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典诗词 有效提高语感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di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提出中学阶段要“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古典诗词,不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题、作者、语言、意象等方面整体感知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中学语文;感知;古典诗词;提高语感
  一、语感和古典诗词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感。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选择精粹、经典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来实现,因为在语言积累中,精粹语言的积累是最高层次的积累,精粹语言的积累将培育典雅、纯正、优美的语感。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语言,它有着丰富的中国古汉语文化的养料,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更集中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和创造规律,对学生语感的敏锐度、深度、广度、美度有着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实施语感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二、如何在感知古典诗词中提高语感
  1.从标题入手参悟诗歌大意,提高学生语感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一个人的额和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真审视它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或思想感情,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但是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不少学生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很多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主要内容,例如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等,诗歌标题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例如杜甫的《蜀相》点明了写作的对象;陆游的《书愤》透露了诗人的悲愤感情;《征人怨》明示了戍边将士的怨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知它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类诗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伤今,怀人伤己,借古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高适的《别董大》,诗题明示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塞下曲》,标题明示它们是边塞诗,这类诗的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标题告诉我们这是田园诗,这类诗以清新自然幽雅见长;而虞世南的《咏蝉》,曾巩的《咏柳》让我们知道是咏物诗,此类诗以托物言志明理为要……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的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关于诗歌的很多信息,甚至掌握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2.从作者入手把握诗歌特征,提高学生语感
  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时,我让学生务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以利于尽快准确地赏析诗歌。所以学生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在鉴赏作品时,就能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中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而现实中,学生对与古典诗词有关的知识积累匮乏,语感层次较低,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迟钝,在鉴赏时就不可能厚积薄发,迸发灵感的火花,更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对很多古诗词作者的情况又不了解,或是知之甚少。从这个角度看,要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中提高语感能力就不现实了。“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形成”,忽视了大量閱读,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因此,教学实际中我规定学生每两周至少阅读并摘抄一位古代诗人的生平经历或简介(包含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和诗作),并在班上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平日的阅读和积累增加鉴赏古典诗词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结语
  在古典诗词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先找到读懂古典诗词的钥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语感提高,则鉴赏力提高:鉴赏力提高就促使学生自觉鉴赏行为产生。在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时,很多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且常常主动写有关古典诗词的感知随笔,甚至有的还自己创作古诗、填词。当学生的鉴赏行为由被动向自觉主动飞跃,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才能充分发挥其美育和德育的无以伦比的强大功能,促使古典诗词鉴赏活动不仅成为典雅、纯正的语感的形成过程,也成为民族精神的积淀与传承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滋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42.
  [2]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1993:3.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32-142.
  [4]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
  [5]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1-154.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在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模式也比较陈旧,这就导致很多的高中生对作文创作提不起兴趣,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较慢,对于这些现状来说,都需要语文教师改变现有的作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学情和教学内容出发,不断的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准。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优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希望能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
摘 要:中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职业技能。在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要想在就业中取得胜利,必须要学好相关的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因此,这需要中职英语教师强化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以便于通过直观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文化活动背景,这就深化了中职生的英语学习。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实用性;教学内容;策略  从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来看,意在为经
摘 要:新形势下,高中数学在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上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并不乐观,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出发,探究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希望能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质量  一、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思维,实施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当
本文通过对武汉九所重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我国当前外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导向、学生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摘 要: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创新教育模式对推动我国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发展非常有益,创新模式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教育的核心內容。本文从体育教学当中备受关注的五点内容出发,阐述了创新模式在当前体育教学当中的策略与方法,为体育教学的课堂创新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体育;创新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思维,突出教育理念创新  建立面向未来,“求
摘 要: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一般包括课堂导入、新授课、课堂知识巩固和课后辅导,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课堂导入作为课堂的开始,对课堂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包括的教学内容也较为丰富,有经济常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基础知识等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历,探究了一些较为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希望能对
摘 要:道德素养是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道德教育。但是,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中职生德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具体对策,为促进中职生道德水平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新探索  最近几年来,中职学校面临着普遍的生源较差的问题,学生难以管理,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章大量涌现.通过梳理近三年(2014-2016)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国
摘 要:追求效率最大化,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现实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效率,侧重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的科学协调,以学教合一、学习技能作为重要评价“依据”。打造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既是现实的根本要求,又是当前的迫切要务。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探析  新课程标准之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效率,侧重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的科学协调,以学教合一、学习技能作为重
摘 要:德育,通常意义上指政治上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历史学科蕴长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注重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到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德育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