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真知灼见的《国画之美》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i830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和大学时《艺术概论》等教材大有不同。封面上是梁楷的《布袋和尚》,笑口常开,正如作者曾说的:“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简墨摒弃学者的卖弄和专家的炫耀之心,与读者娓娓交谈,平和生动的叙述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有趣、字里行间闪烁着她的真知灼见,清晰明了的结构框架,让不是搞美术专业的人也能感受到中国美术纵横磅礴的历史传承和艺术永恒之美。
  国画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归纳起来,简墨从这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画的精髓:一、中国画是哲学的,它讲究天人合一;二、中国画是诗性的,它是心灵的情态自由;三、中国画是让人激动的,它由灵感所至。简墨从切身体会出发与大家分享她感悟到的中国画之美。
  这本书以人物为线索,连缀起各个时代与流派,文笔简明生动,亲切有趣,闪烁着真知灼见,可以说是一本有血有肉的中国美术史入门书。本书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它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息息相通的。汉代思想总结先秦而开启后世。汉代文艺思想的一个要点就是在承先秦道家思想重本重神之时更重视探讨神气形之关系,而重神重气。东晋顾恺之在绘画上提出“传神写照”之说。直至后世石涛“不似之似”与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此一命题之延续。在形与神的关系上,中国画重神似轻形似,这是一个主导观念。说是主导观念,是因为还有非主导观念的形神兼备。神,即精神、神气,是生命体的生命活力之谓。中国画传统重视观察和表现对象的神,这一点古今皆然。
  其次,它是互动式的美术史。很多人写中国美术史,总想要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添加工艺美术、雕刻、建筑、书法等等,或依时间而断或依品类之不同归而统一,庞庞杂杂,厚厚一册。措词造句亦空泛客套,充满了程式化的语言,更有甚者公然照搬他人书作,毫无己身特色,更不谈自己对美术的看法,以及面对绘画作品时情感之触动,灵魂之震颤,亦或者他们是刻意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公正与所谓的客观。写史的方法有很多,每一位编写者都不可避免的带有自身立场的褒贬好恶,历史是人身处其中的史实,去掉了人,历史根本无从谈起。简墨是用心去写,用全部情感去写,这样写当然也有问题,但完美的写法从来就没有过,又何必苛责,不妨喝彩。在美术史这样的分类史学中,对画作的体悟、对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用灵动生辉的言语来诠释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充满晦涩高深的学术体系中,此种清新灵动之风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简墨在书中一直避免自己“专家”身份的说教,而是以交谈的口吻将悠长的美术史娓娓道来。其中不断穿插大家的日常生活经历与故事,使古今、书本与生活相联系。如在谈到描述韩滉《五牛图》中的一头牛:它眼风倔强,穿着铁硬的小靴子,站在画卷的中央巍然不动,它面向观者,张口“哞哞”地叫,好像在呼唤同伴,又像是对前面的路途和方向发出凝重疑问和深刻思索,俨然动物社会里的罗丹。既帮助了读者的理解,更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美术史细节上的互动联系,增强了内容本身的“亲读者性”。 本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语言,生动明澈,充满张力,展示了汉语的魅力。重要的是她在书中深入浅出的论述,明朗清晰的脉络分析,点石成金的精到言辞,让人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她甚至还耐心温和地教你如何看画、如何欣赏和把玩、如何去感受隐藏在抽象笔墨之下的颗颗心灵,如何去感受他们自画面传达的情趣与心怀。言语中不乏哲思,但却简单明了,在朴实与绚美中拿捏着恰当的尺度,为你娓娓道来,使读者有时和画家面对面,有时仿若置身画家的某张作品中。
  第三,本书文字虽不多,但整体架构很有匠心。
  从朝代来看,没有断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阶段。简墨的“国画之美”采取了广景视角,以中国历史阶段为划分,帮助读者将美术的发展与已有的历史知识很好地相联系。此外,其线性的介绍非常全面,不仅对于汉、唐、宋等统一王朝的艺术介绍详细,也对三国、北魏、西魏、五代等政治割据时代的美术演变认真考察,使读者连贯地沿着美术的演变路径一路而来,顺畅全面地获悉美术发展的进程。
  从画家来看,不求其全但囊括了所有优中选优的一流大家。顾恺之、吴道子、王维、范宽、米芾、黄公望、沈周、石涛,这些美术史上响当当的大名都收录其中。
  从内容来看,注重演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的剖析。
  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土,唯有精神文化的创造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显示出永恒的光辉。这就是文化的特性,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事实上,人类个体对一切物质的美好感受都很难准确地表达与传递,唯有文化之美,尤其是诗词、书画、音乐、工美、戏曲、武术之类的艺术带给人们精神的美好感受,能够依托这些载体准确地传递,并随着文化的薪火相传不断地感动人、感染人、感化人,简墨的“中国文化之美”就是要完成这样的表达与传递,并通过这样的表达与传递来激励世人为实现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基于以上特点,本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也是薄薄的一册,却影响深远。傅先生在书中没有大量列举各派与作品,仅仅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加以评述;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片段外,也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简墨的作品同样评述委曲精微、娓娓动听,也实为艺术史著作中一部佳作。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
其他文献
湖北大鼓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流行于武汉、黄冈和孝感地区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打鼓京腔”等,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950年“打鼓京腔”在著名鼓书艺人王鸣乐的倡议下正式定名为“湖北大鼓”,并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2010年湖北大鼓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湖北大鼓和许多其他传统曲艺一样,逐渐走向式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演形式
期刊
方方曾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山。这用来形容人与时代的关系再真切不过,也是她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如果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关注的是底层知识分子徒然奋斗的时代悲剧,那么她的新近之作《惟妙惟肖的爱情》(发表于《花城》2014第2期),则是探讨社会精英们的时代境遇。小说描写了两类社会群体,一是高级知识分子,即以禾呈、惟妙为代表的读书永乐派;一是富商巨贾,即以雪青、惟肖为代表的读书臭屁
期刊
以年代来命名作家和批评家,是文学界的惯常做法。也是我们凝聚和言说一个时代作家批评家的有效手段。确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时代烙印,同样,一代批评家也有属于他们那一代批评家的鲜明色彩。在他们身上确实体现着一些共时性存在,这样的划界和命名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愈来愈多元的社会,以一个年代这个框把所有的批评家都装进去,肯定是不符合实际的。比如以七零后来命名的批评家中,单就学理考察看,
期刊
任蒙是湖北的散文名家。他的散文,题材和风格多变。尤为论者称道的,是其善造恢弘的气势,用诗化的笔触,展现深沉的历史追思,包蕴厚重的文化内涵,融史、诗、思于一炉,呈现“大散文”的格局,被誉为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翘楚,并屡获大奖。他还兼以精辟的短章和娓娓的絮语,在生活化的风物描写、随兴化的萍踪游历、感性化的艺术品鉴中,抒写朴实的人生感悟,寄予悠远的文心艺思,又别具小品随笔的雅趣。  若别辟一径,从湖北地域
期刊
一个家伙,你每年与之喝酒、喝茶、开会、旅行,一起杀掉的时间不少,有一天,他将他的诗集加入到你的书房里!过去的一个月,我就在这种老友变成陌生人的晕眩里,读着沉河兄的诗集《碧玉》。  诗人这种可怜的动物,成天在本我与超我中间打架,目下全球化、网络化、城镇化更是鼓动这种自我缠斗的春药。这群热爱分行、热爱诗会、热爱友谊、热爱艳遇的人,像熊猫生活在春笋一般成长的都市丛林,像江豚一样游动在螺旋桨如麻的浊浊江流
期刊
郭海燕不是一位追求高产的作家,她一直写得很用心,力图写出自己的面貌。像《指尖庄蝶》《殊途》《秋分》等小说,都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她擅长描写滚滚红尘中的情感故事,男女间的偷情、背叛、报复、隐忍、幻想,经由她细致入微的描写,活色生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混乱不堪的现实、光怪陆离的梦境、纠缠不清的情感与无可遏制的欲望混杂在一起,散发出这个剧变时代浑浊而肉欲的气息,那一幅幅错位、分裂乃至荒诞的生存图景,让人
期刊
《暗香如故》是江暖的中短篇小说集,是她这些年创作的总结,也是她对过去那个特定年代的回望,更是积蓄多年情感的一次喷发。她用笔蘸着心血,写下了生命中最为深刻和动情的记忆,曾经的痛苦、忧伤、悲凉,迷茫、无奈,以及夹杂其中的些许青春的快乐、感动和爱,都从她的笔下汨汨流出。特别是那些反映“文革”生活的小说,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反思,重塑着生命至尊的理念。  《暗香如故》包括17个短篇小说和3部中篇小说,在
期刊
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和触角延伸,让世界使用汉语创作的网络文学凝聚为一个跨界交互、动态并存的文化共同体,成为全世界华人实现文学交流的精神家园。这时候的华文网络文学已经超越地域、国别等时空界限,而以语言和民族文化精神为纽带,打造出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学地球村”。因而,当我们讨论网络文学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中国”的视域,还要有一个“世界”的维度,以便把“地球村”中的汉语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  汉语是世
期刊
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戏曲种类大约不足四百个,如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誉为中国戏曲的三鼎甲。其它一些剧种,比如说昆曲、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也算我国的大剧,但从官方重视的程度来说,却排到了第二个层次中。单从湖北来看,戏剧种类也不算少,如汉剧、荆
期刊
摄影中确有那么一小块沃土是艺术摄影的芳草地。几乎与照相术产生差不多同时,就有人在这块地上辛勤耕耘、播种,并有所收获……  摄影本体论者,准确些说是一些持完全功用主义观点者,往往悟性不开地只看到摄影的实用性。诚然,摄影的主要功用确乎遮蔽着这技术衍生的可能性——没看到握着这个机械、电子“疙瘩”的是人,是几乎有着无限创造性的人。他们捣腾出镜头的变焦效应、推拉效应、抖动效应、曝光效应等等,形成与现状不一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