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公民社会行为的制度体系——关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2007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中国历史学家称“五四”运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对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发表点议论,是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从1919年到1989年,七十年的历程,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全国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中国发展的进程空前加快了,呈现出一幅崭新的文化景观,发展的主流是令人鼓舞的。当然,任何发展,任何除旧布新的改革,都会带来社会的某些失调、不平衡和混乱,
其他文献
【正】 近年来,美国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和“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石”,向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向我国发动了猛烈的人权攻势。剖析美国的人权外交,揭露其反动实质,无
【正】 我国古代“变”“常”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哲学范畴渊源与演变过程,充分地反映了古代哲学家们的继承关系。从先秦到近代,这些哲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的确,教学是一门科 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每一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接受程度的相对滞后,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是我们数学老师喜欢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所在。本以为师生一对一辅导,师生面对面交流,效果肯定很好,可在实际实践中,有时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不仅收效甚微,甚至还打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由于知识和阅历、是非辨别能力有限,所以,要形成良好的品行光靠口头说教,收效往往甚微。而故事能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以活生生的形象直接与孩子的心灵对话,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感染力强。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故事,教师再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效果往往比冗长的道德知识讲述要好得多。  一、用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对文本所预想的情景和所包含的期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无奈地看到:开学刚分新书,学生便如饥似渴地翻阅课本,待要真上起课来,学生却无精打采。这里面“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决定性因素。能否及时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
词汇是英语句子的根基,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运用起英语来才会游刃有余。目前,部分高中学生仍然存在着死记硬背单词的现象,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来学习单词,但是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情感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做“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最好的教师是在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教师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见解、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更要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心灵的对话、对学生无私的爱
我们是一群活跃在语文课堂上的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将与语文“厮守终身”。无奈也好,钟情也罢,因为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语文老师。小时候,喜欢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