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本位”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ists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切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实用高效。数学学习是一种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本位”课堂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主参与,是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学本位 渗透 发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62-02
  《植树问题》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授课时解题并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化繁为简、化曲为直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解决复杂的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体现了“学本位课堂”的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就这节课在磨课过程中从初稿修改到定稿的过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数模的概念
  在初上这节课时,导入部分我设计了生活中的场景(一排排树木),并且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在马路边植数,你会考虑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学生会生成:路有多长?多远种一棵?接着引出“间隔”一词,再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公交站、楼梯、钟声)找出“间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问题”就是植树问题。
  从教师预设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学生对于植树问题究竟与哪些内容有关却含糊不清,学生看见的只是PPT上的实物图,对于接下来的数模的构建带来了难度。因此,我对于导入部分作了如下修改:1.对于实物图片在展示的同时要抽象出几何图形,帮助学生从形象的浅层的感知提升到理性的数学的概念,渗透数型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下一步建模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理解“总长”、“间距”、“段数”这些与植树问题有关的概念(着重理解“段数”),概念的建立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关键,一切的方法建构都是建立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解决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为接下来寻求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扫清障礙。
  二、寻求学生的需要,把问题的探究交给学生
  学本位课堂才是数学课堂的本源,一节成功的课不是为了解决教师的需求,而是教师要去寻求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有发现并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因此,在课件上也做了相应的改动:原本抽象出的线段表示总长,线段上的点表示树,那么间隔与树的一一对应关系就不明朗,教师如果一味的强调对应,那就变成了解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此时学生的需求。
  在课件中把每个点与它所对应的线段分开,这样一一对应就一目了然了,学生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对应思想。在建模植数问题的三种情况时,先后对预设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我在第一种方法的建模过程中适当做了引导,后面的研究都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解决方案,自主建构,一切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去展开和进行。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三、植树与植树问题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这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会植树,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这一类问题的模型,从而举一反三,得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解决复杂的问题。那么规律的寻求还要得以推广与应用,因此,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回归生活、解决问题”——钢管问题,题目中没有“植树”的字样,此时学生的需求发生了改变,此处在初稿到定稿过程中也做了相应的修改,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清关系,分清在这道题中什么是段数、什么是间距…从而再次体现对应思想。
  可见,植树问题不一定要植树,不植树也有可能是植树问题。
  数学的趣味就在于老师能带领学生看到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如何带领学生回到知识的本质,发展数学的思想与教师具备无比浑厚的数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
  数学教育,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要做什么?
其他文献
【摘要】卤代烃属于烃的衍生物,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有机合成和推断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以模型建构与实验探究为主线,设计了“卤代烃”一课,开展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还培养了高中化学教师的核心素养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有机化学 教学策略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期刊
【摘要】过于严厉的纪律往往使得学生沦为教育中的“被压迫者”,但纪律的存在却未必会导致学生自由的消解。自由不仅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熟,促使学生批判能力的发展,还造就学生生命的多样化。所以,学校应赋予学生率性之自由与平等之权利,让学生在纪律上从自律走向他律,取代教育工作者的权力。  【关键词】纪律 被压迫者 教育自由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摘要】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一个辅导员自身业务水平、素质的高低,工作成效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影响着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德立则人立,德兴则国兴。本文就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做了几点浅显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立德树人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学龄前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间较短这都是孩子的特性。研究表明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正比:两岁的孩子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只有七分钟;四岁为十二分钟;五岁为十四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位置,而中班年段的孩子在这段时期是最特别的,活动中最容易走神。  【关键词】注意力 引导 优化 集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摘要】培养必备品格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和中国立场。小学音乐教育必须树立“以乐化人”的教育理念,采取“以乐塑魂”、“以乐扬善”、“以乐立美”、“以乐求真”、“以乐习礼”、“以乐达健”等多元化策略,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音乐 核心素养 必备品格 多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川东地区作为我国西南片区作为一个相对稳定而独立的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多元文化交流的走廊、交通与经济发达的历史环境下,形成了一批空间环境与民居建筑独具特色的传统场镇。这些传统场镇作为川东商贸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农耕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古镇与边缘区原有的平衡协调的关系被打破,近年来对于场镇的关注与保护重心一直围绕着街巷与民居,而漠视了边缘区与场镇唇齿相依的重要联系,场镇边缘区一直处于管理与保护的模糊地带。面对外来文化、城镇扩张的冲击,场镇边缘区被肆意
【摘要】针对能否把“教育云”平台技术与ADDIE教学模型融合嵌入一节课的问题,笔者以四年级阅读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积极探索教育云平台技术的应用和ADDIE教学模型各个环節之间的关联,实践表明了,二者之间的恰当融合可打造出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育云平台 ADDIE教学模型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川东地区地处我国西南丘陵地带,四周山脉将其与周边地域相分隔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在该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多元融合的文化现象等背景下,众多以商品贸易为主的传统山地场镇逐渐得以形成。传统场镇历史久远,至今仍保留了独特的空间环境和历史建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转型,川东地区传统山地场镇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街巷、建筑等生活载体因年久失修而逐步破败,形成了场镇中众多的废弃区域。同时,传统场镇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大量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出现也严重破坏了场镇的整体风貌。如何
【摘要】随着我园课题“利用周边资源开展美术活动的策略研究”的深入开展,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周边资源开展中班幼儿美术活动,让现有的周边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为中班幼儿发展与成长提供服务,成为我们探索与研究主题。我们利用自然环境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利用“季节”资源拓展幼儿美术创作思路,利用人文资源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大胆创作,增强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发现能
期刊
云山屯始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间),属于滇黔古驿道上设置的军屯(后发展为商屯),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被多座山体包围,且村落本身也是依山而建,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好且其空间构成具有独特性。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 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是目前,云山屯村落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且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其屯堡建筑的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近几年中,笔者跟随郭璇导师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近现代战争系列文化