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已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些教师并没有转变教育观念,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一堂课下来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和点拨作用。例如,把“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转变为“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把“告诉老师你的想法”转变为“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等等。
二、合作与探究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例如:“老师买书需要10元钱,有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可以怎样拿?”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便产生了。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了解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样教学,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时,整堂课都是学生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总结,教学效果也不好。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一言堂”为“群堂言”,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实现,教师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讲六册“摆一摆”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组织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的成果,教师及时做了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教学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合作与探究的实施策略
1.选拔并培养得力的小组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有的学生盲目行动,表面上看挺热闹的,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收获。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老师要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2.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提高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一次听公开课“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很有秩序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员”,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虽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场面真不可想象。
3.教师应该参与学生合作与探究并作出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引导,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及时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学生的合作才会更得法,交流也才会更有效。
就合作与探究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足之处,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些教师并没有转变教育观念,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一堂课下来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和点拨作用。例如,把“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转变为“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把“告诉老师你的想法”转变为“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等等。
二、合作与探究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例如:“老师买书需要10元钱,有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可以怎样拿?”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便产生了。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了解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样教学,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时,整堂课都是学生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总结,教学效果也不好。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一言堂”为“群堂言”,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实现,教师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讲六册“摆一摆”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组织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的成果,教师及时做了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教学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合作与探究的实施策略
1.选拔并培养得力的小组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有的学生盲目行动,表面上看挺热闹的,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收获。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老师要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2.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提高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一次听公开课“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很有秩序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员”,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虽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场面真不可想象。
3.教师应该参与学生合作与探究并作出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引导,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及时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学生的合作才会更得法,交流也才会更有效。
就合作与探究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足之处,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