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异,教出精彩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一观点深刻地阐释了教材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用教材教”意味着教材只是为达成某种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工具,教材只是手段而非,目标。只有以实现有效教学为目的,因文而异,依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真正实践“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现在就笔者执教的《夜晚的实验》一课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收获。
  一、率意而行,感知文本
  《夜晚的实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4次实验,揭开了蝙蝠依靠听觉来飞行的秘密,由此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研究发现了超声波,并将超声波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文章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以及超声波的广泛用途,告诉孩子们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有人说,阅读是还原,有人说,阅读是理解;也有人说,阅读是创造。确实,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汲取知识的过程,是读者提高认识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更是读者生命生成的过程。还原得凭借文本,理解得凭借文本,创造得凭借文本,播种也得凭借文本。阅读的第一大环节自然是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文本的语言文字。
  1 围绕全文,整体感知。在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用上一个句式“谁通过……解开了……”,要求学生通过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围绕“实验”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实验的起因、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和实验产生的影响”在学生口中呼之欲出,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帮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只有走进了文本,才能充分地感知文本的语言文字。
  2 紧扣中心,深入感知。斯帕拉捷是在观察现象时产生好奇,这才有了“夜晚的实验”。那么这个“现象”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读句子。抓住体现蝙蝠在夜空中飞行特点的中心语——“灵活”,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常常”体现了不是偶然看到,而是经常看到;“很多”写出了很多蝙蝠都是飞行得这样灵活;“飞来飞去”则是告诉我们夜晚虽然很黑,但是蝙蝠飞行得自由自在;“从来不会”这就说明一次也没有撞。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作者却是紧紧围绕“灵活”一词,一步一步地将蝙蝠夜晚飞行的特点写了出来,而且十分具体。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了解实验的起因。
  二、循序而行,感悟文本
  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特处理教材。”“因文而异”的教学方法就意味着教学要依据文本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有创新。
  1 感悟实验过程的不。同。在教学实验过程时,精讲第一次实验,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2~3两小节,思考作者是如何写这第一次实验的。学生抓“轻盈敏捷、来回飞翔”,此为“实验结果”;接着抓“眼睛,蒙上”,此为实验方法;“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此为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的原因。第三小节最后一句话,这是第一次实验后斯帕拉捷的思考。抓住关键语句,朗读体会,及时小结,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第一次实验的写作顺序,即“实验结果——实验方法——实验原因——实验后的思考”。接着让学生自学接下来的三次实验,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得到:的实验结果分别是什么,以合作填表的方式完成。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学生不难发现,后三次实验作者都是先写实验方法,后写实验结果,除此之外,省略了第二和第四次实验的原因。既然省略了原因,那么就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站在斯帕拉捷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么做的原因。
  2 感悟实验写法的不同。课文写到第六小节为止,作者把实验的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去写好一次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做到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同时对斯帕拉捷这个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可以戛然而止,不必再写下去,但是作者却没有停笔,而是接着写了实验产生的影响。这么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斯帕拉捷的这个夜晚的实验不是个普通的实验,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在深入阅读中感知斯帕拉捷历次实验的目的、方式、结果和结论,以及他的思维活动和实验的调整情况,感悟作者表达方法的不同,又能感知作者写斯帕拉捷这一次夜晚的实验和写其他的实验之间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贡献,间接赞美了斯、帕拉捷作为一名科学家所拥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持之以恒探索的精神。既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还能学习科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收获对学生而言是极其丰富的。
  三、御风而行。拓展文本
  1 深入理解,课内拓展。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重视篇章的训练,要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第二部分教学中,我抓住了“读”和“写”这两个重点。四次实验,作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写作方法。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第一次实验这种倒叙的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它的优点体现在哪里,我设计了一个句式仿写的训练,将课文的第三小节以填空的形式出示,要求学生自主改写后三次实验。在练习中,学生就能够灵活地进行写作顺序的转换,补充作者所省略的实,验的原因以及斯帕拉捷实验后的思考,从而掌握写作的方法。
  了解了斯帕拉捷的四次实验后,学生一下子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斯帕拉捷每一次实验后所得出的结论,接着用合适的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蝙蝠夜间飞行,捕捉食物,不是靠视觉,也不是靠嗅觉或触觉,而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而这就是斯帕拉捷在四次夜晚的实验以后得到的结论。这样一来,实验的结论学生就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中。
  2 内化吸收,课外延伸。阅读的科学规律就是“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只走进去而不走出来,这样的阅读是不完整的,而且,阅读的价值也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四次实验过程不仅启发我们在写比较复杂的实验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还告诉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采用倒叙手法,这样一来,不仅设疑激趣,而且使得这个实验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同身受。课后及时的练笔,有助于学生内化吸收,学以致用。
  学习过《人类的“老师”》一文后,学生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人类是根据蝙蝠的超声波原理发明“雷达”,相信,这一课的学习,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去了解其他仿生学的知识。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有趣的实验,最终在人类深入思考,继续研究后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呢?这就是我在课文学习以后给学生布置的两项作业,这有助于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走个来回。
  “因文而异”,“异”的是不同课文的侧重点,“同”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大胆取舍,勇于创新,才能教出精彩!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课题主持人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  对于这项实验,李希贵的解答简单明了: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人所共知的问题,但事实上却一直被忽略了,尤其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一再错过了孩子们
期刊
罗丹红(浙江省绍兴县教研中心教研员,以下简称“罗”):潘教授,2009年前后,您提出了“积极语用”这一语文教育新主张。它一提出就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目前已经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大家知道,一种教育主张的提出一定有它的基本背景。潘教授,您为什么会在2009年前后这个时期提出“积极语用”这一语文教育新主张?  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以下简称“潘”):就理论背景而言,积极语用教育观既来自
期刊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有一段精彩的台词:“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段名言常常被引以歌颂人类的伟大。然而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并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哲学家贺麟说:“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故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
期刊
自从周雨明老师从师范毕业分配到溧阳市实验小学工作,我就同他熟悉了。可以说,我是看着他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逐步成长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他,为人谦逊,待人真诚;他,淡泊名利,温文尔雅;他,脚踏实地,严谨治学。  周雨明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坚持在快乐的语文世界里行走。近几年,周雨明老师的专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小学语文研究上找到了新的方向——“人文熏陶”语文的研究,他提出“人文熏陶”的
期刊
在当代,语文课难教,学生作文更是饱受各方批判,语文教师自己也尴尬郁闷。媒体上最常见也最严厉的批判有一种,以为中小学教写作文应完全让学生发挥个性。如果讲点揣摩仿效,讲点修辞功夫,讲点文体规矩,即是无个性,写八股,说谎话。因为据说,这样写作就没有真情实感。有此“真情实感”说,如同真章一擎在手,一旦祭起来,能压死人。不少批判悬“真情实感”为终极真理,将作文起码的模仿、规矩和修辞,与整个社会制度和学校教育
期刊
多年前,周雨明老师就提出了“人文熏陶”小学语文教学构想。他试图从人文课堂、人文积累、人文阅读、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最优化,突破机械干瘪的训练式语文,创造适合语言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的熏陶式的语文教学。下面我就周老师执教的《诺贝尔》一课,粗浅地谈一谈对人文熏陶理念下语文课堂的认识。  一、让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突显人文熏陶  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
期刊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汉堡快餐式”阅读已经悄然兴起,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眯。所谓“汉堡快餐式”阅读,指的是一些图文并茂的小故事、小短篇,抑或只有单纯图片、视频的电子简短读物,既不占用大量的时间,也可以从容读来,想看则看,不想看随手放下即可。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
期刊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但是小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怎样让小学生在接触国学经典时,学其精髓,承其要义并乐在其中呢?我在引领学生接触国学教材《论语》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到,只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让学生切实理解其本意,适度阐发,古为今用,才能弘扬国学。  一、浅读。文疏意通  所谓“浅读”,并非是指我们阅读中那种浅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即所谓囫囵吞枣、一
期刊
这是一节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大禹治水》。学完课文之后,一名学生质疑:“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顿时,安静的教室热闹了起来,先是同学问窃窃私语,而后是前前后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终于都大声喧哗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生1:大禹没有回去,你看他连经过家门都不进去,肯定非常忙,没有时间回家。  生2:不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那时他在工作不能离开
期刊
《水》(苏教版第十册27课)的作者马朝虎以回忆的口吻“叙述”儿时缺水的生活经历,细腻而生动地描述了“缺水”境遇中的独特感受,以“乐”衬“苦”,情感真挚。教学中,笔者以“言语运用”为着眼点,直抵文本的“言语秘密”,领会并学习作者细腻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对水的极度渴望和有水后的痛快感受为再起点,形成面对艰苦,乐观生活的人生顿悟,以此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实现“言意共生”。  一、在斟字酌词中明晰文路之精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