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曲艺术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它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大众文化,但在现在看来,它早期的传承方式不很规范。经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变革,戏曲教育在摸索中走向成熟。笔者作为京剧专业的青年教师,根据教育一线多年的经验和感悟,阐述了戏曲教育的环境、理念、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传统和现代教育方法的不同以及青年教师对中专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戏曲教育;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继承与发展
历经百年历史文化的洗礼和沉淀,京剧以起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戏曲界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大剧种,被称为“国剧”。京剧从形成到繁荣,直至今日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离不开众位艺术家的倾心创作,也离不开梨园园丁的传承。戏曲教育从梨园、家班、科班到戏曲专科学校再到现在的职业学院和大学,经历着形式、规模、制度、模式的改变,教育者对待戏曲教学的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戏曲教学越来越规范、严谨,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今,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待传统艺术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改进,思考在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与传统文化发展的矛盾下,应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继承发扬我们的文化。
一、京剧教学的特殊性及中专教学的重点
戏曲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官办的“梨园”,后来有了“家班”,明清时期大户士大夫人家中的戏班,专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科班”是指由旧时演出团体戏班创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培养戏曲人才的组织。科班也是戏曲教育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国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培养戏曲人才的专科学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这是真正意义上教授戏曲艺术的学校。它与科班不同,不立卖身的关书契约等旧约旧制,教学设施、招生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与现在的艺术类大学很相似,也可以说是现在的戏曲类大学的前身。从古至今,戏曲学艺从小开始学习,教育方式基本是口传心授,侧重实践。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之前,教学只学技艺,后来有了正规学校后才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化课学习。
现在的戏曲学院中,教学内容也是重专业技能,与小初高的综合性教育不同。戏曲是职业教育,主要分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两部分,它的职业性质规定了它重专业的特点,尤其是中专教学。中专是基础教学,口传心授,注重规范,为大学培养技术和创新能力铺路。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包含唱、念、做、打等,京剧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表演形式的丰富自然提高了技艺的难度,需要训练的项目多、时间长、课时量大、科目分配讲究。中专的京剧演员专业课主要包括剧目课、身形课、把子功课、基本功课、毯子功课、乐理试唱课等。专业课对中专教学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规范化、细致化、时间长、难度大是中专教学比较明显的特点。
二、当下中专教学环境的变化
1.师资队伍的建设
戏曲艺术一直以传、帮、带的方式延续着血脉,师资力量显得格外重要。旧时的教师很多也是舞台上的名角,长期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不少经验,然后再把自己的心得教授于學生,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带。他们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演员,一个是师傅。
如今随着戏曲教学的规范化,教师的身份也有很大的变化,以教学为主,演出为辅,教第一位,演第二位,性质上更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但由于戏曲的艺术性质,职业教师也有一定的弊端,较少舞台实践,影响着教学深度的挖掘。现在戏曲教师更突出教师本身的职业性质,且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老教师阅人无数,经验丰富,但理论方面较薄弱,教学观念较陈旧。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优势,通过大学的系统学习,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对艺术的见解能力,但缺乏舞台上的磨练。这就需要老辈教师的传、帮、带以及学院对青年师资的培养,促使师资力量新旧互补,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2.学生素质的现状
戏曲艺术技艺精湛,难度也相当大,基本功的训练十分辛苦乏味。旧时学戏,很多学生为减轻家里负担,早早出来学艺,对于这份苦是咬牙坚持,全心投入。如今社会发展迅猛,生活条件较好,让学生从小吃这份苦是难上加难。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想要继承传统艺术的人也相对减少,这对人才选拔有重大影响。艺术门类的学习对学生本身的天赋和后天发展的空间是有严格要求的,有限的选择给高精尖的选材模式出了难题,也加大了后期的教学难度。
3.戏曲教学的变化
中专教学是基础性教学,特点是时间长、重规范,而戏曲教学又复杂繁琐,这就需要大量的课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因此,只学专业课程是不够的,还要加大文化课的课时量,这使得有限的专业课时变得更加紧张。科目多、时间少,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阻碍。戏曲专业教学是一个很系统的教学模式,包括基本教学、观摩学习、汇报演出等项目,需要的师资多、演出多,涉及部门多、投入大,这需要学院的支持,也依附于学院的发展和规划。
三、青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教学方式
戏曲传承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教师以口授加示范的方式把唱腔、身段及表演教给学生,学生凭借自己的领悟能力去理解练习,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实践类的教学,口传心授能够有效实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进行信息的传递,能够最快地表达教师的意图,达到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但在当今教学环境下,只有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这种方式缺乏章法,教师的主观意识较多,过于强调样板性。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人的特质与不同,因材施教,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2.青年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与改进
青年教师在教学上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教学经验的不足,包括课堂的组织、授课节奏的把握、教学任务的分配安排等。经验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的,因此,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到:(1)认真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并合理分配。(2)充分备课。(3)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掌握好节奏。(4)分析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发现他们的优势和弱势,根据其条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强度和速度。(5)在口传心授的基础上,加入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6)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多做示范,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态度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青年教师由于年龄、资历及戏曲行业的特殊性等原因,会遇到师生的沟通问题,进而阻碍教学效果,这是青年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戏曲行业中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长幼尊卑,重视师徒关系。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如今,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因此,青年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放下“师傅”的权威形象,走进学生,建立起和睦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有良好的交流,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素质修养,建立教学新理念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京剧专业的青年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再教育。参加专业演出和培训,转换角色进行再学习,京剧行话称为“回炉”。经过系统学习以及名家、教授的指点传教,锻炼自己专业技能,对京剧艺术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起到重要作用。增加舞台实践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一个好的京剧教师,既能教得好,又能演得好。舞台实践能保持教师的艺术生命力,也能从中积累经验,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舞台表演中得到答案,再回馈课堂,做到有的放矢,以演促教。
青年教师要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丰富的教学经验,摒弃传统教育中过于陈旧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每一位学生,规范化教学,突出京剧教学的特点,求同存异。京剧在历史长河中成长辉煌,也在时代变迁中步履艰难地前行,青年一代是其希望,而教师是缔造希望的使者,青年教师在完善自我、不断探求中扛起接班人的旗帜,为传统文化献上他们最真挚的热情。
关键词:戏曲教育;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继承与发展
历经百年历史文化的洗礼和沉淀,京剧以起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戏曲界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大剧种,被称为“国剧”。京剧从形成到繁荣,直至今日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离不开众位艺术家的倾心创作,也离不开梨园园丁的传承。戏曲教育从梨园、家班、科班到戏曲专科学校再到现在的职业学院和大学,经历着形式、规模、制度、模式的改变,教育者对待戏曲教学的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戏曲教学越来越规范、严谨,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今,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待传统艺术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改进,思考在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与传统文化发展的矛盾下,应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继承发扬我们的文化。
一、京剧教学的特殊性及中专教学的重点
戏曲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官办的“梨园”,后来有了“家班”,明清时期大户士大夫人家中的戏班,专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科班”是指由旧时演出团体戏班创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培养戏曲人才的组织。科班也是戏曲教育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国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培养戏曲人才的专科学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这是真正意义上教授戏曲艺术的学校。它与科班不同,不立卖身的关书契约等旧约旧制,教学设施、招生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与现在的艺术类大学很相似,也可以说是现在的戏曲类大学的前身。从古至今,戏曲学艺从小开始学习,教育方式基本是口传心授,侧重实践。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之前,教学只学技艺,后来有了正规学校后才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化课学习。
现在的戏曲学院中,教学内容也是重专业技能,与小初高的综合性教育不同。戏曲是职业教育,主要分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两部分,它的职业性质规定了它重专业的特点,尤其是中专教学。中专是基础教学,口传心授,注重规范,为大学培养技术和创新能力铺路。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包含唱、念、做、打等,京剧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表演形式的丰富自然提高了技艺的难度,需要训练的项目多、时间长、课时量大、科目分配讲究。中专的京剧演员专业课主要包括剧目课、身形课、把子功课、基本功课、毯子功课、乐理试唱课等。专业课对中专教学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规范化、细致化、时间长、难度大是中专教学比较明显的特点。
二、当下中专教学环境的变化
1.师资队伍的建设
戏曲艺术一直以传、帮、带的方式延续着血脉,师资力量显得格外重要。旧时的教师很多也是舞台上的名角,长期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不少经验,然后再把自己的心得教授于學生,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带。他们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演员,一个是师傅。
如今随着戏曲教学的规范化,教师的身份也有很大的变化,以教学为主,演出为辅,教第一位,演第二位,性质上更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但由于戏曲的艺术性质,职业教师也有一定的弊端,较少舞台实践,影响着教学深度的挖掘。现在戏曲教师更突出教师本身的职业性质,且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老教师阅人无数,经验丰富,但理论方面较薄弱,教学观念较陈旧。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优势,通过大学的系统学习,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对艺术的见解能力,但缺乏舞台上的磨练。这就需要老辈教师的传、帮、带以及学院对青年师资的培养,促使师资力量新旧互补,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2.学生素质的现状
戏曲艺术技艺精湛,难度也相当大,基本功的训练十分辛苦乏味。旧时学戏,很多学生为减轻家里负担,早早出来学艺,对于这份苦是咬牙坚持,全心投入。如今社会发展迅猛,生活条件较好,让学生从小吃这份苦是难上加难。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想要继承传统艺术的人也相对减少,这对人才选拔有重大影响。艺术门类的学习对学生本身的天赋和后天发展的空间是有严格要求的,有限的选择给高精尖的选材模式出了难题,也加大了后期的教学难度。
3.戏曲教学的变化
中专教学是基础性教学,特点是时间长、重规范,而戏曲教学又复杂繁琐,这就需要大量的课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因此,只学专业课程是不够的,还要加大文化课的课时量,这使得有限的专业课时变得更加紧张。科目多、时间少,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阻碍。戏曲专业教学是一个很系统的教学模式,包括基本教学、观摩学习、汇报演出等项目,需要的师资多、演出多,涉及部门多、投入大,这需要学院的支持,也依附于学院的发展和规划。
三、青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教学方式
戏曲传承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教师以口授加示范的方式把唱腔、身段及表演教给学生,学生凭借自己的领悟能力去理解练习,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实践类的教学,口传心授能够有效实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进行信息的传递,能够最快地表达教师的意图,达到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但在当今教学环境下,只有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这种方式缺乏章法,教师的主观意识较多,过于强调样板性。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人的特质与不同,因材施教,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2.青年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与改进
青年教师在教学上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教学经验的不足,包括课堂的组织、授课节奏的把握、教学任务的分配安排等。经验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的,因此,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到:(1)认真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并合理分配。(2)充分备课。(3)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掌握好节奏。(4)分析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发现他们的优势和弱势,根据其条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强度和速度。(5)在口传心授的基础上,加入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6)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多做示范,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态度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青年教师由于年龄、资历及戏曲行业的特殊性等原因,会遇到师生的沟通问题,进而阻碍教学效果,这是青年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戏曲行业中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长幼尊卑,重视师徒关系。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如今,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因此,青年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放下“师傅”的权威形象,走进学生,建立起和睦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有良好的交流,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素质修养,建立教学新理念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京剧专业的青年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再教育。参加专业演出和培训,转换角色进行再学习,京剧行话称为“回炉”。经过系统学习以及名家、教授的指点传教,锻炼自己专业技能,对京剧艺术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起到重要作用。增加舞台实践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一个好的京剧教师,既能教得好,又能演得好。舞台实践能保持教师的艺术生命力,也能从中积累经验,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舞台表演中得到答案,再回馈课堂,做到有的放矢,以演促教。
青年教师要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丰富的教学经验,摒弃传统教育中过于陈旧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每一位学生,规范化教学,突出京剧教学的特点,求同存异。京剧在历史长河中成长辉煌,也在时代变迁中步履艰难地前行,青年一代是其希望,而教师是缔造希望的使者,青年教师在完善自我、不断探求中扛起接班人的旗帜,为传统文化献上他们最真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