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烧伤死亡率受年龄、总面积、Ⅲ°面积、吸入性损伤等诸多因素影响,死亡原因较多.方法:现将1976年来近30年89例烧伤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按前后15年死亡病人分组(A和B两组),对其病死率,烧伤面积,深度,致伤原因,入院时间,存活时间,吸入伤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旨在完善流行病学资料,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通过对两阶段烧伤死亡病人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进一步提高烧伤救治率的有效措施。 结果:总体治疗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由15年前的0.37%降至到现在的0.2%。下降0.17%。烧伤总面积及Ⅲ°面积比15年前增大,但是小面积烧伤死亡病例增多。合并吸入性损伤者死亡率较高,吸入性损伤仍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15年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近15年为败血症、吸入性损伤、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控制烧伤创面及早削切痂封闭创面是预防败血症的重要环节。目前烧伤死亡原因依次为吸入性损伤、败血症和MSOF。对各器官功能的扶持,感染的预防控制、休克的复苏、吸入性损伤的预防治疗是今后临床中的重点工作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烧伤 死亡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及方法:将1976~2006年收治的3854例烧伤病人按时间分成两组,每15年为一组,1976~1991年12月为A组,1992年1月~2006年12月为B组。
死亡率:A组:共收治烧伤病人732例,死亡27例,死亡率0.37%。B组:共收治烧伤病人3122例,死亡62例,死亡率0.2%。
年龄、烧伤面积:A组:青壮年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儿童2例,年龄段1岁6个月~61岁,平均27.7岁。烧伤面积15%~94%,平均69.37%。Ⅲ°面积4%~50%,平均22.38%。B组:青壮年51例,其中男34例,女17例,儿童7例,老年人4例,年龄段6个月~82岁,平均32.6岁。烧伤面积2%~95%,平均74%。Ⅲ°面积12%~90%,平均54%。
致伤、死亡原因、住院时间:A组27病例中均为热力烧伤,其中热液烧伤10例,火焰烧伤16例,1例热水泥烧伤。1例合并有吸入性损失。休克期死亡5例,回吸收期、后期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0例,吸入性损伤死亡1例。入院至死亡时间3小时~74天,平均住院日8天。B组62例死亡病例中均为热力烧伤,其中热液烧伤5例,热水泥烧伤19例,火焰烧伤38例。27例合并有吸入性损失。合并颅脑、内脏及其他损伤者2例。休克期死亡7例。回吸收期、后期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53例,吸入性损伤死亡12例,颅脑外伤死亡1例,癫痫大发作死亡1例。入院至死亡时间6小时~61天。平均住院日14天。
全身感染包括:脓毒血症和败血症、MOF、多脏器功能衰竭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1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 果
总病例数:自1989年我院整形烧伤科的成立,收治烧伤患者逐年增加,较15年前增多近5倍。
死亡率:总体治疗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由15年前的0.37%降至到现在的0.2%.下降0.17%。
年龄:平均年龄略增5岁,婴幼儿及老年人烧伤死亡明显多于15年前。
总面积、Ⅲ度面积:烧伤总面积及Ⅲ度面积比15年前增大,但是小面积烧伤死亡病例增多。
吸入性损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者死亡率较高,吸入性损伤仍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住院日:平均住院日提高6天,死亡时期主要发生在3~15天的回吸收期.
主要死亡原因:15年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依为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近15年为败血症、吸入性损伤、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讨 论
1989年我院整形烧伤科的成立,在本地区知名度的增大,近15年来收治烧伤病人总例数3122例是建科前的近5倍之多,专业人员的增加整体治疗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由15年前的0.37%降至到现在的0.2%。下降0.17%。专业科室的成立有利于病员的管理及各项治疗工作有秩序的进行有利于专业的发展,能有计划的开展科研、教学、新技术、新项目。故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建议基层医院成立专业科室。
随面积的增加尤其是Ⅲ度面积的增加烧伤死亡率成倍增大。但由于近年来湿润烧伤膏及其他中药膏的广泛应用中小面积烧伤的死亡人数较以前增加,死亡的8例中小面积烧伤病例中6例应用湿润烧伤膏、民间中药膏使得创面干性坏死转为湿性坏死,并液化痂下积脓,大量毒素吸收,同时由于湿润烧伤膏确乏抗感染能力,导致全身侵袭性感染。
死亡年龄仍较集中在青壮年这一劳动群体,儿童、老年人烧伤病例明显增多,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尚未成熟,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减退抵抗力的下降,这两年龄段的死亡率较高,深入宣传安全知识,正确的儿童看护知识,加强全民“烧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预防烧伤,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从致伤原因看,仍然以各种原因的火焰,各种原因爆炸伤以及热液烫伤为主,这与继往统计类似[1,2]。
休克期复苏死亡的减少、回吸收期感染的控制使得平均住院日增多6天,3~15天回吸收期仍是死亡的高发生区,15天后死亡率明显下降,休克期补足液体量尤其是胶体量,改善内脏有效循环血量,预防并发症,是减少休克期死亡的关键.
成功的休克期复苏,广谱抗生素及磺胺嘧啶银等制痂药物的应用有效的控制了回吸收期感染,休克期、回吸收期的死亡率下降,控制烧伤创面及早削切痂封闭创面是预防败血症的重要环节,目前烧伤死亡原因依次为吸入性损伤、败血症和MSOF,对各器官功能的扶持,感染的预防控制、休克的复苏、吸入性损伤的预防治疗[3]是今后临床中的重点工作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常致德等,主编.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35
2 史济湘,主编.烧伤医学在中国.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4
3 张明良.微粒皮肤移植在大面积烧伤病人中的应用.中华整形烧伤杂志,1987,215
关键词烧伤 死亡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及方法:将1976~2006年收治的3854例烧伤病人按时间分成两组,每15年为一组,1976~1991年12月为A组,1992年1月~2006年12月为B组。
死亡率:A组:共收治烧伤病人732例,死亡27例,死亡率0.37%。B组:共收治烧伤病人3122例,死亡62例,死亡率0.2%。
年龄、烧伤面积:A组:青壮年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儿童2例,年龄段1岁6个月~61岁,平均27.7岁。烧伤面积15%~94%,平均69.37%。Ⅲ°面积4%~50%,平均22.38%。B组:青壮年51例,其中男34例,女17例,儿童7例,老年人4例,年龄段6个月~82岁,平均32.6岁。烧伤面积2%~95%,平均74%。Ⅲ°面积12%~90%,平均54%。
致伤、死亡原因、住院时间:A组27病例中均为热力烧伤,其中热液烧伤10例,火焰烧伤16例,1例热水泥烧伤。1例合并有吸入性损失。休克期死亡5例,回吸收期、后期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0例,吸入性损伤死亡1例。入院至死亡时间3小时~74天,平均住院日8天。B组62例死亡病例中均为热力烧伤,其中热液烧伤5例,热水泥烧伤19例,火焰烧伤38例。27例合并有吸入性损失。合并颅脑、内脏及其他损伤者2例。休克期死亡7例。回吸收期、后期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53例,吸入性损伤死亡12例,颅脑外伤死亡1例,癫痫大发作死亡1例。入院至死亡时间6小时~61天。平均住院日14天。
全身感染包括:脓毒血症和败血症、MOF、多脏器功能衰竭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1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 果
总病例数:自1989年我院整形烧伤科的成立,收治烧伤患者逐年增加,较15年前增多近5倍。
死亡率:总体治疗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由15年前的0.37%降至到现在的0.2%.下降0.17%。
年龄:平均年龄略增5岁,婴幼儿及老年人烧伤死亡明显多于15年前。
总面积、Ⅲ度面积:烧伤总面积及Ⅲ度面积比15年前增大,但是小面积烧伤死亡病例增多。
吸入性损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者死亡率较高,吸入性损伤仍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住院日:平均住院日提高6天,死亡时期主要发生在3~15天的回吸收期.
主要死亡原因:15年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依为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近15年为败血症、吸入性损伤、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讨 论
1989年我院整形烧伤科的成立,在本地区知名度的增大,近15年来收治烧伤病人总例数3122例是建科前的近5倍之多,专业人员的增加整体治疗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由15年前的0.37%降至到现在的0.2%。下降0.17%。专业科室的成立有利于病员的管理及各项治疗工作有秩序的进行有利于专业的发展,能有计划的开展科研、教学、新技术、新项目。故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建议基层医院成立专业科室。
随面积的增加尤其是Ⅲ度面积的增加烧伤死亡率成倍增大。但由于近年来湿润烧伤膏及其他中药膏的广泛应用中小面积烧伤的死亡人数较以前增加,死亡的8例中小面积烧伤病例中6例应用湿润烧伤膏、民间中药膏使得创面干性坏死转为湿性坏死,并液化痂下积脓,大量毒素吸收,同时由于湿润烧伤膏确乏抗感染能力,导致全身侵袭性感染。
死亡年龄仍较集中在青壮年这一劳动群体,儿童、老年人烧伤病例明显增多,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尚未成熟,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减退抵抗力的下降,这两年龄段的死亡率较高,深入宣传安全知识,正确的儿童看护知识,加强全民“烧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预防烧伤,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从致伤原因看,仍然以各种原因的火焰,各种原因爆炸伤以及热液烫伤为主,这与继往统计类似[1,2]。
休克期复苏死亡的减少、回吸收期感染的控制使得平均住院日增多6天,3~15天回吸收期仍是死亡的高发生区,15天后死亡率明显下降,休克期补足液体量尤其是胶体量,改善内脏有效循环血量,预防并发症,是减少休克期死亡的关键.
成功的休克期复苏,广谱抗生素及磺胺嘧啶银等制痂药物的应用有效的控制了回吸收期感染,休克期、回吸收期的死亡率下降,控制烧伤创面及早削切痂封闭创面是预防败血症的重要环节,目前烧伤死亡原因依次为吸入性损伤、败血症和MSOF,对各器官功能的扶持,感染的预防控制、休克的复苏、吸入性损伤的预防治疗[3]是今后临床中的重点工作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常致德等,主编.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35
2 史济湘,主编.烧伤医学在中国.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4
3 张明良.微粒皮肤移植在大面积烧伤病人中的应用.中华整形烧伤杂志,198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