学生自主探索后发现解决方法:“站中间、站中间”
4.教师请学生解释站位中不同位置分别表示的意思:
(自主汇报)“左边表示参加穿越火线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端球跑的同学,中间是两种训練都参加的同学”
(三)画图体现集合思想
1.师:大家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刚才看到的情形呢?
生:画图!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
师:请学生汇报画图,集体评价。
2.请同学介绍对图中各个部分的想法和理解。
3.教师引导形成共识:
用两个圈来体现,左边的表示只参加穿越火线的,右边的表示只参加端球跑的,两个圈重合的中间部分表示两项都报的同学。
4.向学生介绍韦恩图:像这样的图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发明了,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叫韦恩图。也可以叫集合图。
5.教师积极评价:同学们,想想如果我们比韦恩更早出生的话,我们也能发明这样的图,那这图就该怎么命名了呀?
6.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注意语言的表述:
左边:只参加穿越火线的
右边:只参加端球跑的
中间:既参加穿越火线的,又参加端球跑的
7.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①2+4+4=10人
②6 +8-4=10人
教师引导小结:计算总人数,可以把每项报名人数相加,再减去两项都报名的人数;也可以把每个单项的报名人数和重合人数相加。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不过我们要把我们学习的新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下面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三、能力提升
1.我们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哪里有很多的小动物。(出示课件)
它们是谁呀?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师: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师: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我们要按照从小到大的序号逐一填写。
学生集体完成并评价。
2.咦!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长颈鹿的照片)
那么我们应该把它放在哪呢?是放在会游泳的圈里还是放在会飞的圈里呢?为什么?
学生:因为长颈鹿既不会游泳也不会飞,所以只能放在圈外。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居然没有被这样的问题给迷惑住!
3.三(4)班学生组织野炊活动,每人至少准备了一样物品,有18人准备了食物,有15人准备了餐具。两样都准备的有3人,有多少名学生参加了野炊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并交流方法。
4.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上课开始时老师给大家出的脑筋争转弯吧:两位爸爸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共是几个人?”“真有这么多人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四、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突出,谁愿意来分享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