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个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在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情、民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构筑全民信心,需要进一步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中国智慧。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关键时期,加强对于中国智库发展的研究,对于创新改革思路、为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智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国智库的发展情况,国内已经有许多专家做过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对于智库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没有亲自参与实践调研,但是,从各位专家的著作之中,我个人认为,中国智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中国智库总量多于2000,专业研究人员3.5万,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但是,除去官方、半官方智库之外,存活下来的民间智库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接受政府资助的官方、半官方智库,由于经济上无法独立,其研究成果的客观中立性往往容易受到质疑;不接受或者是无法获得政府资助的民间智库,虽然独立性有余,但是,其规模较小,存活闲难,无力承担大型调研、实践的高成本,其研究成果往往质量不高。就中国现在社会成熟程度而言,无法形成成熟的社会基金,为民间智库发展提供独立、充足资金,所以,大部分民间智库能够存活下来,就已经不错。
其次,无论是官方、半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智库产业发展的滞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保持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各方调查显示,中国2008年到2010年智库数量虽然有迅速的增加,但是,真正成熟的智库产业仍然没有形成,严重滞后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智库将一线有识之士、有智之士集结起来,对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但是,其研究成果往往很难转化成现实的影响力。真正成熟的智库产业,拥有一个成熟的智库市场,智库组织为市场提供产品,利益相关方从这个市场上获取服务,以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同时,为应对时事发展和客观变化,需求方同样可以在这个市场内设立研究项目,进行招投标,委托智库开展某一方面的研究,智库则为其提供订单服务。就目前中国智库发展的情况而言,距离这样一个成熟的智库市场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当然,困扰中国智库发展的还有许多问题,比如中国社团登记制度中严格的挂靠制度、相关领域研究数据获取受到严格限制、智库研究数据库的建设、研究成果难以构成政府决策影响力等等问题,但是,就笔者个人的观察来看,经济问题影响智库个体的生死存亡,市场和产业问题影响智库个体的成长、发展,短期来看,或者现阶段来看,经济问题和智库产业建设、市场发展问题是中国智库发展所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
二、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的出路
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国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占用的磅礴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智库作为与中国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群体,尤其是民间智库天然的草根性,使得智库能够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关系的桥梁.成为调节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1.抓住机遇,服务时代发展需要
党的十八大之后,对于民间组织、社会群体的发展更加重视。虽然在国家政策上取向巨大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国家政策的变化定然能够给中国智库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现在很多智库都迫于社团登记制度的限制,被迫以公司的形式注册成市,因此,对于非营利性机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司企业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于智库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丰题。
中国智库应该抓住“中国梦”建设的历史机遇,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开展专业化、建设性的研究,抓住时代发展的步伐,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攻坚克难提供智力参考。“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而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中国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战已经打响,触动利益已经成为必然,中国智库应该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研究,为改革发展凝聚最广泛的共识,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支撑,以此形成助推改革的动力,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宏大目标。
2.加强沟通,拓宽智库资金来源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智库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间题之中,首要问题当属经济问题。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仍然要加强对于社会基金的培育,为中国智库发展提供独立的资金支持,一方而保持智库的独立性,另一方而支持智库开展多方而的研究。参考国际智库发展的经验,中国智库要积极加强与政府、基金、企业之间的合作。2008年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预算资金之中,48%来自军队,28%来自政府,24%来自非官方机构,如社会捐献、基金会、大学等。军队和政府资金主要是承接政府委托的研究任务所获取的合同收入,兰德公司按照合同,向军队和政府提供相应的研究报告,而非官方机构的捐献、基金会的赞助等等,则要求智库与各方保持紧密联系。
中国智库要步入良性发展道路,不但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取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且要与基金会、公司、大学等非官方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沟通研究信息,以便更多地获取各方资金支持。无论是从政府机构获取资金支持,还是从非官方机构寻求赞助,其共同的前提就是保证智库研究成果的高品质。只有专业的研究、客观的评价、中肯的建议,才能够从委托代理的合同之中培养信任,为智库资金的获取奠定坚实的基础。 3.坚定立场,开展建设性研究
智库发展的困境,同样有智库自身的问题。在国际关系、国内关系之巾,现实主义永远是不变的准则,能够永恒不变的只有利益。中巾国智库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建设的大局,也就是说,智库的调查、研究、发展都必须服从于最高的国家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智库起到凝聚共识、缔造合力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智库研究必须把握正确的研究立场,以建设性的心态来展开调研、开展课题,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争议而争议,为不同而不同。
以建设性的心态开展研究,要求智库领导者必须心怀天下,洞悉社会变化,了解民众需求,寻找利益共同点,基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供决策者参考。这样既可以避免智库成为政策的应声筒、论证书,而丧失其独立性,也可以防止智库走向一味的求异除同、哗众而取宠的发展道路。同时,为国家发展、政策决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决策者的角色地位差异,权衡利害关系,更能够为决策者所接纳,也更容易受到决策者的尊重与支持,良性的合作关系从此便可拉开帷幕。
以言建设,则共造山河;以言破坏,则祸乱乾坤。改革步入深水区之后,单纯以政府之力来突破利益集团对于现状的执着,已经难以为继。政革的突破点要从利益集团的堡垒内部寻找,而寻找到不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丁凝聚共识,破除障碍,推动改革从“摸着石头”走向“过河”,最终顺利抵达彼岸。
4.问题聚焦,提升专业化水平
要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对于中国智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智库,尤其是中国的民间智库,其形成和建立往往是始于两三位学者的倡议,受资金、场地和政策等等的限制,其研究人员、从业人员都比较少。当然,在国家政策扶持之下成立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军事科学院等,依靠高校支持成立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人型智库,往往汇聚了人量的精英学者,其研究的丰题和范围也非常广泛。
在官方、半官方大型智库的强势竞争环境之下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到底路在何方?从地域分布来看,官方、半官方大型智库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中部、西部的许多省份智库发展并不充分,民间智库可以加强对于中部、西部地区发展问题的研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根据地;从研究领域来看,官方、半官方大型智库所能够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看起来包容万象,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将宏观问题进行微观解剖之后,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又如何能够被穷尽?民间智库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阻击战、打攻坚战,广泛开展范围更小、涉及面更窄、专业化更高的研究。在缺乏官方、半官方智库强大的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卜,在缺少足够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的情况下,在没有强大的实践调研团队的支撑之下,中国民间智库要寻求发展,绝不能一味求全求大。相反,浓缩精华,将研究领域不断缩小,形成具有相当专业化水准的、高品质的小型智库组织,更符合民间智库现实发展的要求。
5.职能转变,决策必先咨询智库
正如许多行政体制改节颇有研究的智库工作人员所熟知的,2013年新一届政府开启的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其重点和核心内容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智库要有所作为,而且可能有所作为。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就是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给企业、放给社会,把该管的东西管好。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咨询,使政府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回应民声,中国智库是构成这一社会力量的中坚与主体。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走向深入的进程之中,智库存不同层级政府的决策进程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其所产生的政策影响力必将与日俱增。
新时期的政府决策,必须先经过广泛的讨沦,才能够走向成熟,以听证会、协商会等方式展开的讨论将给智库研究提供新的潜在市场。但是,民间智库绝不能只关注中央层级的政府决策,而应该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地方政府的实践上去。不管是行政体制改革,还是经济发展实践,地方政府的创新性发展思路,为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行政体制改革拥有地方改革的一般性规律,而地方政府义是受大型智库影响比较薄弱的环节,民间智库与地方层级政府仍然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问,最终打造地方政府决策的固定咨询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智库发展模式也就指日可待。
三、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智库研究的若干问题
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在推进,为了使大部制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智库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但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时间维度上来看,改革的周期应该多长,才能够确保改革取得最佳的效益?五年一改的周期对于中国大部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导致了大部制改革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局限?参考国内外智库对于其本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经验,我国智库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应该加强对于改革周期的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情况,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政策咨询、建议。
空间维度上看,大部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同时推进,其涉及面之广、规模之大,在世界各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在这个改革进程中,中央与地方如何协调步伐、配合节奏,上下对口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在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创新性?基于不同层级的政府进行的改革,不同规模的智库可以进行相应的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宏观层面来看,大部制改革是把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组合在一起,最终目标是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于编制部门而言,在形成方案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牢固树立职能科学的理念。以职能科学为引导,以职能转变带动机构改革,以机构改革促进职能转变。对于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建设提出框架性的建议,不单单需要编制部门的努力,而且也需要全社会凝聚力量,加大投入,提供更多有新意、有创新的见解。
微观层面来看,大部制改革表面上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物理整合、人员调整和组织重构的过程,但是,深入微观层而去探讨,其落脚点和出发点仍然是通过改革来提升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效益。在大部制改革的大框架之下,加大对于部门职能、部门文化、职化溢出、行政效率和效益,以及改革的成本与收益的测量问题的研究,仍然存有极大的窄问。
从国际国内新公共管理改革、行政休制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米看,在大部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诸多领域内,从公共行政的目标——效率、效益和公证正义三个方而出发,政府部门与智库签订合作协议,采取签约外包的形式,一者可以创造出智库发展的市场需要,二者可以创造市场竞争的环境,三者可以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凝聚更多共识,提高社会对于改革的认通度,减少改革的阻力。
大部制改革的有序推进,需要中国智库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和内容进行全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基丁这“五位一体”的深入研究,凝聚官方和民间智库的力量,形成一个“合力”,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冲出深水区,行政体制改革打赢攻坚战,具有非常重人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个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在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情、民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构筑全民信心,需要进一步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中国智慧。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关键时期,加强对于中国智库发展的研究,对于创新改革思路、为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智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国智库的发展情况,国内已经有许多专家做过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对于智库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没有亲自参与实践调研,但是,从各位专家的著作之中,我个人认为,中国智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中国智库总量多于2000,专业研究人员3.5万,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但是,除去官方、半官方智库之外,存活下来的民间智库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接受政府资助的官方、半官方智库,由于经济上无法独立,其研究成果的客观中立性往往容易受到质疑;不接受或者是无法获得政府资助的民间智库,虽然独立性有余,但是,其规模较小,存活闲难,无力承担大型调研、实践的高成本,其研究成果往往质量不高。就中国现在社会成熟程度而言,无法形成成熟的社会基金,为民间智库发展提供独立、充足资金,所以,大部分民间智库能够存活下来,就已经不错。
其次,无论是官方、半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智库产业发展的滞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保持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各方调查显示,中国2008年到2010年智库数量虽然有迅速的增加,但是,真正成熟的智库产业仍然没有形成,严重滞后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智库将一线有识之士、有智之士集结起来,对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但是,其研究成果往往很难转化成现实的影响力。真正成熟的智库产业,拥有一个成熟的智库市场,智库组织为市场提供产品,利益相关方从这个市场上获取服务,以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同时,为应对时事发展和客观变化,需求方同样可以在这个市场内设立研究项目,进行招投标,委托智库开展某一方面的研究,智库则为其提供订单服务。就目前中国智库发展的情况而言,距离这样一个成熟的智库市场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当然,困扰中国智库发展的还有许多问题,比如中国社团登记制度中严格的挂靠制度、相关领域研究数据获取受到严格限制、智库研究数据库的建设、研究成果难以构成政府决策影响力等等问题,但是,就笔者个人的观察来看,经济问题影响智库个体的生死存亡,市场和产业问题影响智库个体的成长、发展,短期来看,或者现阶段来看,经济问题和智库产业建设、市场发展问题是中国智库发展所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
二、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的出路
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国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占用的磅礴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智库作为与中国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群体,尤其是民间智库天然的草根性,使得智库能够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关系的桥梁.成为调节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1.抓住机遇,服务时代发展需要
党的十八大之后,对于民间组织、社会群体的发展更加重视。虽然在国家政策上取向巨大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国家政策的变化定然能够给中国智库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现在很多智库都迫于社团登记制度的限制,被迫以公司的形式注册成市,因此,对于非营利性机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司企业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于智库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丰题。
中国智库应该抓住“中国梦”建设的历史机遇,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开展专业化、建设性的研究,抓住时代发展的步伐,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攻坚克难提供智力参考。“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而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中国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战已经打响,触动利益已经成为必然,中国智库应该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研究,为改革发展凝聚最广泛的共识,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支撑,以此形成助推改革的动力,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宏大目标。
2.加强沟通,拓宽智库资金来源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智库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间题之中,首要问题当属经济问题。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仍然要加强对于社会基金的培育,为中国智库发展提供独立的资金支持,一方而保持智库的独立性,另一方而支持智库开展多方而的研究。参考国际智库发展的经验,中国智库要积极加强与政府、基金、企业之间的合作。2008年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预算资金之中,48%来自军队,28%来自政府,24%来自非官方机构,如社会捐献、基金会、大学等。军队和政府资金主要是承接政府委托的研究任务所获取的合同收入,兰德公司按照合同,向军队和政府提供相应的研究报告,而非官方机构的捐献、基金会的赞助等等,则要求智库与各方保持紧密联系。
中国智库要步入良性发展道路,不但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取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且要与基金会、公司、大学等非官方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沟通研究信息,以便更多地获取各方资金支持。无论是从政府机构获取资金支持,还是从非官方机构寻求赞助,其共同的前提就是保证智库研究成果的高品质。只有专业的研究、客观的评价、中肯的建议,才能够从委托代理的合同之中培养信任,为智库资金的获取奠定坚实的基础。 3.坚定立场,开展建设性研究
智库发展的困境,同样有智库自身的问题。在国际关系、国内关系之巾,现实主义永远是不变的准则,能够永恒不变的只有利益。中巾国智库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建设的大局,也就是说,智库的调查、研究、发展都必须服从于最高的国家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智库起到凝聚共识、缔造合力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智库研究必须把握正确的研究立场,以建设性的心态来展开调研、开展课题,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争议而争议,为不同而不同。
以建设性的心态开展研究,要求智库领导者必须心怀天下,洞悉社会变化,了解民众需求,寻找利益共同点,基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供决策者参考。这样既可以避免智库成为政策的应声筒、论证书,而丧失其独立性,也可以防止智库走向一味的求异除同、哗众而取宠的发展道路。同时,为国家发展、政策决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决策者的角色地位差异,权衡利害关系,更能够为决策者所接纳,也更容易受到决策者的尊重与支持,良性的合作关系从此便可拉开帷幕。
以言建设,则共造山河;以言破坏,则祸乱乾坤。改革步入深水区之后,单纯以政府之力来突破利益集团对于现状的执着,已经难以为继。政革的突破点要从利益集团的堡垒内部寻找,而寻找到不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丁凝聚共识,破除障碍,推动改革从“摸着石头”走向“过河”,最终顺利抵达彼岸。
4.问题聚焦,提升专业化水平
要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对于中国智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智库,尤其是中国的民间智库,其形成和建立往往是始于两三位学者的倡议,受资金、场地和政策等等的限制,其研究人员、从业人员都比较少。当然,在国家政策扶持之下成立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军事科学院等,依靠高校支持成立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人型智库,往往汇聚了人量的精英学者,其研究的丰题和范围也非常广泛。
在官方、半官方大型智库的强势竞争环境之下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到底路在何方?从地域分布来看,官方、半官方大型智库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中部、西部的许多省份智库发展并不充分,民间智库可以加强对于中部、西部地区发展问题的研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根据地;从研究领域来看,官方、半官方大型智库所能够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看起来包容万象,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将宏观问题进行微观解剖之后,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又如何能够被穷尽?民间智库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阻击战、打攻坚战,广泛开展范围更小、涉及面更窄、专业化更高的研究。在缺乏官方、半官方智库强大的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卜,在缺少足够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的情况下,在没有强大的实践调研团队的支撑之下,中国民间智库要寻求发展,绝不能一味求全求大。相反,浓缩精华,将研究领域不断缩小,形成具有相当专业化水准的、高品质的小型智库组织,更符合民间智库现实发展的要求。
5.职能转变,决策必先咨询智库
正如许多行政体制改节颇有研究的智库工作人员所熟知的,2013年新一届政府开启的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其重点和核心内容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智库要有所作为,而且可能有所作为。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就是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给企业、放给社会,把该管的东西管好。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咨询,使政府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回应民声,中国智库是构成这一社会力量的中坚与主体。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走向深入的进程之中,智库存不同层级政府的决策进程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其所产生的政策影响力必将与日俱增。
新时期的政府决策,必须先经过广泛的讨沦,才能够走向成熟,以听证会、协商会等方式展开的讨论将给智库研究提供新的潜在市场。但是,民间智库绝不能只关注中央层级的政府决策,而应该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地方政府的实践上去。不管是行政体制改革,还是经济发展实践,地方政府的创新性发展思路,为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行政体制改革拥有地方改革的一般性规律,而地方政府义是受大型智库影响比较薄弱的环节,民间智库与地方层级政府仍然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问,最终打造地方政府决策的固定咨询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智库发展模式也就指日可待。
三、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智库研究的若干问题
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在推进,为了使大部制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智库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但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时间维度上来看,改革的周期应该多长,才能够确保改革取得最佳的效益?五年一改的周期对于中国大部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导致了大部制改革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局限?参考国内外智库对于其本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经验,我国智库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应该加强对于改革周期的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情况,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政策咨询、建议。
空间维度上看,大部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同时推进,其涉及面之广、规模之大,在世界各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在这个改革进程中,中央与地方如何协调步伐、配合节奏,上下对口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在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创新性?基于不同层级的政府进行的改革,不同规模的智库可以进行相应的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宏观层面来看,大部制改革是把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组合在一起,最终目标是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于编制部门而言,在形成方案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牢固树立职能科学的理念。以职能科学为引导,以职能转变带动机构改革,以机构改革促进职能转变。对于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建设提出框架性的建议,不单单需要编制部门的努力,而且也需要全社会凝聚力量,加大投入,提供更多有新意、有创新的见解。
微观层面来看,大部制改革表面上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物理整合、人员调整和组织重构的过程,但是,深入微观层而去探讨,其落脚点和出发点仍然是通过改革来提升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效益。在大部制改革的大框架之下,加大对于部门职能、部门文化、职化溢出、行政效率和效益,以及改革的成本与收益的测量问题的研究,仍然存有极大的窄问。
从国际国内新公共管理改革、行政休制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米看,在大部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诸多领域内,从公共行政的目标——效率、效益和公证正义三个方而出发,政府部门与智库签订合作协议,采取签约外包的形式,一者可以创造出智库发展的市场需要,二者可以创造市场竞争的环境,三者可以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凝聚更多共识,提高社会对于改革的认通度,减少改革的阻力。
大部制改革的有序推进,需要中国智库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和内容进行全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基丁这“五位一体”的深入研究,凝聚官方和民间智库的力量,形成一个“合力”,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冲出深水区,行政体制改革打赢攻坚战,具有非常重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