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证人证言及其制度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nyliu2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的不良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本文旨在分析证人证言不良现象形成的原因,指出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形成证人证言不良现象的客观原因,提出健立完善证言制度的探讨意见。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
  证人证言是指知晓案件情况的人,应当事人或侦查司法机关的要求,所作的关于案件情况的陈述。证人证言
  一般是口头陈述,以书面或录音的形式加以固定。证人证言
  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是最常见,最普遍,使用最广泛的证据。确定证人的资格是证人证言成立的前提。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由此可见,在我国证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知道案件情况二是必须能够明辨是非,正确表达。法律没有授予任何人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证人证言有三个显著特点:(1)证人证言能够从动态上反映案件的过程。证人对他所感知的案件事实的复述,往往能把案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讲出来,并能提供许多具体情况,帮助办案人员搜集其他物证。调查人员通过广泛的听取和综合分析证人证言,可以从总体上、细节上把握案件的全貌。(2)证人证言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出现失真。证言的形成要经过感觉、记忆、复核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失真。自身因素,识别能力,语言表达使证人证言与案件事实都可能出现不符。即使善意证人也可能提供不真实或不够真实的证言。(3)证人证言的可变性较大。证人是案件以外的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没有切身利害关系,陈述较为客观,真实性、可靠性较大。因为法律没有规定排除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作证的权力,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受外界影响或压力,对案件往往不负责任,作虚假供述,常常出现前后陈述不一,书面证言与出庭陈述不一,改变证词等现象,因此对待证言必须慎重。
  
  (二)证人证言的不良现象及原因
  在司法实践活动中,证人证言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1)拒绝作证的多,取证难。(2)作假证的多,真假难辨,扰乱办案。(3)书面证言多于出庭证言,不利于控辩双方质证,不利于法官审查判断。
  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少说为佳。作证是义务,损伤和气无人补。二是怕报复,怕得罪人,缺乏参与打击犯罪的勇气。威胁、侵害证人及其亲属,往往是犯罪分子逃避罪责的惯用手段。害怕报复是证人的普遍心理。在侦察阶段证人作证要求保密,而在审判阶段又不得不面对质证,所以不愿作证,证言前后不一,不出庭作证成为普遍现象。三是证人作假证没有认识到妨害司法公正的危害性。四是证人作证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是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1)没有建立强制证人作证的制度。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没有规定知道案件情况的人,不履行作证义务的法律后果,欠缺法律的威严性。作为证人受到传唤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到场的,日本以拒绝到场罪,拒绝证言罪处罚,英国按藐视法庭罪予以处罚。(2)证人的权利保障不全面。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极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从上述两款上看,如何保护证人未规定,既未规定如何预防证人不受侵害,虽对证人受侵害后作出规定,对证人没有特殊保护,和不是证人保护没有区别。因作证失去职业,扣发工资资金,受到变相报复事件屡见不鲜。(3)对证人出庭,误工减少的收入,增加的开支没有补偿的规定。义务和权利不对等。(4)缺少证人作证的形式,从心理上约束证人不说假话。誓证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采用促使证人不作伪证的普遍形式,我国也应当建立证人作证的形式,从道德上、心理上、正义上的感知,减少证人作伪证的形象。
  
  (三)证人作证制度改革探讨
  1、健立强制证人作证的制度。既然法律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就应当明确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应承担法律后果。对已接到传票的证人,可能提供重要证据或提供可能成为重要证据的文件或其他物品而无故不遵守传票规定的内容,可以强制传唤,并给予相应的惩戒性处罚,以罚款、拘留甚至判刑等方法为后盾以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2、建立拒绝作证权制度。在建立强制证人作证的制度同时,为保障人权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防止强迫自证其罪现象的发生,法律应当授予下列人员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一是任何人都可以拒绝提供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诉或受到有罪判决的证言;二是因职务上的或业务上的委托而得知的有关他人秘密的事实,如律师,可以拒绝提供证言(为被告人利益而滥用职权的除外);三是犯罪嫌疑人的近亲属,因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证词可信度低。  3、建立证人宣誓制度。在严肃的法庭上庄重宣誓可以促使证人从良心、从道义出发,陈述真实,即不隐瞒任何事实,也不捏造附加任何事实,减少伪证的出现,便于辞别案件情况的真伪。  4、建立证人权利保障制度。为了保障证人正常履行作证义务,保护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积极性,应当建立完善证人权利的保障制度。一是证人不因作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作证是义务,单位应当给予支持。二是应当建立防止证人受侵害的保护措施和受侵害的特殊保障机制。除严厉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外,证人本人或近亲属因作证已经受到报复至伤残的,国家有义务提供一切物质上精神上的补偿。三是建立证人损失补偿制度,证人因作证受到损失国家应当给予补偿,如证人的交通费。日津贴费、住宿费等。
  只有建立完善的证人作证制度,才能减少当今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不良现象的发生,才能发挥证人证言强大的证据力,完成刑事诉讼的任务。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到孟德斯鸠集大成的权力制约理论,阐述了为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当前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时候,自由裁量权日益扩张,针对同一类型案件的量刑常常会出现轻重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结果,权力已出现了可能被滥用的危险。因此,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建立量刑建议制度,由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对保障司法公正、防范司法腐败、提高诉讼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司法实践,就如何认识和建立
期刊
摘 要:电子证据是当今社会发展与法律进步融合的产物,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证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国对电子证据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现在电子证据已经开始在司法领域崭露头角,很多重要的案件事实都需要运用电子证据来证明。取证是司法证明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取证是否能顺利进展直接决定着证据收集的完整与否。因此,把刑事诉讼电子证据取证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为电子证据立法提供依据,而且对刑事诉
期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社会治安形势。本文试从总结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推进工作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一、当前开展社会
期刊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3月14日答问记者中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需,也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履行检察监督职责,加强对刑诉讼活动、民事诉讼活动和行政诉论活动的合法性的监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基本要求  坚
期刊
摘 要:同时履行抗辩权是合同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大多数国家法律都确立了此项制度,我国《合同法》也设有明文。《合同法》第66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因该条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在实务中难以具体化操作,故造成适用上的诸多困难。本人拟就实务中一起房屋买卖合同案件是否适用同时
期刊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民心工程,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在构建和诣社会的今天做好该项工作有其特别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地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直接影响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笔者拟对民行案源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民行申诉案源减少的原因  首先,法院判决质量提高。
期刊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司法改革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自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以来,法学界围绕“司法改革”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司法改革也是司法实务界大张旗鼓地进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出台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检察改革三年实
期刊
  摘 要: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在总结长期以来政法维稳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最大战略部署,是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也是全面推进政法维稳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这种现状下如何做好民行息诉工作是民行检察工作面临的新局面。[1]  关键词:民行;息诉;社会矛盾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愈加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到检察院申诉等。而国家对司
期刊
在新的历史时期,检察机关作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检察工作职能,做好涉检上访的处置工作,已成为我们迫切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涉检上访的基本现状和特点    (一)涉检上访的基本状况  1、涉检上访案件内容复杂多样,既涉及到民事、行政方面,也涉及到刑事、经济方面民刑交集。据某地检察机关对近两年来办理涉检上访的统计显示,重信重访案件占该院涉检上访案件总数的1
期刊
减刑、假释、暂于监外执行等刑罚执行变更,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刑罚执行变更制度,体现了刑罚执行的灵活性,直接反映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适作用,对于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提高改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认真研究刑罚变更执行监督,在执法中正确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检察工作实践,就刑罚执行变更制度法律监督问题谈些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